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3490674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高考地理试卷解析2-新课标II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II)解析版文科综合地理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年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人口迁移数量是人口迁移比重乘以人

2、口总数。迁出人口比重贵州大于四川,但人口总量小于四川,故迁出人数贵州小于四川。A项错误;同理,广东迁入人口大于上海。B项错误;浙江迁入人口比重远高于江苏,浙江人口增长率应高于江苏。C项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本题无此信息,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自然增长率越低,天津应小于安徽。D项错误。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意在考查运用和调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题知皖、赣、黔等省人口迁

3、出比重大,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减少人口总数,加重老龄化,A项错误;沪、京、津等地是净迁入区,故延缓其老龄化进程,B项正确;人口迁移降低了迁出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增加了迁入区的城市人口数量,故能提升两类地区的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地膜覆盖具的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自然条件季节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我国以季风

4、气候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大风天数较多,表土易被吹起,再加上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播种季节,故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春季。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我国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保温效果好选择高纬地区,保湿效果选择气候干旱地区,保土选择土质疏松地区,D项正确。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危害作物根系发育 阻碍土壤温度提升 阻碍土壤水肥运移 加快表土流失速度 A B C D 【答案】A 【命题

5、立意】本题考查地膜残留土壤中产生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故说法不对。A项正确。图2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2,完成68题6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位于台湾岛,其等温线分布密集,主要呈东北西南走向,且在岛屿中部闭合,数值较低,明显受岛屿东部东北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影响。C项正确。【技巧点拨】根据等温线的状态判断影响气温的因素(1) 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2)

6、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洋影响程度不同(3) 1月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海洋相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4) 与等高线平行地形(5) 沿海海域等温线与洋流流向相同。7图示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A地 B地 C地 D地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及各地降水量的差异,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图中地靠近或位于台湾山脉,东坡位于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位于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都较多;而地远距台湾山脉,靠近台湾海峡,地处沿海平原,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量在四地中最低。A项正确。8樟树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图示地中,可

7、能有樟树集中分布的是 A地 B地 C地 D地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植被分布,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图中地位于沿海平原,受人类活动影响,应以农田为主;地属亚热带地区,位于台湾山脉的山麓地带,可能出现樟树集中分布;地位台湾山脉顶部,海拨高,水热不符合条件;地属于热带地区。B项正确。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3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911题。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

8、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雾的形成,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材料信息提供了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由图示海陆分布可知图示区域为美国西海岸,更准确地点是圣弗朗西斯科,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该洋流降温作用明显,易使空气中的的水汽凝结成雾。D项正确。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自然条件对雾形成的影响,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AD都不利于雾中水汽的形成,气温高不利于水汽凝结。C项正确。11夏季,S市主要受

9、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气候的形成因素,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析】图示区域位于300400N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控制,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D项正确。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

10、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参考答案】 (1)(M出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

11、致狭管效应)。 (3)支持观点A: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M处沙源持续稳定,甚至可能增加。 支持观点B: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较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在水库,沙丘群难以扩展。【命题立意】本题以华北平原西北部为载体,考查该地区沙源丰富的原因、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沙丘群规模变化等。从能力角度来看,

12、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可以确定为北京附近,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地区。(1)M处沙源丰富,一方面来自于河流的堆积,另一方面来自风力的堆积。结合地理位置,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西北风受阻挡,风沙沉积。(2)图示区域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我国南北温差大,冬季风风力大;H处位于西北东南走向的河谷中,与冬季风方向一致;H处东北、西南两侧为山地高原,仅H处为河谷,狭管效应显著(3)这是一道开放式设问,考生言之有理即可。观点A主要从风沙的堆积和流水沉积方面分析沙量增加,沙丘群扩大。观点B主要从气候、修建水库、植树造林的角度来看

13、,沙丘群不会增多。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的a、b分别示意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6分)。(4)变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 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14、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 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水位下降。(3) 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 (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命题立意】本题以澳大利亚桉移植我国西南为背景,通过地下水的变化考查沼泽的补给原因和过程;移植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发展造纸业的意义从降水角度比较热带雨林气候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移植前后地下水水位变化是解答问题的关键点。(1) 沼泽补给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沼泽地处山前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