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

上传人:桃**** 文档编号:174206099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PPTX 页数:31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地理复习精品课件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K地理,授课人,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复习引入,观看太空中地球的图像,想一想:世界海陆分布大势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特点,考点一 海洋与陆地 1.面积比例:“_海洋,_陆地”。 2.半球分布 (1)陆地主要集中在_和_;海洋主要集中 在_和_,七分,三分,东半球,北半球,西半球,南半球,考点聚焦,PK中考,2)北极地区以_为主,是_洋;南极地区以_ 为主,是_洲。 (3)分布规律:不论在哪个半球上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 地面积,且海陆分布不均匀,海洋,北冰,陆地,南极,考点聚焦,考点二 七大洲、四大洋 1.七大洲 (1)面积顺序:简记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考点聚焦,PK中考,2)分布,亚洲,

2、大洋洲,欧洲、北美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考点聚焦,3)洲界 亚、欧两洲:乌拉尔山脉、_河、里海、大高 加索山脉、黑海、_海峡。 亚、非两洲:_运河。 南、北美两洲:_运河。 亚、北美两洲:_海峡,乌拉尔,土耳其,苏伊士,巴拿马,白令,考点聚焦,PK中考,2.四大洋 (1)大洋特点 太平洋: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2,_、最深、 _最多。 大西洋:形状略呈“_”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_: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_:最小、最浅,最大,岛屿,S,印度洋,北冰洋,考点聚焦,2)半球分布 南北半球:_全部在北半球,其他跨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_全部在东半球,其他跨东西半球,北

3、冰洋,印度洋,考点聚焦,PK中考,1.绘制海陆轮廓略图,名师点拨,名师点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分界线,1)赤道、南北回归线都穿过的大洲:非洲。 (2)北回归线、北极圈都穿过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3)赤道穿过的大陆: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 (4)赤道穿过的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5)20W主要经过北冰洋、大西洋。 (6)160E主要经过北冰洋、太平洋。 (7)0经线主要经过欧洲、非洲、南极洲(一部分,名师点拨,名师点拨,PK中考,2.各大洲分界线归纳整合,名师点拨,名师点拨,广安中考)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表示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

4、洋 D北冰洋 (2)图中和两个大洲的分界线是 A巴拿马运河 B白令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乌拉尔山脉,强化训练,PK中考,3)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和变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概略地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B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更像一个“陆球” C世界海陆均匀分布 D地球岩石圈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各板块处于静止状态,强化训练,答案】(1)D (2)C (3)A,张掖中考)读亚洲轮廓图,有关亚洲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跨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B.地跨热、温、寒三带 C.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D.四面环海,气候湿润 【解题点拨】考察亚洲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亚洲地跨南北半球、东西

5、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热、温、寒三带。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强化训练,答案】D,天水中考)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大洋_洲,C_南美_洲。 (2)B与D两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白令海峡_。 (3)我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线路,以我国福建省泉州市为起点,经过南海穿越马六甲海

6、峡进入E_印度_洋红海F_苏伊士_运河经过地中海欧洲各地,强化训练,PK中考,解题点拨】本题组考查大洲大洋、重要海峡和运河。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字母A是大洋洲,C是南美洲。第(2)题,B是北美洲,D是亚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它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第(3)题,我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我国福建省泉州市为起点,经过南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E印度洋红海F苏伊士运河经过地中海欧洲各地,强化训练,答案】(1)大洋 南美 (2)白令海峡 (3)印度 苏伊士,考点三

7、海陆变迁 1.地表形态变化成因: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2.大陆漂移说 (1)由德国科学家_正式提出。 (2)主要观点:大陆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_ 的。 (3)主要证据:大陆轮廓拼合;相同的生物;古地质结构 相同,魏格纳,漂移,考点聚焦,PK中考,3.板块构造学说,考点聚焦,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六大板块:A_板块,B_板块,C_板块, D_板块,E_板块,F_板块,亚欧 (欧亚,太平洋,印度洋,非洲,美洲,南极洲,其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_板块;澳大利亚大陆, 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均属于_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有的_,有的张裂拉伸。 (3)板块内部地壳

8、比较_,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 壳比较活跃,多_,太平洋,印度洋,碰撞挤压,稳定,火山、地震,考点聚焦,PK中考,4.火山与地震 (1)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_火山地震带;_ _火山地震带。 (2)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_;日本大地震 是由于_板块和_板块碰撞挤压造成的,环太平洋,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亚欧,太平洋,考点聚焦,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1.板块运动与世界面貌的关系,名师点拨,名师点拨,PK中考,归纳总结:板块的运动形式 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运动使板块之间的海洋缩小,甚至消失,并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如由于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使地中海面积逐渐缩小,并隆

9、起形成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板块之间的张裂运动,在陆地上依次形成裂谷海洋新的大洋,如红海目前仍在继续扩大,将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大洋。 两种运动形式都会引发火山、地震现象。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都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名师点拨,1)图中红海不断扩大的原因。 由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使红海面积在不断扩大。 (2)图中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 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名师点拨,名师点拨,2.根据板块运动的特点,解释下列现象,PK中考,3)图中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使地壳不断隆起抬升形成的。 (4)日

10、本多地震的原因。 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名师点拨,名师点拨,3.环太平洋地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1)环太平洋地带地处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 (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位于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所以多火山地震,名师点拨,名师点拨,PK中考,潍坊中考)读“苏门答腊岛及周边海域示意图”和“20002010年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的大地震统计表”,分析苏门答腊岛沿海山脉上火山广布的成因是 A.地跨南北半球

11、、东西半球 B.地跨热、温、寒三带 C.地跨高、中、低纬度地区 D.四面环海,气候湿润,强化训练,解题点拨】苏门答腊岛沿海山脉广布火山,是因为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出,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灾害,强化训练,答案】C,PK中考,襄阳中考)读以0经线为中心的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问题。 (1)A大洲与D地所在的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有_。(填名称) (2)从人口密度来看,B地人口分布_(填“稀疏“或“稠密”); B地所在的国家和D地所在的国家自去年以来展开了多轮贸易磋商。两国之间的这种商谈称为_。 (3)甲、乙两地中,年降水量较多的是_。 (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A大洲和C大洲之间的

12、_海在不断扩张,强化训练,解题点拨】读图可知,(1)A大洲是亚洲,D大洲是北美洲,两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有北冰洋和太平洋。(2)从人口密度来看,B地人口分布稠密; B地所在的国家是中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D地所在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是发达国家;两国自去年以来展开了多轮贸易磋商,两国之间的这种商谈称为南北对话。(3)甲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乙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两地中甲地年降水量较多。(4)根据板块构造学说,A亚洲和C非洲之间的红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地带,红海在不断扩张,强化训练,答案】(1)北冰洋和太平洋;(2)稠密;南北对话;(3)甲;(4)红,PK中考,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