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407227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2 届高三语文综合测试十二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1. B(B 项读音为 n/n,hn/xin,sho/sho。A 项读音为ti/ti,xu/xio,yun/chun。C 项读音为 qu/qu,l/n,yn/yn。D 项读音为q/q,z/zh,jng/gng)2. D(A 项“塌实”应为“踏实” , “天网恢恢,疏而不露”应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B 项“墨守陈规”应为“墨守成规” 。C 项“痉孪”应为“痉挛” ) 3D(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也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A 揭榜:考试后出榜;发榜。此处应改为“揭晓” 。B

2、“鉴于”是有样本参照或已发生的事物。 “介于”是在两者之间。此处“介于”应改为“鉴于” 。C 感同身受: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4D(A 项“激活热情”搭配不当。B 项成分残缺,应在“菲方大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后加“的意图” 。C 项成分赘余,应删除“和影响” )5C(周萍应改为周冲)6. A(“都是”太绝对,不符合“礼”的言语举动未必都是私欲、私利的体现)7. D(此项是“内倾性格和反身姿态”的结果,不是题干中的“原因” )8. B(西方文化的“英雄”征服外部世界的态度不能说是以物质的需要为旨趣的)9. A(比拟)10. C(是

3、写竹之有节,是谈自然界的节气,是写黄中立的淡泊之心)11. A(应为:花草树木得了节的中和之道,就能枝繁叶茂,反之则生出坏草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12.(1)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焉”1 分, “徒”1分,整句通顺 1分)(2)花草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聚”1分, “凑”1 分,整句通顺 1分)(3)这样看来,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是随随便便的吗?(“然则”1 分, “吾徒”1 分,反问句式 1分)13.(3 分)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

4、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3 处 1分)参考译文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水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行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注释:1谖草:亦作“萱草” ,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2环以象:即象牙环。 礼玉藻:“孔子佩象牙环五寸,而綦组绶。 ”3欹(q):即欹器,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可置于座右以为戒。4比德:同心同德。 5惩志

5、:儆戒、鉴戒。6黄中立:人名,生平不详。7柯:草木的枝茎。8 无庸:不须、不必。9 瞒:通樠,渗出貌 。 庄子人间世:“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10液:汁液。11 瘿(yng)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12樛(ji)屈:树木向下弯曲。13泰伯:一作太伯。 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古公遂立季历,传国至昌,是为文王。文王卒,其子发立,遂克商而有天下。14季子:即季札。 史记吴太伯世家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

6、诸樊,2次曰余祭,次曰余昧,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15子思:即孔伋,孔子之孙。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假人,遂忘;吾与人也,如弃之。 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

7、当也。 ”后用以形容君子固穷,以死守节。16曾子:曾参,春秋鲁国人。字子舆,孔子弟子,事亲至孝,尝耘瓜误断其根,父怒,援杖击之,几死。有顷复苏,鼓琴而歌。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陷父不义,安得为孝乎?”参闻之,遂造孔子谢过也。17胶:拘泥。18“传曰”句:传,指礼记中庸。原文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9平居:平时、平素。20裕如:本意是丰足,后用以谓从容不费力,如应付裕如。21岂苟然哉:难道是随便的吗?苟然,随便的样子。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 难道仅仅是好玩 罢了?所以兰花是

8、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 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 (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 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借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借以自警; 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 游玩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 柔弱,当中 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 热,遭受霜雪的侵 袭,而枝干不改,

9、叶子不变, 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里面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既然这样 ,那么就拿 节来说明竹子, (否则)又凭什么崇尚竹子呢?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有大大超 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 易经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寻求解释。花草 树木的节,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

10、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从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气,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时机。在人生旅途中遭到 变故,人的 节操就会 显露出来;所谓节操,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有了中庸的( 标准)。所以辞 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守住自己至死不变,也是大 节,在子思那里是适宜的,但在曾子那里就做 错了。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 执。分辨得不精 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花草树木了。这不就差太远了吗?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 ”平日有所研究

11、,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14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少年时期胸怀大志(1 分) ,却终怀才不遇(1 分) ,暮年凄凉的“白发老书生”形象(1 分) 。 (首句以“虎头峰下客”自居,可见少年豪气。却以“谁识”二字作反诘,顿生怀才不遇之慨。 “清朝无路到公卿” ,道出了不得进仕的原因,“清朝”实为反讽。 “萧萧”两句点出了暮年凄凉的现实。作者通过少年意气与暮年萧3瑟的对比,抒发了怀才不遇、寥落不平的感慨。 )(2)词的上阕追忆过往,由己之少年意气写到怀才不遇、身世寂寥,皆是由与忘年挚友相逢感慨而来(2 分

