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74527001 上传时间:2021-03-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 县农委农业资源调研报告 属低山丘陵地带,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农业资源丰富,为我县农业种植的多样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探寻我县农业优势资源,切实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县农业农村经济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优势资源进行专题调研,并就其发展困境、发展对策作了一些思考。 近几年来,县委、县 _科学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食用菌、柑橘、茶叶、桑蚕、 _米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农产品 _企业发展、专业合作 _运营和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食用菌、桑蚕产业在我县形成了“科研+ _+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到20xx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

2、12亿元,其中食用菌、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产值达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稳固。 (1)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20xx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1.09亿袋,同比去年增加1550万袋,增16.6%。截至20xx年,全县发展食用菌农户达25563户,占全县农业总户数的54.5%,食用菌产业总产量占全省比重为20%,居全省第二,为农民增收达5368万元,成为全县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进一步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以茶树菇为主的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

3、路,稳妥推进,食用菌产业稳健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向立体型、循环型、节约型方向发展。20xx年5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称号。 (2)桑蚕产业平稳发展。近年来,我县始终将蚕种培育、桑园 _建设、茧丝绸一条龙 _、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作为兴县富民的一项战略措施,成为全县出口创收的一大亮点。20xx年,全县桑蚕产业产茧量达1766吨,占全省比重的21%,位列全省第二,辐射带动农户12000户,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4648万元,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3)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高产创建,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粮油生产连续三年丰产丰收。20xx

4、年全年粮食总播面23万亩,总产9.7万吨;全年油料作物总 _10.46万亩,总产1.4万吨。粮油产业农民总收入可达5000万元。 (4)水果产业强势推进。抢抓省、市打造长江流域200万亩柑橘带契机,科学论证规划,以洋坪镇平头山万亩柑桔示范园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桔适宜区,积极 _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强力推进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截至20xx年底,全县柑橘 _已达3.3万亩,柑桔总产量7000余吨,农民收入达700万元。 (5)茶叶产业潜力巨大。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积极探索研究茶苗无性繁育技术,500亩高标准茶叶 _的建成,深入 _了运用茶叶 _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传统制

5、茶升级改造步伐,茶叶品质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潜力巨大。20xx年茶叶产量554吨,比上年增加4吨,增0.73%。20xx年,全县茶叶总产605吨,农民增收达700万元。 县委、县 _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狠抓农产品质量管理,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20xx年,“森源”牌香菇、“垭丝”牌白厂丝荣获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县农产品名牌产品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花园碰柑”、“双红蜜橘”、“云雾绿茶”、“龙凤蕃茄”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森源”牌香菇、“鸣凤”牌 _米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远野风”、“森源”牌、“鸣凤”牌获得著名商标认定。20xx年,“远野风

6、”牌牛肉黄豆酱当选宜昌市第二届“ _十大特产”,荣获名牌产品。20xx年,“森源”牌香菇荣获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森源”牌香菇远销 _、泰国、新加坡等地,“垭丝”牌白厂丝远销江浙一带,并出口印度、巴西等地,远野风”牌牛肉黄豆酱等系列产品远销广东、河南、东北等地,鹿苑黄茶远销全国各地,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已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12家),同比20xx年增加4家,跻身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积极支持野风食品有限公司、宜昌奥龙绿色食品有限

7、公司等民营企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 _业,进行资本扩张,做大规模,做强科技,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野风食品有限公司等已成长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军型企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打造精品名牌,三年来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森源香菇通过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20xx年森源香菇当选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垭丝”牌白厂丝、森源牌香菇、远野风黄豆牛肉酱跻身名牌产品行列,森源香菇、鸣凤 _米连续三年荣获著名商标。深化对接活动,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工作力度,成功 _参加了历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配合县 _举办了县优势农产品推介专场会,积

8、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省内武汉大型 _对接,香菇等农产品成功进入武汉、宜昌等地 _市场;不但完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了企农有效对接,带动农民达5万余户,农产品 _企业蓬勃发展。 一是农产品 _发展不够。虽然我县食用菌、水果、 _米、生猪、桑蚕等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优势,但我县农产品 _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优势没有转变成经济优势,20xx年,全县农产品 _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达1:48.3,位于全省第49位,远远低于全省、全市水平。 二是 _品牌发展不够。截止20xx年底,全县虽拥有3个著名商标,4个名牌产品,但与发达县市相比,数量少之又少。 三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我县大部分

9、龙头企业科技力量单薄,各类人才缺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产品、工艺更新缓慢,产品普遍存在增值能力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等“三低”现象,品牌营销手段 _,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严重限制企业自身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16家,远远少于发达县市,而且规模也较小。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家,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森源和楚园春2家。 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中规模、效益优先、做大做强的原则,重点抓好以下几大产业: 粮油生产。加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稳定粮油播种 _,建设 _粮油 _。到xx年,常年粮食播种 _稳定在23万亩左右,

10、总产稳定在9.5万吨左右;油料播种 _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3万吨左右。 _米产业加速 _无公害 _稻栽培技术,不断优化品质结构, _立体套种模式,提高了产出效益。 柑桔产业。抢抓“双低”改造机遇,以沮河流域的洋坪镇为核心,辐射带动旧县镇、花林寺镇的柑橘适宜区,积极 _小苗集中假植、大苗移栽新模式,大力发展以柑桔为主的水果产业,到xx年,水果 _达到10万亩,其中柑桔 _8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以上,产值达2亿元。 桑蚕产业。不断探索省力化种养模式、引进 _“彩色茧”等新模式、新品种,努力提高养殖效益,到xx年,全县以沮西山区为主的桑园 _稳定在4万亩,发种量达到4万张,蚕茧总产16

11、00吨以上。充分 _和利用荷花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河口乡和洋坪镇等次坡度地,改造兴建一批高标准桑园。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桑园 _,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养蚕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发展潜力巨大,蚕桑产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主导产业。 食用菌产业。以打造全国香菇之乡为契机,巩固扩大全县沮东食用菌规模,突出代料香菇的主导地位,积极稳定发展非耗材食用菌,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之路,到xx年,全县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5亿袋,其中越夏香菇1.2亿袋,反季香菇3000万袋,食用菌总产量(鲜菇)达到10.5万吨。 茶叶产业。积极 _茶苗无性繁育技术,依托宜昌禅茗堂茶叶有限公司分别在旧县镇鹿苑等村、荷花镇望家村和河口乡等地建设鹿苑黄茶、真金绿茶两大系列茶叶生产示范 _,到xx年,全县茶叶总 _达到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000吨以上。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