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399435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至汉「慎独」观念的发展(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至漢慎獨觀念的發展兼論郭店楚簡五行慎獨的解釋宋鵬飛 壹、引言1993 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其內容屬於古代典籍。這批材料,除了對戰國古文字的研究有重要價值,在古代學術思想研究上也極具意義。郭店以前出土的簡牘文字材料,大多屬於史料性質,如私人書信、公事往來、文書、曆譜以及送葬遣策等等 1;而郭店楚簡的內容皆是典籍,並且這些典籍是闡述理論性、哲學性的問題,對古代學術思想而言,是一次重大發現 2。在郭店楚簡材料中,屬於儒家著作的五行一直是被注意的焦點,因為過去馬王堆三號漢墓曾出土帛書五行,這部佚籍在當時即被熱烈討論,郭店簡本五行出土,再度掀起另一波的討論,其中也包括對過去討論結果的檢討。例如帛書材料

2、公布後,龐樸根據篇中內容定作五行,並認為正是荀子非十二子作為思孟學派代表的五行;魏啟鵬則稱為德行,以為即子思作品。當五行又出現郭店楚簡,簡文即以五行開頭,證明此篇確以五行名篇;而根據郭店楚簡的寫作年代早於孟子看來,五行不應該是思孟學派的作品,一般認為當是子思作品。其他像是郭店簡本有經無說、簡本與帛本經文段落的差異以及兩個本子的異文等(尤其是段落與異文所造成的思想差異),皆成為第二波討論的重心 3。 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1 除了上述幾種內容之外,尚有通行證、契約文書、名籍、帳冊、詔書、書籍等,參見鄭有國中國簡牘學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09)。2 郭店楚簡的文獻材料,據李

3、學勤等的說法,主要是儒家和道家的著作,道家有老子甲、乙、丙三組,丙組簡附太一生水,是對老子的解說和引申;儒家著作包括緇衣、五行、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等。李學勤認為,這些儒書都與子思有或多或少的關聯,它們代表由子思到孟子之間儒學發展的鏈環,透過這些儒書,不僅證實中庸出於子思,而且可推論大學確與曾子有關。參見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01)第 20 輯。3 有關五行篇的討論,可參考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原典儒家,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01)第 21 輯;日池田知久郭店楚簡五行研究,中國哲學(瀋陽:遼寧教育出

4、版社,2000.01)第 21 輯;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 本文的主題是先秦到漢代慎獨觀念的發展,而郭店五行正好也觸及這個課題,如果前人對傳世文獻的考證無誤,那郭店五行篇的慎獨觀念,即是目前可見的最早關於慎獨的材料,再者,五行還有馬王堆漢墓的帛本說文可資參考,這對研究古代慎獨觀念的發展,有其重大意義。本文將討論的議題有二:一是文獻材料中慎獨觀念的發展情況;二是郭店五行慎獨的正確理解。題目設定在先秦至漢,主要是考慮本文的材料。有關慎獨的討論,至宋代理學時期達到高峰,不過理學家們的討論有其新的思考模式,對於早期慎獨觀念發展脈落而言,將呈現出斷裂的現象,故不在本文討論範疇。貳、古代慎獨觀念的

5、發展慎獨一直被認為是儒家在修養工夫上的重要觀點,鄭玄(127-200)在禮記中庸注說: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這個解釋成為漢唐以降的主流。鄭玄的解釋是針對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的文句所作的,他的解說恐怕是由大學而來。大學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慎其獨也。,朱熹(1130-1200)在大學章句的解釋是:閒居,獨處也此言小人陰為不善,而陽欲揜之,則是非不知善之當為與惡之當去也;但不能實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惡而卒不可揜,欲詐為善而卒不可詐,則

6、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為戒,而必謹其獨也。朱子的解說其實與大學本文不契合,慎其獨是對誠於中,形於外的說明,而不是小人閒居為不善的結果。簡言之,大學的慎其獨不是因為小人閒居為不善而要求的修養工夫,而是由於誠於中,形於外,既然內心的想法無法在外在行為上偽裝,則平時就要作誠其意的工夫,這才是大學本義。慎其獨與誠其意相同,是指內心的精神狀態,與閒居、獨居其實無涉 4。京:東方出版社,2000.10)。4 詳參梁濤郭店竹簡與君子慎獨,他指出朱熹把閒居理解成獨居其實不正確,如禮記孔子閒居云:孔子閒居,子夏侍,可見閒居不作獨居解,當作閒暇而居或平時而居之義。見古墓新知(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

7、02.05),頁 由上面的討論看來,古代文獻中的慎獨不可簡單就字面理解,慎獨觀念實有其深刻意義與發展。底下逐一就先秦至漢傳世文獻裡的慎獨意涵與其發展作討論:一、禮記中庸:有關中庸的成書年代,多被認為是子思(483-402 B.C.)的作品。不過,這是以後人著書之例去推測的結果,其實傳本中庸並非同時寫定,全書當分作兩篇,上篇出於子思,或雜有門人之語;下篇則是上篇思想的發展 5。中庸在首章提及慎獨,其文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後半部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等文句,應當是針對前

