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75423812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2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白杨》教学反思15篇(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杨教学反思15篇 白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白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出示课题后,师:预习了课文,同学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边出示课件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边说:这就是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 _ _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这一情境的创设,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地 _在一起,形成鲜

2、明的对比。既让学生对白杨有个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课文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让师生在上课之始,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 _;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 _,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 _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1、镂空式教学设计 我把文章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

3、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第三步,在充分阅读白杨与人物的品质后,再链接白杨与人物,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注意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时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有时候,这种内在的逻

4、辑顺序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段、意义段,虽没有明显地段落标识,但是,缕着这种我找到的文章内在的逻辑,大板块处理,简洁明快,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用环境和白杨对比的方法体会白杨之美 学童对于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若对白杨的内在品质理解深,这一点我没预设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把浑黄一体的环境与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着来读一读,这样更能体现白杨之美。这一点的处理很有课堂机智。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文章相匹配。没有事先把脚本写足。 2.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从时间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占了大部分时间。处理的节奏不好,内容分析占的时间过多。没有训练点。有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

5、讲的一切都不会考;考的一切都没来得及在课堂上讲。内容的分析所占的比重过大。挤占了学习表达方法的时间,还挤占了积累和运用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 _,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今天读到国际巨星裘德洛在一篇采访中谈自己塑造哈姆雷特这

6、一角色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裘德洛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王子,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而不能理解的似乎这一点成了几个世纪以来莎士比亚剧作中的重要焦点。而我的角色试图 _这一认识。他是一个性格古怪而没有头脑的人,他塑造了新的丑角形象。时而绝望,时而残酷,而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致命的。他不惜杀死波洛涅斯。暗中害死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他思考命运,但是只站在他自己立场上思考。而不是其他人.他是个极度自私的人。就像我们,21世纪的人们,对什么都不感到后悔,只为自己感到惋惜。而剧院不是博物馆,它不是为了珍藏,而是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 最后一句话似乎使我找到了方向,艺术与课堂,演员和教师,我觉得我们

7、的课堂教学和裘德洛对于哈姆雷特的理解有共通之处。更有趣的是:上一次课改的时候,说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人们常喜欢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裘德洛确实是用自己的多元理解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哈姆雷特。属于裘德洛的哈姆雷特,裘德塑造的这个角色还获得了托尼奖的提名。 裘德是一个有思想的演员,从12岁就开始登台表演。我在想,一个在舞台上在镁光灯下,有28年从业经历的演员把剧场、把剧场中的哈姆雷特看做提供人们思考的场所。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和裘德一样,也把课堂看做一个为人们提供思考的场所。这种大教育观,在我刚才读到高主任转载的雷夫老师的访谈里也有影子,说到底,一节语文课或者一节数学课,并非是要学会一篇文章或

8、者一个公理定义,而是教室里人的成长和发展。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 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 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

9、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 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概括) 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10、。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 _、现实和远景有机地 _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一、成功之处。1. 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下了一些功夫,以表扬、鼓励为主,比一比,看谁在课堂上谨慎爆满,积极开动脑筋,问题回答的好。这样一激励,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就发挥作用了,课堂表现都很好。2. 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提问、启发方式。如:我问:“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是什么?几棵小白杨树是什么?”一名同学理解的不正确,举手的人也不多,看得出我的提问不恰当,于是,及时换了一种问法:这棵大树指的

11、只是爸爸一个人吗?还指那些人?我刚刚说到这里,学生已经高高的把手举起来了。从这个问题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语文课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提问方式是多么重要。 二、不足之处。1 课堂上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处理的还不够理想。如:读完戈壁滩的景色描写后,让学生谈 _,我觉得这个问题简单,就叫了一个很一般的学生,我满以为出不了什么差错,结果她就说出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答案:“戈壁滩很美丽。”当时我一听,心里一个咯噔,怎么能是美丽呢?不对。心理虽这样想, 嘴上却没有评价,只是重复一句:“是美丽吗?”下课后,我想:如果我当时这样评价一下会弥补不足:“是啊,你的欣赏角度独特,美丽是分好多种的,戈壁滩有一种什么样

12、的美?”这样一问会使这位同学继续思考,而不至于使她不自然的坐下。从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看,我的启发、引导、评价还是运用的不那样灵活,教师反应也不够敏捷。2 对文中爸爸的两次“沉思与微笑”处理的还不够深刻。主要是对第一次“沉思”没有很好的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一个“沉思”的理解。在备课时准备得很充分,但上课时间不够了,就省掉了。 在上第十册白杨和小河一课中,我采用了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轻松愉快中学好歌曲。 我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边讲故事边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画,学生听着看着非常投入,很自然就由导入接到学习歌曲上了;学

13、习歌曲这一环节我用琴弹奏歌曲旋律一次后,让学生小组之间自学,并找出难唱的乐句,然后教师检查纠正,学生再随琴演唱几遍,学生便完全学会了演唱整首歌曲;巩固歌曲时我用口风琴吹奏歌曲,请十几个学生用打击乐器和我一起表演,这时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氛围高涨;小结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画,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谈 _,然后教师总结。 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不但完全学会了这首歌曲,还懂得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要珍惜友谊的道理。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 _表演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由始至终都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良好。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 _接

14、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 _、建设 _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 _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 _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

15、个回顾和体会。 课文的 _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 _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 _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 _的思想感情。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 _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 _工作,妈妈也在 _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 _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 _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