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39069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7期 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宰 于荣中 监狱,尤其是高警戒等级监狱,防线重重,关卡道道,为什么重特大案件还会时有发生呢?虽然不 同的案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不尽相同,但很多案件是由于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 存在而引发的。 警察为何会疏忽? 在监管工作中,警察的疏忽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意轻敌。监狱虽被称为“火山口”、“炸药库”,但一些警察感到罪犯并非个个都“面目狰狞”, 内心深处总认为“狼困笼中伤不了人”,罪犯不会或不敢作案。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有一定的认识论基础。 尽管罪犯是一个消极群体、劣质群体和破坏群体,但也不是铁板一块。由于犯罪的性质、

2、类型、经历不 一样,各人的恶习、恶习程度以及对社会的敌对程度也不一样。如性犯罪人就不一定有盗窃犯的恶习, 甚至看不起或痛恨盗窃犯;盗窃犯也不一定有杀人犯的残忍、暴戾;过失犯罪人则与常人没有区别。 正因为这样,才使我们的教育转化有了依据,才使区别对待、分化瓦解成为可能。如果所有罪犯均抱 成一团与我为敌,那么警力再多,也是杯水车薪。设想罪犯处在暗处,如果3个对付我1个,情况将会 怎样?结果是不言自明的。实践也证明,绝大多数罪犯还是想好好改造、重新做人的。不仅仅因为客观 上罪犯不可能一条心联合起来与我为敌,更在于监狱体现国家意志的威严和震慑力。罪犯在服刑期间受 到严格的监规纪律约束,违者将要受到批评

3、、扣分、严管,情节严重的将要受到警告、记过、禁闭直至 单独监禁。敢于违法犯罪的,将要受到法律的严惩直至掉脑袋。因此,慑于监狱和法律的威严,违规违 纪、违法犯罪的罪犯毕竟是少数,真正顽固不化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人并不多见。以南京监狱为例, 2008年罪犯的年违纪率仅为29,6月、7月、8月连续三个月没有发生一起违规违纪事件。事实也证 明,只要我们工作做到家,不发生罪犯逃跑等监管事故是完全可能的。如苏州监狱就已经连续27年没 有发生过罪犯脱逃。因此,有的分监区、监区乃至监狱十分自信,认为在他们的防区罪犯不会或不敢作 案。如果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并且是在有效管控、做好

4、罪犯的长期艰 苦细致的教育转化工作的基础上,那是无可厚非的,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佳理想状态。但是,客观 上确有一些警察,久而久之,对少数居心叵测的罪犯放松了警惕,导致了惨案的发生。在2008年河北 省某监狱发生的“925”袭警案件中,罪犯周某某为了抢夺警服从监狱大门混出脱逃,向警察慌称监合 储藏室藏有手机,轻易将其引诱前往搜查,在警察专心检查、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用木凳将其砸死。可 见“狼”早已暗藏杀机,张开了血盆大口,而我们的警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狼”会下如此毒手。 二是罪犯“同化”。警察与罪犯在长期打交道,“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都在有意(通过各种不同的 手段和方法)或者无意地相互影响着、感

5、染着对方。当然警察的教育、影响、感染占主导地位。尽管我 们强调警察直接管理,但客观上警察不可能事必躬亲。“废物利用”是我们的一贯做法,也是很重要的管理、 教育手段,即利用罪犯中的积极力量、积极因素为我服务,利用一些表现较好的罪犯在改造中发挥骨干 带头作用,如担任组长、监督岗等,以达到“以犯制犯”、“以犯促犯”的目的。在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监狱党委副书记、政委 于荣中警察的疏忽与罪犯的侥幸 绝大多数罪犯在警察面前总是“好、好、好、是、是、是”,一副满脸堆笑、恭恭敬敬、唯唯诺诺样子, 加之一些罪犯尤其是骨干犯客观上表现确实比较好,其中有些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不比一般警察差, 往往

6、还是他们“摆平”了罪犯中的不少事,久而久之,个别警察逐渐被这种假象所迷惑,慢慢受到“同 化”,放松了警惕,失去了戒备,有的对其产生了同情、依恋,有的还产生了感情,个别意志薄弱者甚 至被少数居心不良的罪犯拉下了水。特别是一些年青警察,刚开始接触罪犯时畏敌如虎,时间一长,感 到罪犯并不可怕,认为“狼”不吃人,“久居深山不畏虎”,产生了麻痹松懈思想。而一些所谓的骨干犯, 有的伪装积极,利用警察的信任,在暗地里打“鬼主意”,从事反改造活动,甚至密谋采取袭警、盗抢 车辆、劫持人质等手段实施暴力越狱等又犯罪活动,而我们的警察却被蒙在鼓里;有的阳奉阴违,欺上 瞒下,变成了“拐棍”、“辅警”、“二干部”,成为