8、半部的說明與發揮。梁濤認為這裡所謂不可須臾離的道,不是指此段文字接著提及的中庸之道,而慎獨也不是指獨居時謹慎其所為。這裡的道,其實是針對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的誠字而言。因此,中庸的慎獨是指內心專一,亦即內心的誠及其表現,與小人閒居為不善無關。 6梁濤的看法主要是立基在對中庸本文的重新編排上,若就原本文句的順序而言,這種說法仍有討論空間。 7筆者以為,中庸首章講到慎獨時,並沒有強調誠,誠的觀念是中庸後半部討論的中心,將首章抽出來與後半部合為另一部著作誠明 8,不如將後半部視作對前半部的說明要來得恰220-222。5 參見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9、.01),徐先生認為自天命之謂性的第一章起,至哀公問政之第二十章前段之道前定,則不窮止,是中庸本文的上篇;自第二十章後半段的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起,一直到三十三章,是下篇;另外,第十六章、十七章、十八章與十九章,和中庸本文無關,是由後代禮家雜入的。頁 103-106。梁濤則認為今本中庸 有兩部分:從第二章按:就朱熹集註本而言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形之者一也為一個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預則立以下是子思另一部作品,據其內容,可稱為誠明。見梁著郭店竹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系學報第 25 卷,2000.07。徐、梁二說各有其理,兹不討論其優劣,重點在成書年代二人皆認為中庸非同時寫定,而

10、提及慎獨的第一章,二人也認為是屬於子思自作。6 見梁濤郭店竹簡與君子慎獨,古墓新知(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05),頁 225。7 見梁著郭店竹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系學報第 25 卷,2000.07。當。簡言之,朱熹集註說: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於離道之遠也。這是比較切合文句語義的平實說法。二、荀子不苟:在今本孟子書中不見慎獨一詞,卻在今本荀子發現慎獨,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9。當然,或許孟子使用慎獨一詞的例子正好在佚篇裡,這也不無可能,不過這樣的想法對課題的討論不構成意義,因此,本文不予討論。荀子不苟篇提到慎獨,文曰: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

11、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聖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

12、初,則化矣。這裡提到了誠的觀念,認為君子養心的最好方式是致誠;而具體的實踐是守仁行義。文中說道: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表示至德是一種內化,不必有明顯的作為,即可達到化育的作用。文章接著云: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楊倞以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來訓解此處的慎獨,這使得整段文意變得難以通讀,因為前面提到致誠以及守仁行義的作用,突然轉到以戒慎義的慎獨達到順命之目的,令人無從了解其間的關聯,而之前提及的重要觀念誠,於此也無甚意義了。這個釋讀上的困境,至郝懿行始有合理的解釋。郝氏認為:獨者,人之所不見也。慎者,誠也;誠者,實也。心不篤實,則所謂獨者不可見。此外,他也指出順命不

13、如楊氏所謂人所以順命如此者,由慎獨所致也。順命當指順天地四時之命,表示化育之工默默運行,表現得自然而8 見梁著郭店竹簡與中庸公案,臺大歷史系學報第 25 卷,2000.07。9 筆者以為孟子言性善,慎獨一詞含有對人性不信任之意,容易趨向性惡觀點,故孟子有意迴避。今本孟子書不見慎獨,即使能證明佚篇有慎獨一詞,也不會為孟子所看重。又極至於誠的境界。 10由中庸慎獨到荀子慎獨,加深了儒家在修養工夫的理論,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只說明修養者的感受層面,戒慎與恐懼沒有建立起工夫論的理論意義。荀子不苟的慎獨建立起工夫論的基礎架構,他配合致誠、仁、義等在儒家思想中已發展成熟的觀念,使得慎獨更具理論意

14、義。這裡還有一個未解決的問題,即順命應作何解釋,郝氏解作順天地四時之命實有附會之嫌,有關這個問題,在討論大學慎獨觀念時再一併說明。三、禮記大學:先秦儒家的人性論在孟、荀已個別發展成熟,這些成果在大學得到一個富有深度的綜合,稱得上是先秦儒家人性論的完成。慎獨意味著修養工夫,這個觀念到了大學就發展為誠意,這被認為是儒家修養工夫發展的頂點 11。大學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

15、,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此段的重點在於誠意,文中的毋自欺、自謙等詞代表誠意屬於內在的修養工夫,君子若能慎其獨,其將具備揜其不善,而著其善的化育效用。文句分作三個部分,各自以慎其獨以及誠其意結尾。第一部分是對誠意作解釋,強調毋自欺與自謙,用君子必慎其獨作修養工夫的說明;第二部分是誠意工夫所達到的效用,亦即能化育庶民,使其掩惡揚善,而行誠意工夫的君子也能達到誠於中,形於外境地,最後也以君子必慎其獨作再次強調;第三部分是對誠意的觀點作闡述,以曾子之語為喻,說明實踐慎獨工夫時的戒慎嚴峻,但也提到君子誠意所帶來的心廣體胖,亦即以德潤化其身以後的境界。10 以上參見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09),頁 46-47。郝氏以誠訓慎之說,得自爾雅釋詁,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