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上传人:大米****9;美心 文档编号:173768708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章史文清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史文清(xx年9月17日)同志们:我代表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

2、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综合实力稳步提升。xx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5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

3、口达74.3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

4、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5、称号。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各单位和

6、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

7、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必须坚持生态为重。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为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二、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赣州加快发展

8、、转型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向好,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快不行、不转不行、不好不行。省

9、委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赣州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使命在肩,务必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下转2版)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xx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

10、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

11、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xx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

12、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赣州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三、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大力实施

1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在“加快”上着力,在“转型”上突破,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

14、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主攻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

15、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一批企业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企业体系。繁荣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

16、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交易市场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强区域运输体系对接,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