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404411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高三5月调考语文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武昌区高三语文五月调考参考答案1A(A都读h;Bsusususu;Cjjjj;Dhunhunhunhun。 )2C(A频濒;B分份; D梁粱。)3D (心明眼亮: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洞察事物,明辨是非。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好像马跑猿跳一样。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心醉神迷:指处于类似出神入迷的兴奋状态,形容佩服爱慕到极点。用于此处合适。 “好似” “好像” “仿佛”“貌似”都有“像”的意思,但“貌似”多了层“外表上看上去像”的意思,所以最准确。从前面的“一耸一耸地”看, “跳”最准确。 “痴想”:发呆地想。 “梦想”是指渴望的事情。“空想”与“妄想”都强调不能实现

2、,符合语境。综合考虑选 B项。)4B(A成分残缺, “开展”缺乏宾语,可在“有组织制造谣言”后加“的专项活动” ;C搭配不当, “越来越激烈”与“工作压力”搭配不当;D中途易辙更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以及重复啰嗦,可删去“参赛选手们” “冠军” 。)5D (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是悲剧的主要冲突,不包括王后。)6A (“突变性是其基本特点之一”有误,根据原文可知,传统村落文化是逐渐形成的。)7C (A据原文第一段可知,士绅与皇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士绅是传统村落权威,因此说“村落和皇权没有联系”错;B “村民们都不愿意也不能脱离村落”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一般村民”:D “不仅是政治共同体

3、”错,原文说的是“这种共同体更严格地说不是政治共同体” 。)8B (“最主要的原因是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有误,原文中并未说明“村落具备了自治的文化基础”这一原因更重要。)9C(此处的“盲”应解释为“认为是盲人” 。)10B(是说商丘开先前生活窘迫。是说商丘开被门客们取笑也不生气。是商丘开解释时说的话。)11C(“商丘开有特异功能”错,他能做到这一切全在于心无旁骛。)12(1)子华让他的门客,聪明的和浅陋的互相攻击,强壮的和孱弱的互相打斗。(得分点为“侠客、智鄙、凌” 。) (2)而这些门客们开玩笑的手段却用尽了,也就懒得再去讥笑商丘开了。(得分点为“单、惫、戏笑” 。) (3)而外物没有

4、为难我,只是这样罢了。(得分点为“亡、迕、如斯” 。)【参考译文】范氏有个儿子叫子华,子华十分喜欢养门客,全国人都很敬佩他。他又被晋国国君宠爱,虽然没做官,但是地位却处于三卿之上。他瞧得起谁,晋国就会给谁爵位;他鄙视谁,晋国就贬黜谁。往来于子华门庭的人跟上朝的人一样多。子华让他的门客,聪明的和浅陋的、强壮的和孱弱互相攻击、凌辱。这些人即使在他面前受了伤,他也毫不在意。子华整日整夜以这种方式来游戏取乐,此举在全国几乎形成风气。禾生和子伯是范氏的上等门客,他们有次外出,他俩借宿在一个叫商丘开的老农家里。半夜里,禾生子伯两人一起谈论着子华的声名和权势,说他能够叫活着的人死去,使该死去的人活着;让富有

5、的人变贫穷,让贫穷的人变富有。商丘开原来一直在饥寒交迫中生活,他偷偷地躲在窗户北面听到了这两人的谈话。于是,他借了粮食,背着个草袋子,到子华的门前去。子华的门徒都是些贵族子弟,他们穿着绢做的衣服,坐着轻便的车子,迈着方步,目空一切。他们看到商丘开年老力衰,脸色炭黑,衣冠不整,没有不轻视他的。不久他们就开始戏弄、欺骗商丘开,简直到了无所不为的地步。而商丘开往往没有一点儿发怒的样子,而众门客们开玩笑的手段却用尽了,也就懒得再去讥笑商丘开了。2有一次,他们和商丘开一起登上了高台,人群中有一人随口说:“谁能从高台上跳下去就赏给谁百金。 ”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应和。商丘开信以为真,就抢先从高台上跳了下去,他

6、身形好像飞鸟,飘然落到地面,骨头一点儿也没受损伤。范氏门徒以为这只是偶然情况,没有感到奇怪。他们又指着一个河湾的深处说:“那里面有宝珠,潜下去就可以得到。 ”商丘开又听了他们的话,扎入水中寻找。等他浮出水面后,果真得到了宝珠。大家这才开始惊疑。子华这才开始让他加入到吃酒肉穿绸帛的门客的行列里。不久,范氏的储藏室起了大火,子华说:“如有能到火里取出锦缎的,取得多少就都赏给他。 ”商丘开去时毫无为难的样子,他在大火中往返,尘埃不沾,身体一点儿也没有被烧伤。范氏门徒以为商丘开会什么道术,于是一起向他道歉说:“我们不知道您是有道术的人而欺骗您,我们也不知道您是个神人而侮辱您。您就把我们当作愚人,把我们

