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

上传人:我****5 文档编号:174010751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 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新教材】高中政治统编版(2019)必修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版 高中政治3.1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课题3.1新发展理念课时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原因及要求;掌握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知道五大发展理念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贯彻每一一个理念。2. 能力目标: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收集、筛选有关新发展理念案例及时政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树立新发展理念的意识。核心素养1、 政治认同: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为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对人民的重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2、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新发展理念的学习,了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导。3、法治意识: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学习,明白发展要遵守相关的法律知识。4、公共参与:针对我国的地摊经济该如何发展这一议题,让学生自觉参与经济建设。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准确的运用新发展理念解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加强学科素养,培养合格学科人。教学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和要求。教学难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原因、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

3、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怎样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该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这节课的内容2、 新课讲授:(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究活动一: 观看视频以人为中心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该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1、 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4、享。2、 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3、意义:(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2)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3)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贯彻新发展理念探究活动二:观看视频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

5、挑战回答问题,1、解决视频中的问题,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发展理念? 2、结合视频中我国发展面临的难题,谈谈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1、为什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人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2)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6、。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新发展理念回答问题,说明我国新发展理念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新发展理念包括五方面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探究活动四:阅读下面材料2012- 2017年,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5000多户增加到1.6万多户。 人

7、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习近平指出,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教育的培养。教育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说明创新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2、结合自身发展,谈谈青年人如何成长为创新型人才?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2、新发展理念的内容(1) 创新发展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

8、力问题地位: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探究活动五:观看视频广东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 促进平衡协调发展回答问题,说明广东省是如何贯彻协调发展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2)协调发展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地位: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9、,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探究活动六:观看视频安吉县的生态环境回答问题, 1、安吉余村的可喜变化,受益于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2、结合视频内容,说明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3)绿色发展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地位: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

10、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究活动七:观看视频辉煌中国回答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受益于什么样的发展理念? 2、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谈谈应怎样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4)开放发展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地位: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11、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究活动七:观看视频关于共享发展篇回答问题,1、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回答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的问题和地位?2、怎样实现共享发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4)共享发展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地位: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民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斯特.恩格尔提出,质食品占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越小,一般表明家庭生活水平越高3、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1)新发展理念的地位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2)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三、本课小结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