7、大多数罪犯痛恨的牢头狱霸,而我们的警察却不以为 然,习以为常。这是导致改造风气不正,导致情报信息不畅,进而导致狱内重特大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 原因。在2008年河南省某监狱发生的“426”暴力袭警越狱案件中,关押在禁闭室的罪犯刘某某声称 口渴,值班警察竟打开号门让其进入值班室喝水。后刘犯又称要上厕所,这位警察又如其所愿,让其单 独如厕。结果刘犯利用从厕所下水道抠出的一块砖头将该名警察砸死。 三是相互依赖。一些警察尤其是高警戒等级监狱的警察总认为监狱防范严密,防线重重,罪犯插翅 难飞,是出不了事的,即使出事了,还有其它防线、其他警察顶着。这种依赖心理在每一道防线内部的 警察之间、每一道防线与防线的

8、警察之间均有存在。防线内部的警察之间相互依赖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不难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有的领导不能身体力行,往往依赖一般警察,而一 般警察则更多地依赖领导,认为“领导就该带头干 年龄大的依赖年龄轻的,而年龄轻的又缺乏敬业精神, 认为“工资拿得多就得多干活”;懒惰的依赖勤快的,“他好管事就让他管,我落得清闲自在 ,而一旦 勤快的感到吃亏了往往也会撂挑子;有的警察存在“碰运气”的心理,他们也知道监狱随时会出事,但 究竟何时出、出在哪个监区哪个班上是难以预料的,如长年累月将弦绷得紧紧的,何时是头?身体重要, 用不着过于认真,“把自己亏了”,“碰上认倒霉”,“让他们去干吧”。凡

9、此种种,虽然发生在少数警察身 上,有时却会带来严重后果,使得防线形同虚设,给少数别有用心的罪犯钻了空子。防线与防线的警察 之间相互依赖的现象更为严重。监狱有两道主要防线:一道是分监区(监区)警察的直接管控,以人防 为主;一道是以监狱大门、围墙、电网连成一体并由警察和武警联合看守的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 的综合防线,这是监狱最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道防线。这道防线最能反映监狱的特质高墙、电网,岗楼、 哨兵,给人们的印象是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对罪犯产生强大的震慑效应,迫使其放弃非分之想。其实, 监狱的主要防线还有一道,那就是罪犯之间的相互防范,即分监区(监区)警察通过落实“两夹一”、“三 联号”、“

10、四固定”等监管制度以及多种正负激励措施,实现罪犯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从安全防范工 作的实践来看,一些罪犯的违规违纪、违法犯罪活动并不是警察直接发现的,而是由其他罪犯发现并汇 报或举报给警察的。由于这里讲的是警察的问题,也由于罪犯的这种“互防”实质上是由警察来构筑、 落实并实施的,因而只列举了两道,而将其归入分监区(监区)警察直接管控这道防线。另外,监狱还 有两道辅助防线:一道是由监狱直接实施的隐形防线电子监控,以技防为主,一道是由监狱直接组 织的巡逻、督查,人防、技防兼而有之。这两道辅助防线是对两道主要防线的补充和强化。防线与防线 之间的警察是如何相互依赖的呢?作为分监区(监区)警察,一方面

11、往往过于依赖罪犯之间的“互防”, 过于信赖组长、监督岗等骨干罪犯,认为他们群居、群出、群作,相互监督制约非常严密,脱离不了群 体。另一方面,对其它防线存有依赖性,认为罪犯即使脱离了群体,逃出了自己的防线,还有高墙、电 网,还有门卫警察、岗楼哨兵,罪犯的阴谋也会被及时发现、制止。作为门卫警察、岗楼哨兵,认为罪 犯既有分监区(监区)警察的直接管控,又有全面覆盖的监控探头,还有监狱不间断的巡逻、督查,罪 犯怎么也到不了他们看守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两道辅助防线的警察来说,认为前有分监区(监区)警 察的现场管控,后有最后一道固若金汤的高墙、电网,自己的防线无关紧要。先说隐形防线电子监控, 尽管它能对罪犯

