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

上传人:in****us 文档编号:174960693 上传时间:2021-03-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0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通山县洪港中学25课《桃花源记》学案(鄂教版八上)(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课桃花源记导学练测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册鄂教版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甚异之:对这儿景色感到很惊异。穷:走尽。其中往来:在那田野里来来往往。怡然自乐:都安闲快乐。具:详细。妻子邑人:妻子儿女;乡邻们。复延:又请。不足:不值得。高尚士:志向高洁的隐士。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犬相闻:鸡(鸣)狗(叫)可以互相听到。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问津:问路。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

2、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有陶渊明集。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

3、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

4、。二、文章脉络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2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三、写作方法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

5、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一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

6、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四、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

7、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

8、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

9、求(桃花源)的人了。【练习解答】一、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作用:这样写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伏笔。2、桃花源中景色优美,地广物丰,人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彼此和睦相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象。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理想的地方。4、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作者的社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美好生活的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作者的理想却是建议在乌

10、托邦式的空想的基础上的,因而是脱离社会实际的。二、舍:放弃,离开;房屋寻:寻找;不久为:作为;给;对三、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今义:指和自己没有亲密关系的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四、1、村里人;渔人;渔人;村里人2、村里人;渔人;村里人;渔人;渔人五、略【类文品读】莲花洞莲花洞之前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每一登览,则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六桥杨柳,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净慈之绝胜

11、处也。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为孙内史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挽钱塘江水,将法泥洗尽,山骨尽出,其厅奥当何如哉?1作者对自然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且不事雕饰,如用“ ”写亭,用“ ”写湖水,用“ ”写杨柳,用“ ”写石。2试举例说明本文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3注释句中的加点字。山骨尽出余尝谓,吴山南屏一派尽: 尝:4 翻译下面的句子。晴雨烟月,风景互异。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参考答案:1亭轩豁可望;湖光献碧,须眉形影,如落镜中;一路牵风引浪,萧疏可爱;玲珑若生,巧逾雕镂。2写湖水时用的“献”字

12、,写杨柳时用的“牵”、“引”二字。3尽:全、皆。尝:曾经4略)二、同步练测、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hu然开朗()y然()垂tio()叹wn()y太守()2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组是()A欲穷其林(完了,尽)悉如外人(全、都)B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语言)C诣太守(往见)为具言所闻(详细地)D处处志之(作标记)咸来问讯(全、都)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一为具言所闻B 闻之,欣然规往渔人甚异之C 寻向所志寻病终D 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未果,寻病终B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D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在括号

13、内填入被省略的成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6用原文回答。写桃花林的美景的句子: 。写初见桃花源的总体感受: 。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写桃花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 。作者怎样概括桃源人安定富足的生活?7下面翻译正确的一句是()A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就顺道旧路回去,处处做下记号。B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译文:黄色的头发垂在脑门前,并且非常快乐。C 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问从哪里来,渔人具体回答了他们。D 未果,寻病终。译文:没有结果,最终寻找生了病。8简答:桃花源记是以什

14、么为线索行文的?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二、同步解读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体现了桃花源人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原因是 。11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惊异的一句是 ,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的一句是

15、 。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根据上下文推测一下,渔人都讲了些什么?为什么桃花源人听了会叹惋?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1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原因是()A 渔人“志”得不准,所以难以寻找。B 让人觉得桃花源似有似幻,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C 照应开头“异”字,进一步渲染了神秘色彩。D 暗示桃花源所处的位置太隐蔽,是难以找到的。15陶渊明生活在一战乱频繁、社会黑暗的时代,他为什么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三、美文赏读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