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时期的西域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500231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时期的西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元明时期的西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元明时期的西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元明时期的西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元明时期的西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元明时期的西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时期的西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七章 元明时期的西域一、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对西域的统治公元 1206 年统一蒙古各部的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强盛伟大的君主) ,建立大蒙古国。从此,蒙古各部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历史舞台上。他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中亚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都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成吉思汗跨出蒙古高原前夕,统治西域的是西辽政权。公元 1218 年蒙古军队征讨屈出律,灭亡西辽。公元 1219 年秋,成吉思汗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征。这次西征的主要目标是中亚的花拉子摸沙政权。蒙古军横扫中亚和伊朗高原,占有了中亚两河流域,于公元 1224 年开始东返,次年回到蒙古高原。成吉思汗亲征结束后将已经征服

2、的、准备征服的和还未征服的广大地区在其四个儿子之间进行了分封:长子术赤及其后代分得额尔齐斯河以西,咸海、里海以北和“蒙古马蹄所能到达的地方” ;窝阔台分得巴尔喀什湖以东今塔尔巴哈台至阿勒泰山以西地区;察合台分得除高昌亦都护政权统辖地区以外的天山南北等地;拖雷按照蒙古的继承法,分得蒙古国本地。在大汗窝阔台统治时期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公元 1236 年春,拔都率领蒙古大军西征东欧和俄罗斯公国,大败各国联军,于公元 1242 年返回伏尔加河流域,在撒莱建都,建立了术赤兀鲁斯。公元 1253 年,蒙哥汗派其胞弟旭列兀最后一次西征,这次的目标是波斯等地。公元 1256 年,旭列兀征服波斯,1258 年进军

3、西亚,消灭了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王朝。这次西征旭列兀大军占领了从阿姆河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广大地区,奠定了伊儿汗国的基础。大蒙古国时期共有四位大汗.公元 1260 年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爆发权利之争,统一的大蒙古国走向分裂的标志。公元 1269 年春,西北蒙古宗王在窝阔台汗的后代海都的率领下在中亚的塔拉斯招开了库里勒台。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以海都为首的西北蒙古宗王军事联盟,对抗元朝和伊尔汗国。元朝政府与西北蒙古宗王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战场主要在西域和中亚地区,特别是西域地区保受战争创伤。 二、元朝对西域的管辖及其作用 蒙古国在天山南北各地设置最早的官员是“达鲁花赤” (蒙语音译“镇守官” )

4、 ,是蒙古在各地设置的最高监治长官, “籍户口,受赋税,签发兵丁” ,权力极大。1251 年,窝阔台汗在今天山北部建别十八里行尚书省,任命麻速忽(另译为马思忽惕)为省事。元朝建立以后,与西北蒙古宗王进行了长时间断断续续的战争,在此过程中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管理机构。元朝设在西域地区的别十八里、火洲等处宣慰司,与内地行政建制完全相同。宣慰司等机构具有明显的军事性质,标志着行政机构的军事化,与当时的西域局势相关。元朝政府对高昌畏兀儿亦都护地区的统治,初期仿效蒙古官制,设置达鲁花赤。1280年,元朝将高昌亦都护王室东迁永昌,遂改“断事官”为北庭都护府。在西北蒙古宗王封地的基础上,以后形成了四大汗国。我国

5、文献称其为“西北诸王” 。各汗国对域内政事有裁决权,但依旧是蒙古大汗的藩属地,汗国首领的承嗣由大汗委派任命。天山南北的绿洲地带(即城郭诸国)以及中亚农业区由中央直接派官员进行统治。蒙古国对西域地区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在初期对于缓解民族矛盾,稳定统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导致西北宗王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三、察合台汗国对西域地区的管辖12601264 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战争。1320 年,笃哇子也先不花去世,其弟怯别即位(13201327 在位) 。怯别汗时期,在河中修建宫殿(卡尔施) ,政治中心开始向农耕地区转移。东部察合台汗国的统治13311334 年,察合台汗国的

6、汗是笃哇之子答儿麻失里,被杀后,其子不赞即位。1347 年,不赞被臣属、出身巴鲁剌斯部的合扎罕杀,察合台汗国分裂。东部地区最居实力的是蒙古都格拉特部,于 1347 年在阿克苏拥立察合台后裔图黑鲁帖木尔,建立政权。图黑鲁帖木尔去世后,都格拉特异密怯马鲁丁叛乱,控制政权。中亚的巴鲁剌斯部异密帖木尔趁机反攻,逐渐建立帖木尔帝国。1389 年,图黑鲁帖木尔幼子黑的儿火者即位。14201428 年间,歪思汗统治察合台汗国。曾经攻入帖木尔属地,继续和瓦剌作战,竭力削弱都格拉特部异密势力。歪思汗死后,东部察合台汗国分裂。东部察合台汗国的灭亡占据汗国东部的苏丹阿黑麻汗坚持蒙古“札撒” ,保持草原游牧生活习俗;

