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5185678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考研《中医内科学》大纲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一:下列病症的比较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 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 不传变,预后好。 不传变,预后好。 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

2、,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 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 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 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 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若感冒一周以上 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 时行感

3、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 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 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 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 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以表证为主,可兼 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有咳嗽。治以辛温解表。方选荆防败毒散。 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4、,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 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 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 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以咳嗽为主,可有表证。治以疏 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散寒,宣肺止咳。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 风热感冒: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 乳蛾红肿疼痛 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乳蛾

5、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治以辛凉 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解表。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 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 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选桑菊饮加减。1 / 17 201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

6、要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 由于肺痈初期与风温极为类似,故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 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 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咯吐浊痰明显,喉中 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 有腥味是其特点,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 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而复生,咯吐浊痰,应进一步考

7、虑肺痈之可能。 6、肺痈与肺痨的鉴别诊断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 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 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四大主症:咳嗽、咯血、潮热、盗 汗。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 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间为主要特征。 7、哮证与喘证的鉴别诊

8、断 概言之,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 概言之,哮指声响言,为喉中有哮鸣音,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 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 气促困难,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两者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处,必 须明确予以区别。另一方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须明确予以区别。另一方面,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8、实喘与虚喘的鉴别诊断 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 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伴有痰鸣咳嗽,脉数有力。因于外感者, 发

9、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发病骤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因于内伤者,病程多久,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虚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或浮大中空, 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 病势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肺虚者操劳后则喘,肾虚者静息时亦气息喘促,动则更甚, 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若心气虚衰,可见喘息持续不已。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的鉴别诊断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有喘促。 咳嗽

10、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有喘促。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 哮等病史,病程长,缠绵难愈, 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病程长,缠绵难愈,是多种慢性 肺系病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除喘咳上气外, 肺系病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除喘咳上气外, 常伴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唇甲发绀心悸,水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常伴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甚则见唇甲发绀心悸,水肿,昏迷,喘脱等危重证候。 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喘证 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

11、平卧为特征,是多种 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随疾病的治愈不再复发。 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随疾病的治愈不再复发。 从三者关系看,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又可见哮、喘之证, 从三者关系看,哮证与喘证病久不愈,可发展为肺胀,肺胀又可见哮、喘之证,肺胀因 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 外感诱发,病情加重时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 10、肺胀与心悸、水肿的鉴别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肺胀 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 证

12、。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2 / 17 2012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要 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内科学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 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 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心悸 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 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

13、症。 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 水肿 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1、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诊断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 在唐代以前,尚未将这两种病证加以区分,一般都统括在虚劳之内。宋代以后,对虚劳 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 肺痨系正气

14、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 与肺痨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 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 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 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 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 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 腑气、 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 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

15、汤治疗饮停于胃的鉴别诊断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 痰饮(狭义)的病因是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 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弱,饮留胃肠。由于虚实主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 脾阳虚弱 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 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 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 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

16、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 脉弦细而滑。治疗应温脾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利水饮。药用桂枝、甘草,通阳 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 饮留胃肠 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 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疗应攻下逐饮,方用 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 甘遂半夏汤,攻守兼施,因势利导,药取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 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防伤正,借甘遂、甘草相反相激,祛逐留饮。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的鉴别 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 脱汗 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 汗出如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