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75059945 上传时间:2021-03-2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9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中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达标检测卷A卷学生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绝密 启用前启用前 2020-2021 学年选择性必修 3 高二下学期第一单元达标 检测卷 历历史史(A)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第卷卷(选择题)(选择题) 本卷共本卷共 2424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每小题

2、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 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 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人文精神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D格物致知 2儒学讲究“圣人境界”或“圣人气象”,宋明理学以“平淡自摄”“无欲故静”的境界取代了先 秦儒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气象。由此可知,宋明理学() A融合了佛道思想的主张B强调坚持

3、人格的独立性 C开始注重人的自身修养D追求脱世离俗的自由观 3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 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 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下列理由中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B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C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D巩固统一国家的需要 4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4-7 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 文化的一部分。18 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 于经济、社会

4、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5理学家虽然激烈地质疑佛教,但其自身的价值核心却又恰恰来自佛教。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 本来被视为“异端”的道教和佛教的价值观念反而进入中国正统学说的内核。这说明宋明理学 () A追求自由而丧失社会责任感B是儒学与佛道思想融合的产物 C其思辨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D使儒学的内涵发生了本质变化 6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有北魏不同时期凿刻的佛像, 下面两个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明显的不同, 一个唇厚、目长、肩宽,气势雄健

5、;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佛教的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汉化政策的影响D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7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 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 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 8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A郑和的航海

6、活动造成国库空虚B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D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 9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 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10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 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 的称呼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不同学派开始互相借鉴B当时儒家思想突出思辨性 C西

7、汉时其被奉为儒家经典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作出调整 11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 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 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12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 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 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儒家、墨家

8、、法家、道家 13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 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B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4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对此王阳明 解释道:“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 复理。”这种解释() A继承了二程的认识论B与孟子思想完全一致 C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孟子的性善论 15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

9、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 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 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 代() A推行礼法并用B关注人情冷暖C弱化宗法观念D强化法制体系 16衣俊卿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 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 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A中体西用B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17五代时的冯道,先后在 5 个政权中为 12 位君主服务,屡屡位居宰相。各种政论和史书均指责冯

10、道不忠, 而李贽不这么看, 以冯道为吏隐 (意思: 虽为官, 但犹如隐者) 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 A符合道家的处世原则B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C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D挑战了孔子的权威 18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之学”,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但在具体治理过程中,“又援名、法入 道,借用阴阳之家框架,重视儒家的伦理教化。”可见,汉初的“黄老之学”() A为董仲舒改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B推崇虚静无为,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 C认识到建立统一王权政治的必要性D主张兼收并蓄,推动了儒家思想复苏 19宋初,词作为南方小国的亡国之音,是人人望而生畏的文化腐朽物,体现着南方颓废的文风和 士风。后来,大量士大夫参与了词的

11、创作,改变了其创作风格,如岳飞和辛弃疾等,都写出了很 多高亢嘹亮、心怀天下的词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文化重心的转移B诗歌的衰落 C民族矛盾的激化D理学的影响 20关于近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同光十三绝”是中国京剧艺术迎来繁盛的标志 鲁迅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电影难夫难妻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 故事片老舍的话剧茶馆是艺术领域百花齐放的成果 ABCD 21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 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A官吏选拔日益制度化B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

12、集权 C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D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22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 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 A关注儿童天性B注重因材施教C反对传统教条D强调经世致用 231903 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写道:“牛耕于田,不勤,牧童鞭之。牛曰:吾苦甚。 牧童曰: 智不若人, 即为人役。 岂徒牛然, 人亦如是。 问何以为人役, 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 这段话宣扬的是() A重农抑商B格物致知C适者生存D反抗侵略 2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列现象发生于 20 世纪

13、20 年代的有() 国内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语文教材旗袍进行了多次改良与创新 已形成了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中国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ABCD 第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三本卷共三大题大题,共,共 5252 分。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 理 机 械工程 邓玉函、王徵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 文 历 算 汤若望、徐光启等编订崇祯历书 水 利 技 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火 炮 制 造

14、 徐光启将火炮运用到辽东战场 欧 洲 古 典哲学 李之藻、傅泛际合译谈天 (亚里 士多德著) 艺 术 美 术 西方绘画技法 音 乐 西洋乐器 建 筑 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 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 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 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续表 第二次鸦 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 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 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甲午战争 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 、译书出版 社(留日学生自

15、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 (赫胥黎 著) 马君武翻译 民约论 (即 社 会契约论 )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 (法国薛纽 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 (都德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个信息,并结合所学 知识予以说明。 26有国家就需要有国家治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 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 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

16、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 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数百人,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汉武帝向这些儒者咨询治 国的方略,让他们阐述“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之子;其恶足以贼害民 者,天夺之。 董仲舒 材料三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分别是这两种方式的最有代表性的发源地。希腊文明和华夏文明 都是在走出了原始氏族社会的质朴道德和风俗习惯之后形成了国家形态的,但两者的“走出”方式 截然不同。希腊人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彻底告别氏族社会,开启了法治的传统;华夏民族则在农 业环境下延续、升华了血缘伦理关系,奠定了道德立国的基础。由此,两者分别衍化出“法治”与 “德治”的政治文化传统。 徐圻、金鑫著“法治”与“德治”的文化渊源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推进罗马帝国 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中的作用。(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的其它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