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4277075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38页(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案第一章 教师职业的概述第一节 职业与教师职业一、职业(一)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二)职业是社会对人的角色安排(三)职业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二、教师职业(一)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个性角色特征的职业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2、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3、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4、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5、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二)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职业1、教师职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其他职业不可取代的2、教师职业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独特的贡献3、 教师职业对人的成长发展也起着独特的作用(三)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迈向专业化的职业第二节 教师职业的形成与发

2、展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一) 先秦时期教师职业道德1、 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2、 春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教师职业道德(二)秦汉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三)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唐宋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四)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 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 元明清时期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三、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一)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1、 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 中国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一、 国外古代教师职业道德(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 斯巴达教和

3、雅典教育2、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1、中世纪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2、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师职业道德(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 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一) 西方近代教师职业道德特点(二) 西文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三、 现代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一)苏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二)美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三)日本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四) 联邦德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状况第三节 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一)道德与职业道德

4、(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先进性(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空间更具有广泛性(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度和时间更具深远性(四)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结果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五)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条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功能(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1、教育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功能4、行业保护功能第四节 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为本”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

5、生主体地位的肯定(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2、学习方式的变革(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1、尊重学生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感情投入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1、职业认同与责任感2、自我发展3、自我反思4、创新能力5、合作精神第二章 教师道德的概述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内涵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一)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二)主体性的教师职业道

6、德(三)多元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主义价值观与现价值观的整合;1、现想主义的教师价值观2、现实主义的教师价值观3、两种价值观的整合二、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一)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服务者(二)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一、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规章制度1、加强已建立的师德方面的规章制度的贯彻和落实2、尽快 加强师德方面的制度建设二、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待遇1、提高经济收入2、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3、提高教师的职业待遇三、为师德水平的提升,创建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1、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软环

7、境建设2、加大社会舆论的力度3、深入开展群众性师德建设活动4、实行人性化的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空间5、强化师德形成的机制建设,为师德修养提供机制上的保证(1)完善监督机制(2)建立德行代价补偿机制(3)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的改革第三节 师范生应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师德一、 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必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1、教师劳动的目的主要是完成社会赋予的责任对青少年的培养。2、是由教师劳动的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3、由劳动的过程协作和集体特点所决定。4、由教师劳动成果的滞后性所决定。二、提升教师自我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1、 勤于学习2、 培养情感3、 磨练意志4、 积极投身于

8、教育实践5、 克己内省三、案例分析(P248)第四节 教师职业审美一、职业理想及特征(一)职业理想的含义职业理想,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职业理想分三个层次:初级目的是为了过日子;中级目的是为了施展个人才智;高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对于同一个人,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二)职业理想及特征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职业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二,职业理想

9、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职业理想是从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第三,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职业理想是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职业理想的作用1、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2、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3、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4、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把个人志

10、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3、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 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3、献身教育事业;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5、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第五节 德育教育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职业态度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和追求职业岗位所联系的社会价值。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态度应体现在: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基础2、追求以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动力3、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保障第六节 学习和

11、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气、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1、教师的人格魅力最主要的两点:一是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二是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2、教师风貌的魅力表现:一是庄重严肃的工作作风;二是亲切和蔼的态度。3、教师风貌的作用:一是树立威信;二是示范作用。德高为范、为人师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二、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三、礼貌待人、作风正派四、以身作则 、注重身教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重要范畴第一节 教育爱一、师爱的内涵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

12、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二、师爱的意义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

13、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三、师爱的表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爱成了维系师生间教育的纽带。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融合于师生实际交往中,它实在、具体、可感,简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与宽容学生、关心学生 。(一)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最高境界。新世纪的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在教育中,教师应首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注意培养和保护

14、学生的自尊意识。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渗透于其语言、行为和态度中:一是尊重学生的需要,二是尊重学生的人性。 1、尊重学生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研究人的需要将其排列为7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尊重学生的人性 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规定性,它的提出旨在与神性与动物性相区别,相信人具有区别于二者的某种根本属性。 人性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抽象综合系统,构成要素有: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理性层面、人的德性层面、人的社会层面。尊重学生的人性要关注学生的:自然属性,就是要重视人的生理

15、和心理本能需要。我们在考虑自我本能需求时,要兼顾人之为人的意义。理性:理性是思维着的知性;人高贵于其他万物之处就在于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有理性作引导,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意志,能“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理性派生出知性和主体性(1)知性:即追求知识和聪慧、占有能力的心理倾向和特征。(2)主体性:人文主义学派将“自我”作为一个人特性感和为人感的引力中心,认为只有人才能感知、组建构自己有实际意义的外部世界。人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由外在化转向内在化。进而向整合化与现实化发展的过程。(3)德性:德性人性论将德性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4)社会性:主体性的发展、人的类生命的升华,不仅使人开始关照类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在类的存在中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