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400547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6.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师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 3 第一单元)一、选择题:满分 50 分。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 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 应了诸 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 A 项正确;兴办私学对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 B 项错误;动摇周王室 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被破坏,故 C 项错误;儒家思想不适应于在战争年代统一的思想,故 D 项错误。2关于中国画

2、,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 “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答案】C【解析】考查百家争鸣、中国画。从材料中“ 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可见作者主张的是道家顺其自然的“无为” 思想,故 C 项正确;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 A 项错误;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 B 项错误;孙膑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与题目道家思想不符,故 D 项错误。3“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

3、年免于死亡。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 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以上言 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 B仁政治国 C严刑酷法 D经世致用【答案】B【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材料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及“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A、C 项分别为道家、法家,均同题目倾向不符,故 A、C 项错误;D 项主要兴起于明清之际,同 题干内容亦不相符,故 D 项错误。4荀子主张“隆礼尊 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 释正确的是( )A尊

4、礼爱民、为政以德 B人性本恶、 严刑峻法 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 D礼法并举、王霸 统一【答案】D【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指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故 D 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观点,故 A 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故 B 项错误;君民共治是早期 维新派王韬的观点,故 C 项错误。5“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 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 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土,他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

5、终居于次要地位。 ”与中国的“现世主义” 关系最小的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答案】B【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强调德治、仁政,重视现实治理,故 A 项于现实关系密切,但不符合题意;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超脱现实之上,故 B 项与现实关系最小,符合题意;法家强调法治,与 现实最密切,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贯穿实际功利精神,与现实关系密切,故 D 项不合题意。6孟子说:“君有 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 张(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

6、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否认绝对 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答案】A【解析】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由 题目中的信息“ 孟子说:君有过反复(谏)不听,则易位”“董仲舒说 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所倡导的“ 民贵君轻”的理念, 认为“君权神授”,强调了对君主的服从,故 A 项正确, B、C 项错误;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与题目中的信息“(儒家)董仲舒”不符,故 D 项错误。7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 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 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 与之相符合的是( )A老庄道

7、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 B孔孟儒家的“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 ”C韩非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 D墨家的 “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从“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和“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说明是道家思想,故 A 项正确;“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属于儒家为人处世治国的信条,不符合材料意思,故 B 项错误;“抱法处势,道法者治 ”属于依法治国理念,故 C 项错误;“兼爱非攻,上同而不下比”体现墨家人和人相处的思想,故 D 项错误。8山海经海外北经载:“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8、下列选项与材料中所表述的中心意思相符合的是( )A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C破山中 贼易,破心中 贼难 D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主张 。材料的意思是“夸父立志要追赶太阳,赶上太阳后,热得焦渴难耐,于是在黄河、渭河喝水。但喝干黄、渭两河的水,仍不能解渴,又想往北饮喝大泽水”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D 项中的“制天命而用之”,就是要利用自然的变化规律,故 D 项正确;项的意思是“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B 项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C 项是王阳明的观点认为平叛容

9、易,但是要消除 产生叛乱的社会根源很难 , “心中贼”就是指过度的人欲,要求 对自己人格的修炼,以提高自己人格的魅力,可见 A、B、C 项都说的是人类社会修身养性方面的问题,与题意无关,故 A、B、C 项错误。9董仲舒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 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表明他的思想( )A完全不同于先秦儒学 B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 C突出人 伦道德观念 D顺应“三教合一” 潮流【答案】B【解析】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是 对先秦儒学的 继承和发展,故 A 项错误;“道”、 “法度”表明董仲舒的思想融合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故 B 项正确;题目主要突出的是“ 道出于

10、天”、 “教化”和“法度”,故 C 项错误;“三教合一”出现于隋朝,故 D 项错误。10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 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 张“ 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 A 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 B 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

11、始儒学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 C 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 D 项错误。11董仲舒说:“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 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 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 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答案】D【解析】考查汉代儒学。题中未出 现有关“ 法”、 “等级秩序”信息,故 A、B 项错误;天理为万物的本源是宋明理学的内

12、容,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可知是对君主政治行为的一种约束,故 D 项正确。12“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 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答案】B【解析】考查程朱理学。从“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

13、,小人悖之,凶。 ”可知, “其” 为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君子小人都要遵从的事物、其在天地人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其所述接近世界的本源,故 B 项正确;A 项论述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具有客 观性,所涉及的 对象是天,不包括人,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世界本源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而 C 项中万事万物的本源在心中,故 C 项错误;D 项所述为理存在于物质中,但并未回答世界的本源,故 D 项错误。13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 。这里的“彼”指的是(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答案】A【解析

14、】考查程朱理学。陈献章追求 “自然,自得 ”,即 “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 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 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 A 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学派”与心学的思想比较接近,故 B 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换言之,陈献章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故 C、D 项错误。14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 的问题。基于 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 质为恶 C非善非 恶 D本善 习远【答案】D【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 题干“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 A 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 不符,故 B 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 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 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 之性恶,因此需要 “存天理,灭人欲”,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15王阳明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 。对该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目的是为了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B体 现 了“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学说C正确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D认为 良知是存在人们心中的天理【答案】C【解析】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