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47245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考点 2 新中国外交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考点 题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2、3、4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突破 5、6、7、8、9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11、12综合 10、13、14一、选择题1.(2014 保定检测)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其他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表(部分)时间 建交国家1949.10.3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10.4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10.6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0.16 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10.27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表格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突出特点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C

2、.不结盟 D.睦邻友好解析: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与其建交的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反映出新中国在外交上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反映的是由屈辱外交到平等外交的转变,睦邻友好强调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不结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因此 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B 项。2.(2014 洛阳检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 1945 年 8 月 14 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 30 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A.独立自主 B.“

3、一边倒”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C根据材料信息“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可知新中国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签订的条约,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这正符合“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独立自主是基本外交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具体表现为三大政策,故 A 项错误;B、D 两项外交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D 两项错误。3.有学者指出,我国从 1952 年开始酝酿,到 1954 年基本形成了新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首先表现为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支撑这一观点的相关史实是()A.提出“一边倒”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4、原则C.中日邦交正常化 D.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B1953 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争取在中国周边地区形成安全缓冲地带,故 B 项正确;“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题意无关,故 A 项错误;1972 年中日2邦交正常化,2001 年推动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C、D 两项都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D 两项错误。4.(2015 郑州月考)1953 年 6 月 5 日,周恩来在外事工作会议上说:“两大阵营的对立当然是基本的,但当前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战争与和平、民主与反民主、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以及帝国

5、主义国家之间四个方面。我们政策的基本点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这表明新中国()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敢于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C.外交工作迎来宽松的环境D.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的影响解析:B由题干中的信息“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可知新中国主张打破意识形态对外交工作的限制,故 B 项正确;1953 年的中苏两国处于“蜜月期”,中国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我国外交迎来宽松的环境,故 C 项错误;我国外交工作在国际社会取得重大影响的事件是1955 年召开的万隆会

6、议,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953 年 6 月 5 日”,故 D 项错误。5.1971 年 10 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 7 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A.西方世界三足鼎立B.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多种挑战C.两极格局宣告结束D.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解析:B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大会合法席位的问题上,部分西方阵营的国家和拉美国家不顾美国的阻挠投票赞成,在两极格局下,它们的做法是对美国霸权地位的挑战,加之日美的经济竞争,中美的

7、对抗,故 B 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因此没有体现西方世界三足鼎立,故 A 项错误;1991 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当时中美仍然对抗,中国被封锁孤立的困境没有解除,故 D 项错误。6.(2014 河北质检)“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 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C.继续阻止中国返回联合国 D.准备调整对华政策解析:D这段文字反映出,1970 年

8、美国总统在外交政策咨文中试图缓和与中国的对抗关系,准备调整对华政策,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观点与题意刚好相反,故排除。7.(2015 石家庄月考)对于的原因,沈志华教授认为:“中苏之间谈的不是利益问题,而是原则问题,就是谁对谁错的问题。中国有一套解释中国共产党行为、政策的理论,苏联另有一套理论,都说自己选择的道路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双方争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沈志华认为的原因是()A.国家利益发生了冲突B.双方对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领导权的争夺C.中苏领导人之间关系恶化D.对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看法不同解析:BA 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直接看出是错

9、误的。C 项中苏关系的破裂不是领导人之间的问题,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D 项说法错误,中苏两国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3苏两国争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解释权,直接影响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方向,B 项正确。8.(2014 龙岩一模)1969 年 7 月,美国取消美国人前往中国旅行的限制,取消对中国非战略物资贸易的限制;随后,尼克松通过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称将从台湾海峡撤出两艘驱逐舰。这些举动表明美国()A.孤立中国政策的彻底破产B.试图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C.准备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D.积极回应中国的“乒乓外交”解析:B美国采取这些举动,试图缓和同中国的紧

10、张敌对状态,谋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故 B项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彻底破产,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1979 年中美建交,美国才断绝与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故 C 项错误;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积极回应中国的“乒乓外交”,不符合时间限制,D 项错误。9.“过去一段时间,针对美国威胁,我们和苏联结盟。后来针对苏联威胁,我们搞了一条线战略,就是形成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共同对付苏联。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在“一条线”战略时期,中国()A.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 B.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改善了与

11、西方国家间的关系 D.形成了求同存异的新思维解析:C在“一条线”战略时期,中美、中日关系缓和,而中苏关系恶化,可判断为 20 世纪70 年代,此时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C 项正确。20 世纪 50 年代,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同盟关系”,打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故 A 项错误;不结盟外交政策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故 B 项错误;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D 项错误。10.有一记录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的 12 集纪念光盘,每一集的标题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反映了 20 世纪后半期中苏关系特点的标题是()A.“求同存异”“患难与共”

12、“情深意长”B.“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C.“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D.“一往情深”“风云突变”“重归于好”解析:D从 1949 年中苏建交到 50 年代末,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处在“蜜月期”,中国全面向苏联学习;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苏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导致关系破裂;1989 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恢复正常化。“一往情深”“风云突变”“重归于好”形象概括了三个阶段中苏关系的变化,故 D 项正确;“患难与共”“分道扬镳”“若即若离”等都不能正确的概括该阶段的中苏关系,故 A、B、C 三项错误。11.(2014 佛山检测)2013 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

13、立 13 周年。十多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解析:B上海合作组织以“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为宗旨,成功开创了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故 B 项正确;题干中的上海合作组织为区域合作组织,而非以联合国4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故 A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并非发达国家组织,故 C 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不仅仅是大国之间的组织,D 项错误。

14、12.(2014 日照检测)19911993 年,全世界共有 23 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其中22 个国家集中分布在两个大洲。这两个大洲是()A.亚洲、非洲 B.欧洲、美洲C.非洲、美洲 D.亚洲、欧洲解析:D“冷战”时期,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受苏联、美国两个大国的影响,不敢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 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亚洲、欧洲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故 A、B、C 三项错误,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材料二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15、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待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绝岁月,已经是 20 世纪 70 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此,在日内瓦会议之后,“握手”倒真的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熊向晖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百年潮1997 年第 4 期)材料三1972 年 2 月 21 日,在为到访的美国总统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与

16、尼克松相互敬酒。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 20 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1)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解析:第(1)问的材料一体现的是中美结盟合作关系。第(2)问考查二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因中国政权发生变化而调整对华政策的表现及原因。第(3)问注意从中国、美国及世界局势来全面分析作答。答案:(1)背景:二战时中美两国结为盟国,相互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2)变化:中美由二战时的盟友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处于全面对抗时期。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3)看法: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