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4219576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长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十一册长征南漳县九集镇涌泉完小 卢绍翠一、教材内容分析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

2、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学生特征分析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知识点学 习 目 标学 习 目 标 水 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知 识理解“

3、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情 感利用网络资源,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能 力利用校园网络、互联网络自主查找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长征的史实资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知识点学习水平描 述 词 语行为动词知 识理 解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

4、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浏览、制作讨论能 力理 解利用网络增强理解、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浏览、写作情 感理 解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朗读、浏览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 学 重 点解决措施教 学 难 点解决措施(1)弄懂诗句意思,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深刻含义。(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感情。讨 论朗 读网络浏览(1)能用自己的话结合诗句谈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能在理解全诗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网络浏览讨论交流四、教学策略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

5、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五、媒体的选择应用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使用时间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媒体使用方式知 识理解网 络理解诗句意思15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浏览、观察理解多媒体示范朗读5提供资源查看、摹仿能 力理解网 络长征的史实资料红军的感人故事10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查看、制作情 感应用理解分析综合网 络多媒体感受红军的精神(学后感)10提供资源情感感染查看、朗读写作六、教学准备1、制作有关“长征”学习型网页。网页中包括长征的许多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2、布置学生收

6、集关于长征的资料图片,长征中的故事,毛主席在长征中的诗词作品等。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 学 过 程学 生 活 动 及 目 标导语揭题设境激情1、播放有关长征的录像片。2、关于毛主席、关于长征你还知道多少,依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概括地说一说。4、(出示长征路线图:谈谈自己看了红军长征行进的线路图你想说什么?)简介长征历史背景。说说片中反映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看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初读感知渗透情感初读感知渗透情感1、自由读全诗,读通,读顺。2、师范读,将诗中能说明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的词语划出来。3、说一说你理解了哪些词?你是怎么理解的?还有哪些词你还不理解?4、把词意连起来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7、,看看能不能把它们读懂。5、轻声读全诗,边读边想,把不懂的地方标划出来。6、梳理问题,抓住重点:从哪些地方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学生自由读学生边听边划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理解。自由读诗讨论句意学生自学、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有的师生共同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的学习中解决。) 巧讲多读体会情感读读诗,漫谈长征途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怎么乐观地去克服它们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相机点拨,指导朗读。(汇报、点评、欣赏)1、一、二句:抓住重点,点拨,感受红军不将困难放在眼里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情朗读、背诵2、三、四句: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细浪;乌蒙山、小泥丸的样子

8、,体会红军的革命精神。感情朗读,体会红军的气魄。3、五、六句:用“理解反义词法、讲故事法、精彩片断欣赏法”等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减缓了理解的坡度,易于捕捉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韵味。)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断。4、最后两句:齐读,师范读,体会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播放爬雪山的电影片断,直观感受红军爬雪山的场面和体会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讨论学生初步领会“只等闲”的意思。学生感情朗读、背诵学生画简笔画,理解“腾细浪”“走泥丸”,形成强烈的对比,体会感情。学生感情朗读学生抓住反义词“暖”和“寒

9、”体会。学生讲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抓住“尽开颜”理解、体会。学生感情朗读。吟诵品味升华情感1、指导读、自由吟读全诗(让学生反复品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内涵的丰富、情感的强烈)2、配乐表情朗诵全诗。学生自由吟读。(读出对红军战士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背诵全诗。延伸拓展强化情感1、学习了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你从这一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2、你对红军长征的故事还知道多少?A、红军长征时进行过哪些重要的战役,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B、你最佩服“长征人物”中的谁?为什么?汇报方式:用通顺连贯的话复述一个长征故事或描述一场长征中的战役。围绕长征的某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

10、法。C、组织学生全班交流。3、让我们高声朗诵关于长征的毛泽东诗词,以起来颂扬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长征精神吧。4、教师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这是对长征的高度评价。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可以是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课堂上的思考)1、学生畅谈学习感受。2、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对资源进行整合、重组。 3、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丰富认识,充实观点。 4、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展示学习成果。5、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关于长征的毛泽东诗词。 6、鼓励学生将语文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受到长征精神的熏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