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

上传人:lu****9 文档编号:174285072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教案(2021新版)2(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5.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地球是球形的。过程与方法(1)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漫长历程。(2)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教学难点】模拟实验对猜想的验证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猜它是什么球?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

2、阳转。明确:地球。2、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知道的?二、讲授新课一、对地球形状的认识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最初,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口锅,倒扣在地上;地像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见船帆,后看见船身。由此,人们认识到海面不是平的。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 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弧形阴影,推测地球是球形的。2、思考你认为这些解释合理吗?二、验证合理性1、模拟实验1:小船进出

3、港(1)实验器材:地球是球体演示仪、帆船、桌子(2)实验过程 A同学让小船在地球是球体演示仪上模拟进出港航行,B同学观察,有什么发现。(3)温馨提示 B同学视线要与地球仪的顶端保持水平。(4)实验现象进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5)实验结论地球是球形。2、模拟实验2:环球航行(1)观看视频(2)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 1519年9月30日,麦哲伦率领5条海船、234人从西班牙外港出发,向南航行,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1520年10月,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入一条海峡,经过一个月才走出,为了纪念麦哲伦的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麦哲伦海峡”。10月28日

4、,船队向西航行,进入“南面的海”,航行了110天,没有遇到狂风巨浪,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1521年3月6日船队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几日后,在菲律宾群岛中,麦哲伦插手当地部族的战争,结果受了重伤,被土著杀死。麦哲伦的助手带领幸存者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3)用彩笔在地球仪上标注出麦哲伦航于路线的主要停靠点。提示:见学生活动手册。(4)在主要停靠点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线将小旗按航行路线连起来。提示:小旗可用黏土粘到地球仪上。(5)交流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地球是个球体,是可以环绕的。三、地球是球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

5、太空,终于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1、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2、这是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照片的各种颜色可能是什么?哪个颜色面积大?(展示照片)白色蓝色咖啡色绿色明确:白色云层或冰川蓝色海洋咖啡色沙漠绿色平原其中,蓝色海洋部分的面积最大。3、模拟实验:做一个地球参考地球仪,将陆地板块贴纸贴在一个蓝色气球上。提示:找准板块相应位置小组合作完成四、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不能够证明地球是球

6、体的有( ) A、日食现象 B、麦哲伦率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C、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D、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地球照片2.如果你乘船出海,你会看到港口的灯塔( ) A、整个突然从视野中消失 B、从上到下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C、从下到上依次从视野中消失 D、塔顶和塔基同时从视野中消失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造地球卫星拍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当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五、拓展提高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

7、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六、作业布置人类探索地球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收集相关资料,一起分享。三、课堂小结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教学后记】 6.月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月球是地

8、球的卫,没有空气、水和生命。(2)月球表面显著的特征有众多的环形山和月海。(3)环形山大多数是流星体撞击形成的。(4)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5)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对环形山成因的猜测。(2)通过实验、持续观察,记录月相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技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支撑。(2)科学观察需持之以恒。【教学重点】环形山的成因和月相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对猜想的验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茫茫的宇宙中,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她始终蒙着一层神

9、秘的面纱,编织着许多神话与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亮神秘的面纱。二、讲授新课一、环形山的成因1、阅读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月球的地形主要有两种:月海和环形山。月海是月球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环形山,即月坑,希腊文中是“碗”的意思,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000多个。许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结合观测证据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

10、由来自宇宙的流星体撞击形成的。2、模拟实验1(1)实验材料托盘、直尺、大小不同的石子、细沙(2)实验步骤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用尺子刮平。从不同高度、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3)注意事项把沙子倒入盘子后,把沙子抹平,以便在实验中成坑明显。石子要自然下落,手松时不要用力。取出石子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重复三次。(4)实验说明 (5)实验观察记录表 (6)实验现象大小相同的石子越高形成的沙坑越深越大,越低形成的沙坑越浅越小。从相同高度扔石子,石子越大形成的沙坑越大,石子越小形成的沙坑越小。(7)实验结论 环形山是陨石

11、或流星撞击形成的。2、实验2:“环形山”阴影的变化(1)实验过程 用手电筒光模拟阳光,直射、斜射沙盘里的石子坑,观察石子坑阴影的变化。(2)实验现象当手电筒直射沙坑时,观察到沙坑影子较小;而斜射时沙坑影较大。(3)讨论你认为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效果最好?明确:由于每月农历十五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二、月相的变化1、实验:模拟月球的公转,观察“月相”的变化(1)想一想用什么模拟月球和地球?还要模拟什么?月球是如何运动的?进行模拟月球 “运动”时要注意哪些?(2)实验器材台灯(模拟太阳)、排球(模拟月球)

12、、人(模拟地球)(3)实验过程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形。(3)注意事项在地面上用粉笔画出八个方向,实验者站在方向标中心。实验者每转到一个方向稍停一会,观察并画出球面受光的情形。实验者按照逆时针旋转。转动时必须保证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始终保持不变。(4)模拟实验观察的月相变化记录表 (5)实验总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2、知识卡片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天体。它还是

13、迄今人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液态水,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3、讨论如果到月球旅行你会观察到什么?需要带哪些东西?明确:会观察到:环形山、月海需带东西:食品、饮水、氧气、手电4、持续观察月相的实际变化和和模拟实验观察到一样吗?(1)观察要求每晚6:00对月亮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月亮形状和此时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下来。(2)展示月相观察记录(3)整理月相观察日记认识下图中各种月相名称,将你记录的月相对照下图进行归类。 (4)讨论根据月相观察日记,数一数两次满月大约间隔多少天。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两次满月大约间隔15天,月相的变化

14、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由圆到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什么规律?明确:每天同一时间去观察,会发现月亮每天会向东后退。三、课堂练习1.月球表面环形山形成的主要原因,科学界比较公认的假说是( ) A.月球表面隆起 B.陨石撞击形成 C.火山爆发形成2.月球有许多不同于地球的特征,以下不属于月球特征的有( ) A.生活着许多的生物 B.没有水 C.没有生命 D.有环形山3. 下列关于月球的运动轨迹的图形,正确的是( ) 4.诗句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月相最接近的是( ) 5.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中这一天出现的月相图是( ) 四、拓展提高:月球小档案 五、作业布置你对月球还想知道哪些?请查阅资料,把它整理出来。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没有空气和水,表面几乎布满了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环形山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形成的。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和持续观察,掌握了月相的变化规律,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教学后记】7.太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的基本情况(2)理解太阳高度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