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4799087 上传时间:2021-03-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_(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教育观一、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3.素质教育的目标4.素质教育的要求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2、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三、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

3、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第二节 学生观知识点: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

4、潜力等。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因为只有进行普遍的交往才能扩大人的视野,才能造成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交往、全面的联系。4.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自由个

5、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5.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6.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发展,而不是部分阶级、阶层和个人的

6、片面发展,更不是某一个体或社会集团的特殊嗜好的畸形扩张和繁衍。二、“以人为本”的含义所谓以人为本;洪基本含义简要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

7、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四、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第三节 教师观一、教师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

8、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

9、长。(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3)尊重个体差异。(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二、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1.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2.终身教育的特点(

10、1)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2)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使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

11、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3)广泛性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4)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教育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三、教师职业教师职业素质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1.教师职业的内涵(1)揭示了教师职业素质的独特性,说明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所应具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