7、占据塔什干附近的苏丹马哈麻继承其父衣钵,热衷于繁华的城镇定居生活。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锡尔河以北草原月即别人南下,驱逐帖木尔后王,围攻塔什干。15011502 年,吐鲁番的苏丹马黑麻率并援救,全军覆没。东察合台西部政权结束。两兄弟皆被月即别人所杀。吐鲁番地区由苏丹马黑麻长子满速儿统治。四、西域的经济蒙元时期的汉、回鹘文献中一般将高昌回鹘地区称为“畏兀儿地区” 。蒙元时期畏兀儿地区种植业中,葡萄、棉花的生产和加工占据重要地位。葡萄园规模很大,在当地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与葡萄生产相关的是葡萄酒的酿制和销售。畏兀儿地区葡萄酒终元之世,都是元朝的宫廷用酒。葡萄酒还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等价物,在

8、日常生活中充当不可取代的诸如借贷、抵押以及缴纳赋税等作用。棉花的种植和棉布的生产、销售是畏兀儿地区经济活动的另一大门类。回鹘文中对未经纺织的棉花以及粗细不同的棉线有专有名词称呼。蒙元时期是畏兀儿人从游牧经济到定居农业社会转变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农业民族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制度则是关于人们土地使用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的制度。西域畏兀儿地区的土地制度有如下特点:1. 国有土地和私人土地并存。2. 私人土地不仅可以买卖、出租,还可以互换、典田抵债。3. 地租和赋税。租佃关系的地租形式主要流行货币地租和实物地租两种。 租佃形式多种。交通草原丝绸之路得到大规模拓展。窝阔台开辟金山道,察合台开辟果

9、子沟涧道等,缩短了原有的交通路线的距离,使东西交往更加便捷畅通。连接西域同北方地区交通线继续畅通:从中原内地北上,经过和林,越过阿尔泰山南下至别十八里,之后沿阴山(今天山)北麓行抵阿力麻里,从此向塔拉斯西北达欧洲,向西南入波斯。开通了传统的由中原地区取道河西地区,经过畏兀儿地区的交通路线。为了维护和改善西域地区同中原地区的交通线,元中央政府环绕着天山南北交通道路设立的“站赤”星罗棋布,脉络相同,朝令夕至,声闻毕达。五、明朝西域各地和中原的经济联系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和中原的经济往来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下列两种:“朝贡”和“封赐” 。这种经济往来形式古已有之,既是西域诸地与中原王朝政治隶属关系的表现,

10、也是经济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明朝时期西域地区和中原的经济往来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下列两种:“互市”或“市易” 。 六、元、明时期西域的文化 蒙古文字蒙古原无文字,成吉思汗灭乃蛮时,俘获乃蛮部任职的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命其照畏兀儿文字母拼写蒙古语,自左向右竖写,并教授蒙古弟子,是为畏兀儿字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封授吐蕃萨迦喇嘛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新字,至元六年(1269 年)颁行,次年又改称蒙古国书。有元一代,八思巴字蒙古文始终作为官方文字行用,元亡后,北元还用以铸造官印,后渐废弃。这种八思巴字由藏文字母改而成,方体,自上而下直写,自右向左行。八思巴蒙古字共有字母四十多个。采用汉字方体字

11、形拼写蒙古语,以一个方体字拼写一个音缀,不易识读。 回鹘文回鹘文是回鹘人于 815 世纪使用过的一种文字。元朝时期又称其为“畏兀儿文” 、“北庭书”或“回回书” 。该文字在蒙古汗国境内广泛流传,对蒙古汗国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蒙古皇族推崇倡导回鹘文。元初曾是官方文字。回鹘文还是蒙古文、契丹小字、满文等文字的基础。察合台文13 世纪以后操突厥语众多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种阿拉伯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因通行于察合台汗国境内的西域和中亚,所以称为察合台文。察合台文的特点是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有 32 个字母,其中 28 个阿拉伯字母,5 个波斯文字母。帖木尔汗国时期是察合台文最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察

