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3464381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38页(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耻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20.数罟不入洿池

2、: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c,密.罟,g,网.洿,w,深22.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n,小猪30.彘:zh,猪31.畜:x,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背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37.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3、,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制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o,同“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 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

4、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伴随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 步笑百步,则何如?以:用、拿。介词则: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按照,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

5、”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学生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则: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路途)3、

6、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打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名词作动词,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4、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植5、王无罪岁 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7、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 (古义: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3、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

7、:行)5、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6、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7、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义:锛子。 今义:计量单位)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则何知(应是“则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兵:武器;利:锋利秦以攻取之外以:凭借破灭

8、之道也道:原因六国互丧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暴秦之欲无厌厌:满足奉之弥繁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事: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近理固宜然:道理本来应该这样此言得之得:适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继:随着五国既丧既:已经始有远略始:起初始速祸也始速:才;招致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洎牧以谗诛洎:等到可谓智力孤危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势孤力微诚不得已诚:确实;得:能够;已:停止六国迁灭灭:灭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亡:失去土地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天数,理:命运(互文手法)当与秦相较较:抗衡或未易量易量:容易判断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9、向使:假使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得一夕安寝然后:这样以后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承接。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2之(1)结构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2)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3)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

10、,的)3以(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4)介词,把。举以予人(5)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6则(1)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动词。亲附、亲近与赢而不助

11、五国也(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 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当与秦相较 当通“倘”,如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2)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义:行正义以地事秦 事:侍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 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终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始

12、速祸焉 速:招致(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 攻取:攻取的方五:古今异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古:智谋,力量。今: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 5.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旧事,前例。今: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6.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7.后秦击赵者再古:两次 今:又一次8.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不去 今:能力差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咽下咽喉 今: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