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塑造者与生命涵义——《再塑生命》解读-彭兴奎5页

文库****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KB
约5页
文档ID:174145446
塑造者与生命涵义——《再塑生命》解读-彭兴奎5页_第1页
1/5

塑造者与生命涵义——《再塑生命》解读彭兴奎何谓生命?看似无须询问不言自明,其实不然正如著名的“我是谁”的发问一样,是严肃而艰深的哲学问题无须征引众多哲学家的论述,肤浅地说即有本能的生命和理智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和文化的生命,残缺的生命和完整的生命(指肢体)等等士可杀不可侮”,可杀的是肉体的生命,不可侮的是信仰和气节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中的“生命”似乎也是指肉体的物质的,但爱情和自由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即精神生命父母生其身再塑”是对“初塑”即父母生下而言与人类无数生命个体一样,海伦凯勒降生人间,如果不出意外,她的生命应该是完整的正常的但是,这样的生命仅仅持续了19个月,巨大的不幸降临,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的三项本能看、听、说,成为盲聋哑人,生命由此变得异常残缺和痛苦谁来再塑生命?“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解读先顺着莎莉文老师的再塑过程进行第二天,莎莉文老师就教了海伦“doll”的拼写,在手掌上慢慢拼写,寓教学于游戏之中从此以后,以这种方式又教学了一些词几个星期后,海伦领悟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领悟”———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了不起的认知飞跃:由个别推知一般。

六至七岁一般被认为是“推理年龄”,老师的教法高明,海伦达到了正常孩子的学习水平———再塑事例及效果之一不久的一天,仍然教“doll”这个词,却增加了难度,意在让海伦理解大布娃娃和小布娃娃都叫做“doll”———再塑事例及效果之二教“杯”和“水”的区别遗憾的是,海伦没学懂(其实前面教大小布娃娃的区别也可能不懂),而且不耐烦,摔碎洋娃娃以发泄教学遇到了麻烦和难题,考验着老师的耐心和方法———再塑事例及效果之三教“water”(水)字老师采用了“实物教育法”教拼写,奇迹出现了:“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奥秘是什么?“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澈而奇妙的东西”,用理性的话说就是:文字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是事物的符号这是生命的大觉醒!由领悟世间万物有自己的名称到此,精神生命在一步步成长值得强调的是,莎莉文老师艺术创作一般的教法(通篇都是如此),切合了语言教育的科学原理她解决了词科学地进入儿童的意识,成为儿童思维的工具,儿童借助词来思考,而思维又反过来发展言语的重大教学问题教育学家举例说:教儿童讲一滴水旅行的故事,“按道理他应当讲到春天初融的小溪,讲到春雨,讲到彩虹,讲到苏醒的湖水的轻轻的拍岸声”。

莎莉文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再塑事例及效果之四在初步学习了文字之后,师生又“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即接触、感受大自然阳光雨露,鸟儿过往,动物觅食,粗壮的树木,细嫩的草叶,与花鸟结伴……“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了解的”等句子,写出了不断了解自然知识,不仅感知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而且“发现大自然并不总是那么慈爱可亲”知识、思维同时进步———再塑事例及效果之五海伦随着掌握词语渐多,急于想运用语言了由知识有限到知识增多,由只是接受到主动提出问题,再到由词联想到生活经历,甚至产生审美想象(“进展到可以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进行无限美妙的想象文章用较详细的篇幅写了莎莉文老师如何教理解“爱”字(分为三步,耐心,细致,选择物象解说),犹如创作一首美妙的教育诗,使海伦“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之中”———再塑事例及效果之六传授知识之外,无限关爱,既是师生的正常交往,也是莎莉文老师再塑生命的另一重要行动和内容刚见面,就握住手,紧紧拥抱,使海伦似乎感觉到:“她就是那个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这句话引领下文,也写明老师的再塑包括两方面内容:知识(真理)和爱第二天送给洋娃娃。

