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73750223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马说》 语文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古代散文(说,马 说,28,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

2、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 借助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怀才不遇、 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的情感;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感受韩愈的人 格魅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爱 莲说的文体知识的温习,再现“说”的文 体知识,重点,难点,来自点拨,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

3、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来自点拨,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 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 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 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 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

4、,发出“伯乐 不常有”的感叹,来自点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说,来自点拨,一)人才选拔方面韩愈认为,人才选拔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否以特别的办法发现人才,礼遇人才。针对马说中的人物形象,人才选择包括对“食马者”和“千里马”的选择。因此,韩愈改革学官选择制度和科举考试内容,并要

5、求统治者爱惜人才,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地选拔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面关注人才成长的过程。对“千里马”而言,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关注他们自身的特长,为他们设计相应的“生涯规划”,调动“千里马”的内在需求,在“做与学”相统一的过程中完成人才的培养任务,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马说反映的教育思想,来自点拨,三)人才使用方面韩愈认为人才使用的关键是爱才。人才一旦被选拔出来,就存在使用的问题。如何使用人才关系到人才能力的发挥与拓展。于是,对“食马者”应该实行“激励”机制,使他们在“食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挖掘马的潜能,实现“食马”工作的效益最大化,部分来自点拨,骈 祗 槽枥 一石 才美不外见,x

6、in,pin,dn,co,zh,部分来自点拨,槽l( ) 其真无马y (,枥,邪,部分来自点拨,一)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部分来自点拨,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部分来自点拨,二)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 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部分来自点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部

7、分来自点拨,三)一词多义 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3.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何以战,鞭打,动词 马鞭,名词 才能、能力,名词 能够,动词 用,介词 按照,介词 凭、靠,介词,部分来自点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人有百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其一端 5.或: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异二者之为,因为,介词 它,代指千里马,代词 表推测、反问语气,难 道,副词 其中的,代词 有时,副词 或许,副词,部分来自点拨,四)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尽”用作动词,吃完 2.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美”用作名词,美好

8、的素质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策”用作动词,鞭打,部分来自点拨,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后面省略宾语“之”,代指“马” 2.倒装句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为“马”的定语,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马说课文朗读,勾画出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 标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 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

9、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译文,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故:所以。虽:即使。祗:同“祇”,只是。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以:用,注释,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 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 本领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 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

10、的)才 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 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译文,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者:的人。 是:这。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得:能够。安:怎么。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注释,原文: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 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 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 里马,说:“

11、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 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译文,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注释,部分来自典中点,1. 能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 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食马者”各 喻指什么,部分来自典中点,答案】“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 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食马者”

12、比 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部分来自点拨,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答案】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 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 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 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 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部分来自点拨,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 怎样的感情? 【答案】“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 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 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部分来自点拨,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 要?为什么? 【

13、答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 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 埋没了。,部分来自点拨,重点品析第2、3段,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 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 的直接原因,部分来自点拨,5.文章第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 作用? 【答案】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 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 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 视人才的不满,部分来自点拨,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4、答案】“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 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 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 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的无知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了辛辣的嘲讽,部分来自点拨,主题探究】本文有何现实教育意义?作为一 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答案】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 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 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 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

15、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部分来自点拨,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 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 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 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部分来自点拨,难点探究】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

16、力和说服力,2,马 说,第一段,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马不知马,马被埋没 谴责食马者,昏庸无知,第二段,第三段,怀才 不遇,满腔 悲愤,卒章 显志,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 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1.行文流畅,感情强烈,气势恢弘。本文语言以短句 为主,读来铿锵有力,充满气势;多用反问,使文 章跌宕有力,感情强烈。 2.托物寓意,借马论人,主旨鲜明。文章表面上说的 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述了对人才问题的见 解,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埋没人 才的强烈不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带“马”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一、作者中进士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