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4315522 上传时间:2021-03-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7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州十中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目标为方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彰显现代教育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科学性、规范性、特色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二、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校园建设应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2、规范性原则:校园必须做到语言文字规范,不出现错别字和病句现象;全体师生能正

2、确规范使用普通话。3、人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把熏陶人、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方向,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4、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人,因而校园建设必须凸显激励功能,彰显育人内涵,能给全体师生带来激情和上进心,能让师生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效益,受到积极健康的熏陶和感染。 5、整体性原则:校园建设是一项创意工程,学校必须本着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要统筹考虑校园内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室、不同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设计对应的文化内容和展现方式,在整体布局上做到格局与建

3、筑相宜、语意与功能相宜、装饰与环境相宜,图案与文字相宜、历史与现实相宜、动态与静态相宜、美感与育人相宜。 6、发展性原则:校园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学校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时代发展的主题。 7、个性化原则: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要紧扣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紧扣学校实际,做到规划和设计格调鲜明,富有特色,在内容的选择和编创上具有创意。校园文化建设既注重规范要求,又要根据校园实际因地制宜,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三、总体目标 在校园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学校将继续坚持“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的办学理念,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齐

4、全、艺术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四、工作任务(一)构建具有育人功能的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设施、校舍建筑等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1、学校建筑布局合理:学校有教学楼一栋,综合实验楼一栋。 2、校园布置精巧,和谐氛围浓厚 3、各功能室建设齐全: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师人人有电脑,此外,学校还建有荣誉室、档案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健康辅导室、卫生室等。学校今后一方面是加强各功室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其使用率,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增加投资,让各功能室配置设施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将加强图书室建设,不断更新图书,让

5、图书室更好地发挥作用。 4、绿化美化校园:学校在校园形状不规范的前提下,想尽各种办法增加了校园绿化面积,提高了绿化率,做到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进一步增加校园的美感层次。 5、校园广播系统不断完善:学校实现电视、广播、班班通、校园网,做到了校园全部覆盖,无论师生在校园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校园广播那准时的播报。(二)锻造具有凝聚功能的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包括校园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 1、打造励志、创新的校风。 我们的校训是“求知做人,思而行”。校风是“团结、勤奋、文明、进取”。奋斗目标是“实行现代化管理,塑造现代化教师,运用

6、现代化手段,培养现代化学生”。学校精神是“脚踏实地、团结一致、知难而上、开拓创新” ,使全体教职工树立起统一的追求目标和精神目标。 2、锤炼乐业、爱生的教风。 我们的教风是“敬业、奉献、严谨、博学”。学校要把“爱”作为师德的核心要素,大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外学校还将不定期开展优质课、普通话、粉笔字、书法、说课、教案设计、课件制作、论文撰写等各种教学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 3、培育好学、善思的学风。 我们的学风是“乐学、好问、刻苦、力行”。学校在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依托的自主学习的同时,尽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真正成

7、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还要认真落实新课改目标。开足课程时,让全体学生也能上好体、音、美、劳技、信息等课程,并经常开展各种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与艺术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实现学生人人有专长,个个有特长。 4、构建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学校首先要塑造新型领导形象。学校领导集体廉洁奉公,严格自律,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谋学校发展,真诚守信,各负其职,各尽其责,带领全校教师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为学校步入新的发展轨道而勤奋工作。其次要塑造新型教师形象。学校努力打造爱生型教师形象,要求教师既要热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严格要求优等生,真诚善待有过错的学生,关心鼓励后进生。教师之间要团结协作,互督互助,诚实

8、守信,和睦共处,共同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力献智慧。把自己看成学校的主人,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最后还要塑造新型学生形象。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能做到热爱学习、明确学习目的、自主学习、勤思好问、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百折不屈、探疑问难的精神;在内在品质上能做到自尊自爱,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尊重他人,尊敬老师,孝敬长辈。(三)丰富具有教育功能的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行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校将不断拓展师生活动领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师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培养良好的思想

9、意识、道德作风和行为习惯。 1、持之以恒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全体教师明白“师爱”的伟大意义和力量,培养教师掌握爱的技巧,提升教师释放爱的质量。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学生人人会唱国歌,每周升旗齐唱国歌,了解国旗、国徽的含义。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通过板报、班队会、演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从而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3、加强养成教育。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懂得社会公德的含义、要求和标准,在公共场合不做不文明的事,不说不文明的话,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遵章守秩的习惯。 4、坚持开展好学校传统活动。学校要定期开展学校运动会、诵师会、演讲

10、比赛、歌咏比赛、队列比赛、体操比赛和武术拳比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风貌。 5、坚持开展兴趣活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积极组织乒乓球、舞蹈、武术、课外阅读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为每一个学生搭建成长的舞台。(四)健全具有控制功能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1、健全学校管理组织。学校按照要求除组建有党组织、校委会外,还设置有校务

11、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大队部、学生会等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职能独立,在校委会、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做到了相互配合,步调一致,整体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同时学校还设置了年级组,积极推进年级组实体化建设,有效地提高了管理的实效性。另外在教师中还健全了备课组、教研组等组织,并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此外还要在学生中健全学生组织,通过开展值日、监督、组织管理等活动,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2、认真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学校以目标管理为核心,通过实施目标管理,让学校整个管理工作序列化、科学化、实效化,减少了无效管理,提高了管理效果。 3、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学校的各

12、项管理制度首先通过教代会的审议,待通过后再进行实施,体现民主管理。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将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最终建立了一套完善、全面、严密、有效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以促进学校管理趋于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4、培养学校师生的制度意识。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首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就要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由学校校委员集体研究或教代会表决通过后实施。其次,学校领导和干部要率先垂范,争做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表率。再次,要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全体教职工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把规章制度的有效约束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无形自律,形成校园的一种精神文化。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