12、合台文书写的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史学蒙元时期,畏兀儿佛教徒对“黄金家族”影响极大,特别是畏兀儿人在将佛教典籍译介给蒙古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在蒙文创制之前,朝野上下皆用回鹘文颂读佛经。畏兀儿佛僧对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影响的范围,也丰富和发展了回鹘书面语。回鹘语词汇更加丰富,语法更加完善。素剌赫字典补篇是流传至今的写于元代察合台汗国境内的史籍。作者扎马剌哈儿昔,1230 年左右生于阿力麻里,自幼在哈剌鲁斡扎儿家族的宫中受教育,因此称为“哈儿昔” (突厥语意为“宫中人” ) 。其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可失哈儿度过,在那里一直生活到 14 世纪初,他是 1314 世纪察合台汗国

13、历史的目击者。素剌赫字典补篇记载察合台和海都家族的情况、中亚回回名臣如麻速忽等人的事迹,描述了中亚各地城镇的人物,如阿力麻里哈剌鲁人首领斡扎儿家族的历史等,是研究察合台汗国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此书有阿拉伯文抄本传世。宗教 蒙元时期西域地区主要通行佛教、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少量的道教、雅各派基督教及天主教活动。摩尼教似已衰落。聂斯脱里教又称为波斯经教、景教、秦教等。景教是我国唐代对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称呼,元代称为聂思脱里,这个支派现在已不存在。聂思脱里教在唐代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明熹宗天启 5 年(1625 年)在西安市西郊发现的立于唐德宗建中 2 年(781 年)的大秦景教

14、流行中国碑 ,是有关中国古代流传聂思脱里教的最重要的文物。此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七、叶尔羌汗国 (15141680) 叶尔羌汗国的建立者是察合台后裔苏丹赛德。1514 年,月即别人进攻赛德驻扎的安集延,为保存实力,赛德率军转移到南疆地区,打败当地势力,控制了天山南麓,以叶尔羌为都城,建立政权,被称为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是东部察合台汗国歪思汗后分裂为东、西部分的继续。1619 年,阿不都哈林汗的弟弟阿黑麻被杀后,叶尔羌汗国内部争斗剧烈。和卓势利对世俗政权的影响巨大加之蒙古势利的参与,最终导致了汗国的灭亡。经济叶尔羌汗国统一吐鲁番地区以后,与明朝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清朝建立初期,即以“朝贡”

15、的名义开始经贸来往。马黑麻苏丹时期,葡萄牙旅行者鄂本笃经过西域赴中原地区,途径喀什噶尔时,曾经受到苏丹的迎接。鄂本笃行记记载,当时的叶尔羌城“商贾如鲫,百货交汇, ”一派繁荣景象。后期由于不断内乱,使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文化 出现了三部比较著名的历史著作:拉失德史 、 编年史和真理的入门 。整理完成了西域畏兀儿民间古典艺术精华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名称分别是:拉克、且比雅特、木夏乌热克、恰尔尕、潘吉尕、乌札勒、伊拉克戈壁、纳瓦、乌夏克、巴雅特、艾介姆、西尕。十二木卡姆中每一套木卡姆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琼拉克曼” ,包括散序、歌曲和歌舞三部分;第二部分叫达斯坦,由 35 首民间叙事

16、歌舞和器乐的奏曲组成;第三部分是麦西莱甫,由 37 首民间歌舞组成。当该部分开始时都要加用散序。全套木卡姆音乐,共包括 170 多首歌曲和歌舞曲,72 首器间奏曲,演奏时间达 20 多个小时。拉失德史拉失德史是一部关于东察合台及叶尔羌汗国初期的历史著作。作者米儿咱马黑麻海答儿(1499 一 1551 年)出身于都格拉特部异密家族。其祖上是察合台汗国的军事贵族,公元 14 世纪以后该家族势力急剧增长。扶持秃黑鲁帖木儿登上汗位,自己成为东察合台汗国的开国功臣,拥有 12 种特权和向阳地世袭领地。作者的叔父是叶尔羌汗国的开国元勋,任赛德汗的最高异密,作者的祖、父世尚公主,其母亲是羽奴思汗的女儿,他与叶尔羌汗国的创建者是姑表兄弟,与印度巴布尔大帝是姨表兄弟。马黑麻海答儿是赛德汗的亲信,身居要职,多次领兵出征,又是赛德汗的妹夫(古列干, “驸马”之意)。拉失德汗即位后,为巩固和提高汗权,对异密家族进行严厉打击,马黑麻海答儿被迫逃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