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74252292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财务知识 ]淮海经济区年反思精编(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财务知识淮海经济区年反思淮海经济区20年反思2006年02月28日14:50决策杂志策划人语淮海一直都在渴望崛起。这里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20年前,基于板块隆起的梦想,一个跨省横向淮海经济区跨苏鲁豫皖四省,由20个成员市联合而成。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多省交界性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延续20年不间断,并且成立固定的联络办公机构,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堪称“典范”。然而,20年后,地处东部沿海的淮海经济区并没有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增长极。20年来,虽然淮海经济区内合外联,打响了一场经济上的“新淮海战役”,但是由于淮海经济区既是中央区域政策的“盲区”,又是所在省的边缘地区

2、,双重边缘化的“叠加”,淮海经济区没有顺利实现低谷隆起,区位和资源的高地塌陷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低谷,成为“尴尬的淮海”。2006年3月15日,在淮海经济区成立20周年之际,淮海经济区再次“上书中央”,提议建立“区域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区”,同时,经济区各成员市以及所在省对区域经济布局的大手笔擘画,正酝酿着创新出一种欠发达区域经济崛起的“淮海模式”。淮海经济区正在临近跨越式发展的拐点。决战“新淮海”本刊记者王运宝张新实是宿迁市市长,也是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在2006年3月召开的全国“”上,将会看到张新实签名的代表议案,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与张新

3、实一起签名的,还有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所有全国人大代表。对于淮海经济区谋求从低谷隆起的努力,通常都被冠以“新淮海战役”的名称。早在1985年1月28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上,原徐州市市长何赋硕与原连云港市副市长吴学志,联名发表发起新的“淮海战役”的文章,被称为新中国“经济淮海战役”的“冲锋号”。也正是以这篇文章为“催化剂”,在1986年3月成立了淮海经济区。58年前,淮海战役改写了中国历史,但与军事战争不同的是,经济“新淮海战役”的“敌人”是贫穷与落后。“上书中央”提交议案是20个成员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对于淮海经济区的这次“集体行动”,邓辉告诉决策:“首先要呼吁,发不出声音国家就不会给予

4、关注。”向全国“”提交议案,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最初是由开封市副市长吉炳伟提出的。邓辉带着这个想法走访了经济区的其他成员市,得到了热烈响应。随即联络处开始了调研、征求意见、起草初稿,并分别于2005年的6月和9月,向淮海经济区第十七届顾问会议和第十八届市长会议提交了议案的书面材料,获得一致通过。经过几易其稿,形成了一个“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的总提案,以及农业与生态环保建设两个建议。对淮海来说,这是第二次“上书中央”。第一次是10年前的1996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四次亲临淮海,两次在京主持专题会议,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以书面形式向时任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提交了五点建议,

5、第一条就是“设立区域经济协作综合试点区”,这与2006年3月提交给全国人大的议案完全一致。那么,在“淮海”已经成为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地区品牌后,为什么选择综合改革试点区呢?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正平告诉决策:“实质就是发展地方经济出什么牌。珠三角有深圳特区、长三角有浦东新区、环渤海有滨海新区,淮海经济区的抓手是什么呢?”正因为没有抓手,淮海经济区就没有了政策支持,沈正平认为,这是20年来淮海发展战略方面的重大缺失。因为国家倾向性的政策是一种具有独特能量的“区域营销”,在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屡见不鲜,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和2003年的东北振兴战略一提出,就吸引了全球目光,投资纷纷跟进。“虚”

6、的事情要“实”做,这是邓辉对提交议案的评价。对任何经济区来说,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各个成员轮流坐庄,每年开会,只是务虚会慢慢失去吸引力。但是如果事情太“实”,解决起来很困难,各个成员也会避而远之。如何打破这种两难境地,实现务虚与务实的结合,就成为所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共同探讨的问题。淮海经济区联络处每年都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开展活动的做法,为其他经济区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样本。分兵突围能否杀出“血路”“徐州经济已经落后,必须抓住最近关键的几年,打一场经济上的新淮海战役,决战决胜。”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的话,代表了经济区20个成员市的共同心声。提交议案只是淮海经济区谋求低谷隆起的一次“集体行动”,与此

7、同时,区域内的四大板块和各个成员市,也都在摩拳擦掌,从陆续公布的地方“十一五”规划传达出的信息看,淮海经济区开始呈现发展的“拐点”。江苏按照为苏南“锦上添花”、为苏中“釜底加薪”、为苏北“雪中送炭”的措施,专门成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对苏北经济薄弱县展开“五位一体”挂钩帮扶,重点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的“四项转移”。苏南与苏北相互对接,一对一进行帮扶。作为苏北振兴的“主力军”,徐州都市圈在2002年完成规划,徐州成为江苏省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在李源潮任江苏省委书记后,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正式提出,李源潮前所未有地关注苏北,在一年之内四下徐连,亲自坐镇指挥苏北振兴的战略部署。随着沿

