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5225791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低年级学生数学课中合作意识的培养屯昌县屯城镇广青小学 李亚妹内容摘要:本文围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一主题,在理论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试图阐明合作意识学习的方法。对低年级合作意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技巧的策略进行了论证。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就必须给学生一个适应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就得从小做起,采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教学。同时,在活动中学习培养数学兴趣。并在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下学习数学。关键词:合作意识、数学课、低年级学生、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

2、持续、和谐地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合作,合作学习还是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学科学习的有效程度上,而且关系到学生今后怎么做人,学生素质的质量上。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处理好小组成员中的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不仅仅是教学的需要,知识学习的需要,还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今后工作的需要。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不断完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爱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表明,新课程要求学

3、生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低年级的学生,不知怎么合作,也不知怎么交流,需要老师的培养,合作学习,重在培养。现阶段低年级学生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表现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事可做,认为这不关他的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小学生的心里活动发展的必然过程其主要心里表现为:1、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初步发展。2、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

4、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缺乏耐心和毅力,缺乏一贯性。以往的教学,老师和课本是怎么说的就怎么做。学生如有新的想法,就被埋没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固然感到乏味,而且负担沉重。其实,学生才是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课堂也不单是“接受”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探索与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场所,作为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这个观点。所谓教学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在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集体之间就产生多向交流。在交流中感受、理解、发现新知识。如何在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呢?经

5、过将近两年的实践,关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我总结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采用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教学。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 我们就要引导好师生探讨第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渐渐懂得的如何与他人探讨新知识了。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几和几时,其主要教学内容是掌握5以内的组成。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意识。我首先引好师生探索第一步,即:指名学生上台和我合作探索知识。结果,我俩用小棒操作,把5根小棒分成3根和2根,随后便记录5可以分成3和2。接着生生探索,由小组同学操作合作交流探索5以内的组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符同学把5分成2和3,她看见王强同学把5分成1和4

6、,和自己分的不一样,产生疑问。经过讨论、操作,确定是可以把5分成1和4的,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而王强同学被同学肯定自己探索出的知识,心里乐呵呵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你分的方法和我分的方法,合起来就多了,再拿小组的成果与全班交流,那就更多了。结果,本节课学生合作探索出:5可以分成2和3,3和2.,1和4,4和1,5和0, 0和5;另一个小组还把5分成1和1和3,2和2和1等等。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渐渐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流,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索意识。 其次,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孩子好玩的天性,在课堂上玩小动作、和左右邻座交头接耳,有时我们破例的无可奈何。反思一下,我们是否能

7、够充分的利用这个特点,即把它引到学习上呢?创造一个“玩”的空间,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验研究,我发现是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在“活动”中学习的。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认识物体和图形时,就是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的。首先,让各小组的学生拿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后,动手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然后又动手摸一摸,感知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说说。又玩一玩,猜一猜,蒙着眼睛猜出同学给的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最后,小组合作用这些物体搭一搭,结果学生搭出了各种造型,如:楼房、学校、广场、游乐

8、场等等。就在这一项的活动中,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图形的特征,掌握了本节课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或者球的区别和特征等学习内容。同时,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合作带来的乐趣,如:猜一猜;以及合作的强大力量,如:搭一搭。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何乐而不为呢?第三、体验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我们教师也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慢慢回想我学生时代的偏科现象。其实就是对数学的兴趣高,就会很主动学习,同时非常容易接受。反之,就觉得乏味难于掌握。造成这样的现象往往是很多主观条件引起的。很喜欢这个学科教师或者很讨厌这个学科教师;基础不牢固怎么对于现在的知识怎么学也学不会,引起对这个学科学习的气馁等。都是造成学生掌握

9、知识快慢的主观影响因素。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会对数学的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例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加减混合时,我班的张珍珍同学计算3+54=6,却发现梁广林算的答案是4。究竟是谁的答案正确?立即重新实验操作,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结果等于4。在全班交流时,张珍珍同学回答3+5-4=4,又说出算法“我先摆3根小棒,又摆5根,再拿去4根,还剩4根,所以3+5-4=4。”她的结论得到全班同学、老师的肯定,又得到表扬,体验到了合作交流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喜悦。从那以后,学生更爱与同学交流想法了。假设,张珍珍同学没有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在全班说3+

10、5-4=6,被全班否定后,再改。那种效果给她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一种负担。还是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发现知识,去实验证明一切,当他体验到成功时,对学习数学产生的热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体验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也是培养低年级学生合作意识的关键。第四、教师及时参与,给予点拨与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袖手旁观、无事可做,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指导学生的探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

11、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高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及时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如:在一次图形的认识的公开课上,我安排学生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很紧,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教室里讲台上的粉笔盒时,都发生了争议,有的认为那个粉笔盒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是长方体的。我走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粉笔盒,原来呀

12、,这个粉笔盒的正面是正方形的,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议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在一次深入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采取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来辨别。又让学生观察他们带来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化装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盒等特殊的长方体。当老师再次举起那个粉笔盒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这时我们都感到很欣慰,由于教师的参与,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了问题,并指导他们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这才是我们小组合作探究的最终目的。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

13、了教师的参与、点拨、指导,避免了“华而不实”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更有效。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反思,提高合作学习后劲。低年级学生往往习惯于无意识记忆,并且这种无意识记忆是分散断断续续的。因此,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指导总结、引导反思,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条理的、系统的理清本节课主要掌握的知识和要点,并提高学生合作的后劲,达到合作目的。教师要在小组讨论、探索之后,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在全班交流。这时,对中等生和学困生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在教学第二

14、册教材数学广场中的“重合问题”时,老师安排小组探索:“在一个三角形的地边上栽树,要求每个顶点上必须栽一棵,每条边上栽的树要同样多,都是4棵,一共可栽多少棵?”有的小组动手用学具摆,有的动笔在纸上画,有的在列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答案:“9棵”。接着老师又让他们探讨:“每边上要是栽5棵、6棵10棵呢?”学生们探讨的热情十分高涨,答案又纷纷出来了。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说:“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小组讨论后,由3号学生代表小组做总结发言,其他同学帮助他整理发言内容,看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汇报人对小组的汇报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其他成员也都尽自己最大的能

15、力帮助这位同学组织好最后的“陈词”。学生的总结令人吃惊,一位同学这样说:“我们小组在数棵数时,发现角上的那棵都多数了一次,所以求一共栽了多少棵时,把每边上的棵数相加后,一定要减去3。即;5+5+5-3=12(棵)”老师肯定了他们的发现,并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们体会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对小组合作更感兴趣了综上所述,既然我们的孩子们现在学习方式改变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就必须给学生一个适应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就得从小做起,从“引导好师生探讨的第一步,到走好生生合作第二步,再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最后体验合作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探索意识参考文献:章志光主编 小学教育心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2版 第69页劳凯声主编 教育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 第123页海南农垦教育 2008年第2期 第112页海南农垦教育 2007年第2期 第136页2009年12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