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73768713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学海无边,越努力越幸运页码:第15页 共15页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汇编 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关心、支持与监督下,贯彻落实“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四个发展”,着力破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增长较快、物价回落、效益向好、民生改善的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增长15%,超计划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4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

2、值411.3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2亿元,增长12%。农业保持平稳发展。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产量26.9万吨,油料产量9.8万吨,蔬菜产量72万吨,肉、奶、禽蛋产量达到7.2万吨、12.5万吨、0.7万吨,分别增长6.4%、10.8%、20.9%。工业发展稳中有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356.3亿元,增长20.3%,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2%。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增长26.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5.5%,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顺利推进。乡

3、村游、农家乐等生态休闲旅游不断升温,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8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增长20.6%。 (二)投资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释放新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3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完成投资424亿元,增长35.3%。23项重点监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31.5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46%,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2.5个百分点。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社会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

4、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超计划1.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增长22.3%。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 (三)经济效益持续向好,运行质量得到新提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业效益向好,物价总水平高位回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42元,增长12.5%,超计划2.5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增加和务工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34元,增长21.4%,超计划8.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3亿元,增长31.1%,超计划14.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

5、0亿元,增长38%,其中:新增财力的80%用于社会民生建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76.8亿元,增长19.5;利润总额36亿元,增长21.7。贯彻落实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严格执行“四包四定”和社会义务价格监督员工作制度,实施了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蔬菜调运储备、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平抑物价措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5.7%,较涨幅最高的3月份回落2.5个百分点。 (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建设获得新突破。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注重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城市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新要求,全面完成了市203_年城市空间

6、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部分详规的修编工作。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新庄路、小寨规划路等市政道路开工建设,南山路二期、享堂路、七一路东延段等道路建成通车。继续实施畅通交通工程,建成人行过街天桥7座、地下通道2个、机械立体停车场4个。海湖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科技馆正式开馆,大剧院试运行,海湖广场全面开放,城市品味得到提升。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117亿元,增长22.9%。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达到1276万平方米、427万平方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163.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危旧房改造18000户。 (五)宜居环境持续

7、改善,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二期、园林绿化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主题公园建设有序推进,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启动“清水入城”工程,加快实施排污口综合整治,停产和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细化分解节能减排任务,强化目标责任,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7.36万吨、0.4万吨、6.58万吨以内。推进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煤烟尘、扬尘综合整治,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我市被列为国家餐厨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

8、会管理呈现新亮点。全面完成了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民生幸福指数显著提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新农保参保率达92%。为困难群体发放低保金1.75亿元,其中临时补贴5307万元。顺利通过国家“两基”验收,加快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湟川中学、二十一中迁建项目交付使用,建成了一中、胜利路小学等44个校舍安全工程和10所幼儿园。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大通县和湟源县医院住院急救楼交付使用,6个卫生监督所和4所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全

9、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村村通”建设等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嘉禾数字影院投入使用。实施了72个村整村推进和10个村易地搬迁项目,惠及4.7万人。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社会管理“三加六”模式,实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建成社区服务中心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30个,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七)各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创新迈出新步伐。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政府雇员制度顺利实施;推动政务公开和透明,制定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制度。推进公

10、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出台了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和市迁入户口管理实施细则,全年共办理落户手续5452户、16034人,办理居住证31507人。建立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等市场主体。全市确权集体林地面积188.4万亩,发放林权证2900本。加快园林体制改革,5个市级公园免费开放。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和主要措施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

11、,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品理念,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以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支撑,打造精品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城乡基础设施、民生工程

12、建设为重点,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三是坚持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为着力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成为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四是坚持规划引领,不断增强承载功能。以东部城市群建设为契机,深化细化城市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对城市的满意度。 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

13、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年,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突出重点,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投资消费协同拉动扩需求,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蓄势能。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继续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30亿元。千方百计统筹项目建设资金。围绕“十二五”规划、国家和省上重点投向,扎实做

14、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推动政银、银企合作,努力扩大信贷支持规模。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工作责任制、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推行建设项目ABC分类管理制度。加大全市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力度,对政府投资项目概算审核实现全覆盖。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达到290亿元以上,争取社会事业、民生领域和服务业投资有新的增长。引导非公经济主体加大投资,力争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提高。落实促进消费政策,鼓励发展旅游、健身、文化消费和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5亿元。加快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支持“万村千乡”、家政服

15、务、早餐工程、标准化市场等工程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 (二)围绕现代服务业引领中心抓提升,为率先实践“四个发展”闯路径。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5%。研究编制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政策,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深层次开发文化旅游,推动旅游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加快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游客服务中心、海湖新区五星级酒店、体育公园、青藏高原现代林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区、鹞

16、子沟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以“环湖赛”、“世界青年电影展”等赛事和节会活动为载体助推会展业快速发展,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抓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建设海湖新区商业中心和三榆商业广场,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引进华润集团、北京新华联、大连万达、家乐福等商贸企业,不断完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培育发展生产服务业。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市农村商业银行,新引进2家金融机构,成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大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和管理中心、营销中心及研发中心。实施好朝阳物流园区商务中心、物流大厦等项目,积极培育物流企业群体,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 (三)围绕现代工业集聚中心促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