12、) 。下阕从邂逅相逢着笔,写又逢知己的喜悦,殷切寄语,祝愿友人鹏程高举,意在以我为鉴,劝勉两位正当少壮的忘年之交勿负青春,时不我待,作为临别赠言。 (2 分)全词虽始终不明言离别,但却通过写相逢和祝愿,暗寓离别之意。言此意彼,将依依惜别之情尽情抒写出来。 (1 分)赏析:河山亭临别前,元好问、李献能二人曾设宴为辛愿饯行,辛愿当时无限叹喟:“平生饱食有数,每见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当与老饥相抗去矣,会有一日,辛老夫子僵卧柳泉、韩城之间,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含王遂,狐狸亦可,蝼蚁亦可” 。 (元好问中州集 ) 。李献能、元好问即词中钦叔、裕之,二人皆辛愿忘年挚友。写此词时,元好问三十三岁,

13、已于前一年中进士,但未选;李献能三十一岁,已于公元 1215 年(贞祐三年)登第。词人在河南孟津(今为孟县)的河山亭道别二友,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留别词。 “谁识”三句,凌空飞来,劈头发问,直泻胸中隐痛。 “虎头峰下客”为词人自居。 (虎头峰位于河南巩县)以“谁识”反问,郁怒之中隐含一缕少年豪气,撼人肺腑。 “清朝无路到公卿” ,道出了他不得进仕的真谛,也是对“清朝”的极力讽刺。 “萧萧”两句则把笔墨拉回到暮年凄凉的现实中,“茅屋”前加“萧萧”一词,更见环境的凄寒。 “白发老书生”的枯槁憔悴,仿佛就在眼前了。词下片笔峰陡转,写挚友重逢的喜悦和对二人的深挚祝愿。 “邂逅”二句写出了

14、挚友相逢后的喜悦。 “对床”一词表现了三人深厚的友谊, “二妙”古时常用以指文华匹配的两人,词中“二妙”自然是指李献能、元好问二人。 “挥豪落笔”出自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的“挥豪落纸如云烟”句,这里是赞李献之、元好问二人的惊人才华。 “他年”三句,转入对二人的鼓励与期望。意为:你们将来一起进入翰林院,受朝廷的重视,而不必以朋友为念,忘记今日的欢聚之情吧!“蓬瀛” ,借指翰林院。 “莲烛”为御前所用蜡烛。取典于新唐书令狐绹传 “绹为翰林院承旨,夜对禁中,烛尽,帝以乘舆莲花烛送还院。 ”这首词题为“留别” ,但全词不着一字,上片大抒感慨,下片写邂逅相逢,转写期望。真是欲语还休,明言彼而暗及此。实是一种

15、出奇制胜的笔法。 15.(1)士不可以不弘毅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游人只合江南老 (5)栗深林兮惊层巅 (6)江间波浪兼天涌(7)挟飞仙以遨游 (8)一一风荷举16A、D(A 项没写出来的原因不是瞿秋白让人无法理解,而是他让人无法看清摸透,作者生怕仓促下笔,写不出他的博大深邃。D 项原文第 6段明确指出,瞿秋白一生的悲剧在于一生都在觅渡,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 ) 17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学者。心忧天下、视死如归的革命家。淡泊名利、敢于自我解剖、追求精神和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哲人。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得 4 分)18“觅渡”是瞿家祠堂前一条河的

16、名字,它直接促成了这篇文章的产生,使作者不再为“无从写起”苦恼。“觅渡”是文章的主线,有效的串联起瞿秋白的一生,更深入的剖析了瞿秋白的精神世界。“觅渡,觅渡,渡何处?”既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思索,又加浓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得 4 分) 19“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实际是对瞿秋白勇于剖析自我的行为的一种赞美与解说,瞿秋白舍弃英名流芳(“事” )的机会,勇敢地在多余的话中自暴弱点与黑暗,就是因为他要成就自己对坦荡无私的人格(“心” )的追求。我赞赏这种行为,因为在他心中,探索比到达更可贵,他追求的不是世人眼中的声名,而是德与道精神的自我完成,他的这种宁可舍其事也要成其心的崇高追求正是现在人们所缺失的,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也应该做一个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