不久,又送更大的洋娃娃两次送礼物,都是结合教知识的,将知识的传授和爱心的感染融为一体牵手散步,托她上树,回家拿饭,暴风雨时及时赶到,抓她手,扶她下来,拥抱,都是教育中随时随地的施爱,或者说日常关爱中如影随形的教育下文的吻(虽然被海伦拒绝)、搂、碰额头,也是如此上树遇险”事件中,还有一个细节不能忽视,即把海伦一人留在树上,莎莉文老师是有意还是无意?作无意理解,合乎故事的发展逻辑:去拿午饭了,在这段时间,忽然间风云突变,令海伦惊恐万分;老师及时赶到,正表现了对学生的关心作有意理解,则更显示老师深远的思考:让海伦经风雨见世面,因为未来生活中必然有更大的风雨这是一种更深沉的爱渐渐地,海伦爱心在增加,由不爱洋娃娃,到对肆虐的大自然也心存爱心虽然叙述大自然的肆虐和恐怖,却以宽容、理解和幽默的口吻说:“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联系到海伦终生致力于盲聋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奔走于世界各地,为残疾人造福,更能感受到莎莉文老师“爱的教育”的高尚和卓有成效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主体,塑造了海伦生理的生命(指教了盲文,相当于恢复了视力,弥补了海伦的生理缺陷)和社会化、人文化的生命。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再塑者主体仅仅莎莉文一人吗?细读文本,再塑者还应该包括大自然、语言甚至海伦本人,三者“配合”着莎莉文,共同参与着“再塑生命”的宏大工程蓝天碧海,高山大川,土地森林,花鸟鱼虫……包罗万千的大自然是世界的主体之一,提供人类生存的物质,也滋养人类的心灵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没有大自然,人类肉体和精神都无以生存人的精神生命不能没有大自然的培育和滋养对自然的感知构成人的生命的重要因素,具备对自然的感知力,生命形态才是完整而美好的文章中大自然主要体现为花草树木等景观第三段写:“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一段景物描写与行动描写的融合,写出了形象,更表明景物平静着海伦的心情,否则仍然是“愤怒、苦恼、疲倦”,预示着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会有人生的光明和美好第九自然段写:“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同上段文字相同,花香、花色、花形缓解了海伦的不耐烦触摸到的水,则唤醒了海伦的思维(“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的思想”)、审美(“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和爱心(捡起摔坏的洋娃娃碎片,“悔恨莫及,两眼浸满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的自由……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文章的运用语言部分,海伦摘了送给老师的“几朵早开的紫罗兰”,师生教学“爱”涉及的花香、太阳、云彩、雨水,是启发海伦感知美的物质和媒介,理解“爱”字涵义的“道具”,也是海伦心目中美的具体呈现,发挥着巨大而综合的育人功能更集中体现自然之塑造的则是“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的部分(有的译本标题为“神奇美妙的大自然”或“大自然的魅力”)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即感知大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开头两段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动植物的片段和《好的故事》的意境美好的自然在哺育着海伦幼小的心灵,培育着她的思维能力上树遇险”后两段,不再是初识美,而是放松身心欣赏品味、沉浸享受自然美,未来作家海伦的易感的艺术心灵,在逐渐成长在海伦生命的再塑造中,语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前面所说,再塑者莎莉文老师是驾驭着“三驾马车”(知识、自然、语言)载着海伦行驶在生命之途的,语言即其一(当然,三者尤其是语言与知识,又在某种程度上互相融合,合而为一)语言是神秘而深奥的事物,它既是传情表意的工具,又不是平常的工具,而是人的思维、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本身。

一个人降生在世界上,假定不接触语言,将永远是自然状态的蒙昧动物的生存;语言的介入,才使人的生存变成有意志的自觉的社会与文化意义的生存语言是人的心灵的解放诚如海德格尔所说:“言说使人成为作为人的生命存在”②海伦由学词到学句子,由学指称具体、形象、可触可感的词(文章中提到的有娃娃、针、杯子、坐、站、行、水、爸爸、母亲、妹妹、老师等)到表示抽象意义的词(“爱”“想”等),由简单的字词到复杂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即语言使她感知了世界,认识了世界随着词汇的增加,思维的发展,探求意识增强,海伦一点一点懂得了“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之外”的更丰富的世界,生命由此丰盈不能忽视的是,海伦既是被塑造者,也是塑造者,是自我塑造者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有自我塑造的强大内在动力,才能借助外因再塑生命万千残疾者无力抗拒命运摆布,无奈地做弱者,而海伦却以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奇迹她有追求光明、改变人生的强烈愿望,有极强的求知欲,为一时学不懂而大发脾气摔东西,恍然大悟后又欣喜若狂正常孩子轻而易举、轻松愉快学会的,她却经历无数的痛苦煎熬才获得她在老师的教育下(莎莉文老师也是盲人!)一步一步自我塑造———须知文章叙述的故事,都发生在她六七岁的童年!海伦后来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名校哈佛大学毕业生,通晓五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和作家,一生共创作了14部作品,1964年获得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获世界杰出妇女称号(十名之一)。

阅读《再塑生命》,感动于师德、师能、师恩,也感动于海伦战胜病残、自强不息的生命力量,引发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书的强烈愿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