8、海高速路的通车,江苏又提出了沿海产业带,将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和盐城直接与沿江产业带的南通连接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苏通大桥和崇明岛过江通道的建成,苏北真正实现了与苏南、上海的无缝对接,盐城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盐城是一个本没有汽车工业基础的城市,通过招商引资进入汽车生产链条,2005年生产小轿车已达13.7万辆。沈正平告诉决策:“淮海经济区不缺少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关键就看怎样进行组合。”山东针对鲁南的发展也是全力以赴,尤其是突破荷泽战略搅动了整个鲁西南。与江苏三大城市圈规划一样,山东专门针对鲁南发展制定了济宁都市圈和鲁南城市带,将济宁建设成为山东的第三极。在皖北地区,安徽提出了

9、“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状况,安徽还将专门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宿州、亳州、阜阳的发展。2005年12月,按徽宿州与江苏徐州签订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协议,主动融入徐州经济圈,这种城市间的自发联合,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淮海经济区20个成员市已经进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阶段。邓辉告诉决策:“发展起来都是淮海的,一个好大家都好,大家都好了自己能够更好,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创造“淮海模式”“就像做欧盟一样。”邓辉的比喻描绘了淮海经济区的状况。欧盟从欧共体脱胎而来,最初由跨越国界的6个国家组成。谁也没有预想到,行政边界的作用慢慢“隐退”后,发展成

10、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对淮海经济区来说,目前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都市圈还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在政府与市场的角力中,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言人,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再加上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强化作用,造成了整个淮海经济区内部在“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四省没有真正的发展战略上的认同感,彼此之间如同“鸡蛋清与鸡蛋黄”般界限分明。因此,行政区划的割裂成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问题。在议案中,成立“淮海开发银行”备受瞩目。其实,早在2002年10月,淮安市城市商业银行董事长陆岷峰就提议成立淮海银行,并且在第三届淮海金融论坛上制定了分两步走的方案,但是3年

11、多时间,真正的淮海银行并没有“降世”。2006年1月徽商银行已正式挂牌运营,原先作为独立法人的城市商业银行都已变成分行,更不可能展开联合。淮海银行的首倡者陆岷峰也不得不表示非常遗憾,他认为:“依靠资本主导联合重组的地方金融改革败给了地方政府的行政主导力量。”因为各地政府视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为“第二财政”,不会放弃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而且,淮海经济区的四省,分属人民银行济南和南京分行的管辖区,如果跨城市经营发生风险和出现违规,谁来监管和兜底?作为长期研究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专家,朱传耿认为,行政边缘区的一体化程度是检验市场化程度的标尺。国家为什么不拿出跨省的淮海经济区进行试点,来检验一

12、下中国的市场化程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进一步说,可以创造一种“后发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功的“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合作成效相对突出的区域经济组织只有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然而,任何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都会遇到行政区划的问题,因此,朱传耿告诉决策:“如果在省际边缘区能够形成一种行政力量非常弱的发展经济的淮海模式,就会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树立典范。”另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一直以来就是淮海经济区“永不衰竭”的谈论焦点。但是这项改革涉及多方面利益,更深层次的改革行为,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任何战役都有一个“战略转折”,就是决战时机

13、的到来,“新淮海战役”怎么打?决战之前需要做哪些战略战术上的准备?要取得什么样的目标?都为整个淮海经济区拉出了一串长长的问号。尴尬的淮海本刊记者张道刚“地处东部沿海缘何没有成为人们想象中的经济隆起带?”当步履沉重的淮海经济区侧身回望时,一串长长的问号叠加成淮海20年的背影。3月15日,一度声名显赫的“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淮海经济区将以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态迎来20周年华诞?疑问的背后是淮海经济区难以释怀的隐痛。20年前,最初的15个成员地市怀揣着板块隆起的梦想聚集到淮海经济区的大旗下,20年后,当开启香槟之时,淮海经济区这个大家庭的20个“兄弟”都别有一番尴尬滋味:在长三角和环渤海南北两

14、个经济隆起带之间,淮海经济区已被挤压成一个明显的经济“断裂带”。在当今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无疑已成为三颗耀眼的明珠,那么,同样地处东部沿海的淮海经济区为何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尴尬境地?区位高地与经济峡谷没有谁会怀疑淮海经济区存在的价值。1984年深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正在南昌参加一个经济研讨会,殊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时任市委书记孙家正和市长何赋硕,正在谋划联名写信邀请于光远会后亲临彭城,就徐州经济如何从低谷中隆起把脉问诊。尽管于光远最后未能成行,但答应适当时候在北京组织一次由淮海区域内地市参加的会议。1986年1月20日,“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如期召

15、开。会上,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其实,淮海经济区的破蛹而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朱传耿看来,淮海经济区的横向联合至少有三个一致性:自然资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区都有煤炭资源,地理上都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积淀的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产业结构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正平教授的

16、话说,一个大的经济区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经济区恰好有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和连云港、日照两个天然深水良港。同样,谁也不会小视淮海经济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区域经济板块中,淮海经济区处于东部沿海的“脐部”地带,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并面向大海背靠中原,承担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的“接力站”和“二传手”的重任。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研究,中国的经济版图是一个“”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横”是沿海地区,右边的“一勾”是沿长江流域,而左边的“一撇”则恰恰在以淮海经济区为东端的陇海兰新沿线,其中两个结合点分别是上海和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号称“中国的金腰带”,淮海经济区正好是沿海和沿桥的结合部,具备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