12、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使之感到始终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他,但是负责监控的警察 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7期 究竟有没有盯着、盯到什么程度,罪犯是不得而知的,我们也难以考量。可以这么说,在很多时候、很 多情况下,一些单位的监控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仅仅是盲人的眼睛、聋子的耳朵摆设。再 谈监狱的巡逻、督查,虽然能够随时出现在罪犯的面前,发现不少问题,但只是随机性的,客观上做不 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罪犯中的一些问题不可能完全靠巡逻、督查来发现。所以这两道辅助防线 的警察,更会产生对两道主要防线警察的依赖心理。 四是盲目乐观。少数警察在越来越好的形势和所取得的成绩面前往往会自我陶醉,甚至被

13、胜利冲昏 头脑。为何会自我陶醉?一是以“三个转移”(即将罪犯从室外向室内转移、分散向集中转移、农业向 工业转移)为标志的关押布局调整已经基本到位,江苏等地的监狱已经没有一名罪犯在围墙外劳作。二 是监管警戒设施条件越来越好,信息化建设得到普及,安全防范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三是监管安全工 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555所监狱实现连续3年以上无罪犯脱逃,有148所监 狱实现连续10年以上无罪犯脱逃,有9所监狱实现连续20年以上无罪犯脱逃。整个江苏监狱系统的 27个押犯单位自2001年至2004年就已经实现了“双零”(无罪犯脱逃、无狱内重特大案件)指标“五 连冠”,有的监狱连续几年

14、、十几年乃至更长时间,有的监区、分监区甚至自建国以来都没有发生过罪 犯自杀、脱逃、凶杀等监管安全事故。于是,少数警察便“迷迷糊糊”、“晕晕乎乎”,产生了麻痹松懈 思想,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极个别警察在胜利面前,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平安 面前,如同“被煮于温水中的青蛙”,“不会出事”的潜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慢慢 麻木,最后甚至可能“昏迷不醒”。前面提到的河南省某监狱发生的“426”、河北省某监狱发生的“925” 袭警案件中,警察在丧心病狂的罪犯面前,已经完全丧失了应有警惕和斗志,让其轻易得手而使自己“长 眠”于地下,实在令人痛心。 罪犯为何会侥幸? 从历史上发

15、生的狱内案件来看,罪犯的冒险侥幸主要源于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一)“稻草”效应。是指人在绝望的时候,犹如不会游泳的溺水者看到了稻草,只要有一线希望, 也会使出吃奶的力气,尽到百分之百的努力。失去自由的痛苦,入狱前后的巨大反差,服刑生活的艰苦 以及严格的管理控制,使得一些罪犯悲观绝望,感到身心倍受煎熬,“一天也蹲不下去”,有的甚至感到 生不如死。当他们有意无意问发现了监狱的漏洞和破绽,发现了少数警察的“疏忽”,便在心中产生了 “灵感”,燃起了渴望自由的“希望”之火;而一旦燃起了“希望”之火,不管它是否会随时破灭,便激 发起了不可遏制的潜能和动力去琢磨、研究实现“希望”的途径和手段,并为抓住机遇、

16、捞到“稻草”, 不惜破釜沉舟。 (二)“扳机”效应。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都可以从环境中找到线索,而这样的线 索就像扳机一样,是形成连锁反应的诱因。特别是侵犯行为的发生,对情境依赖的程度较高,与侵犯有 关的刺激倾向使侵犯行为得到强化。通俗地说,即看到枪,便想到扳机;想到扳机,便想到击发射杀, 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监狱这个特定的环境,一些不为常人所注意的事物却会诱发一些罪犯产生 联想,进而进行琢磨、研究。如看到绳索,有的罪犯就想用来上吊自杀,有的罪犯就想用来勒死他人, 而更多的罪犯则想用来攀爬脱逃。如江苏省某监狱罪犯王某某,一El在整理车间小房间时发现了两根警 用皮带,便产生了搞警察制服伪装脱逃的念头,认为警服大了,扎上皮带看不出,如警服合身,则将皮 带抓在手中,冒充警察更逼真,于是便将皮带偷藏起来。又一日,王犯又从一垃圾桶内捡到了一只塑料 玩具手枪,脱逃心理更加强烈,认为万一脱逃受阻,可以用塑料手枪冒充真枪,劫持人质强行脱逃。为 达到目的,王犯决定袭击体貌与之相象的一名警察以获取警服,并准备了行凶作案的工具。该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