7、当作聋子,把我们当作瞎子吧。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您的道术?”商丘开回答说:“我没有什么道术。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能够这样。即使这样,我心中对此还是有一点儿想法的,可以和你们谈一谈。从前,两位门客在我家借宿的时候,我听到他们称赞范氏的权势,说能够使活着的人死去,使该死的人活着;使富有的人变贫穷,使贫穷的人变富有。我深信不疑,所以不怕路远前来投奔。等到我来了,以为你们的话都是真实的,只担心诚心达不到,行动跟不上,不考虑身体在何处,浑然不觉利益或危险的存在。只是一心一意做事罢了。而外物没有为难我,只是这样罢了。现在才知道你们是在欺骗我,我的内心怀着猜疑和顾虑,外表还要矜持着,留意别人说的,想起

8、前些日子幸而没有被烧焦和淹死,惊得我内脏发热,吓得我心中害怕。现在我哪里还敢再靠近水火呢?”从那以后,范氏门徒在路上即使遇到乞丐马医之类的人,都不敢侮辱,一定下车来向他们作揖致敬。13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参考译文】孟子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而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

9、儿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 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就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 宣王说:“说得好呀!”14(1)【答案示例】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4 分) (2)【答案示例】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

10、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4 分)【诗歌鉴赏】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15(1) 洪波涌起;(2) 长风破浪会有时;(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梧桐更兼细雨;(5)内无应门五尺之僮;(6)凭轩涕泗流;(7)樯橹灰飞烟灭;(8)羁鸟恋旧林。316C

11、D (C项,鲁迅先生对革命并非漠视和鄙夷,只是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局限性,感到失望。D 项,写故居狭小和简陋,是说小天地里有大胸怀,反衬出鲁迅先生精神的可贵与伟大。)17 【答案示例】生活方面:鲁迅先生居住在北京的十余年里多次搬家,寄居寓所,没有更多的爱好和友人,兄弟反目,百无聊赖,以学术研究打发时日;(2 分)精神方面:鲁迅先生的精神孤独,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因此对革命感到失望,对现实社会感到失望。(2 分) 18 【答案示例】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突出其“阴冷” “悲悯”的特点;并由此写到他的命运,突出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1 分)以此烘托(1 分)鲁迅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

12、的心境以及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大无畏抗争精神。(2 分) 19 【答案示例】这句话表明了院落环境和居住生活的单调、枯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疲惫感、沉闷压抑和挣扎无力的绝望感。作者身处先生故居中,感受先生的生活环境,回忆先生的为人处世,体会到了先生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境,钦佩先生在社会黑暗,革命有着局限性,民族前途难卜的情况下,却顽强地战斗,绝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不朽精神。(8分,言之成理即可) 20 【答案示例】 一千多年前,一个是文人骚客,一个是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4 分) 21 【答案示例】在有些地方,人们把“舌头”称为“赚头” 。这里的“舌”谐音

13、“蚀” ,不吉利,所以人们改称它为“赚头” ,意为有利可赚。(2 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身体有病”称为“不舒服” 。疾病是人们避讳的,所以婉言为“不舒服” 。(2 分)22 【答案示例】(1)过河拆桥的后果(结局)(1 分)(2)这幅漫画揭示了社会上某些人达到目的后,就把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一脚踢开,指出这种现象是短视行为,批判这样的人不知感恩,急功近利。 。(3 分) 23 【立意探索】诚如提示语所说,燃烧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如果仅从化学的角度来讨论燃烧这一自然现象,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考生必须由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领域、人生问题。材料中所说的“放热” “火焰” “发光” “放烟”应当是联想的基点,由此联想到人生:人生如火,只有发光放热,才能拒绝平庸,成就有价值的人生;生命的价值不在寿命的长短,而在于人生的亮度和热度;灰暗的人生,只放浓烟而没有亮光的人生污染环境,毁灭自己;等等。还可以从燃烧的条件展开联想,例如,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人必须加强自我修炼,改造、提升自己的质地;必须有氧化剂和达到温度才能燃烧,人只有把自己投身到火热的现实中进行斗争,而不是自我封闭,远离现实,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