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3441267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基础语文教育的差异及原因分析摘要:本文把从中外基础教育的普遍性差异入手,试以中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便更好的审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关键词:中外基础教育、差异、家庭教育、教师资格说起中西方文化,我认为教育是最大的差异,传统可以随着时代改变,服饰可以随着时尚改变,而好的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就如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很难改变。 提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我认为大概可以分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围绕这个区别我们可以找出中西方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死记硬背,而在美国的学生就不得不学习思考,学会表达思想。当然,这与中国的

2、教育政策,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学生普遍胆小,缺乏兴趣爱好,而国外的学生乐于冒险,且兴趣广泛,其次教育在各国受重视程度不同,日本已成为教育、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本身也正在把重点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移,他们认为,教育面向21世纪,就要适应社会变化所必须的素质、能力。具体说:学校要努力培养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思维、表达、行动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个教育目标,许多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逻辑,抽象思维,想象力等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当然,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了,并且列出了种种方案。但效果始终不大,原因在于,施行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社会工程,它运行基

3、础的背景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模式,二是社会对“转轨”的强烈要求和教育工作者的初步探索。应试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种种反差,使素质教育的运行陷入了困境,况且在我国全社会包括教育内部还未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筹在方法上缺乏活性、机制缺乏活力、死擂硬灌的教法、死记硬背的学法,以及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教育渠道不通畅,教育技术不能整和一致,教育效益互相耗散,教育的封闭性,学生的客体性严重阻碍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落实,最重要的,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以初考,中考,高考论成败的现象已成为定

4、律。 其次是教学行为上的反差,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面向介数,基本特征是选择适应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应儿童的教育。2.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即升学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不教、不教的不学。3.教学流程上的随意性,即管理无章无法,教学无规无距,员工劳动过程粗放盲目无序。4.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学习质量掩盖了素质缺陷,有时甚至为升学弄虚作假,结果造成“优生”不优,“三好生”不好,毕业却不合格的状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应试教育令中国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就好像分数决定人生一样。与此相反的是,美国中小学的教学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

5、力,发展个性,注意运用生动的儿童语言、幽默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尽量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差别。一个例子:美国有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室门口不是标着几年级几班,而是写着“Smile Room”(微笑教室)。24名学生分别列坐在4张长方形旁,各自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只是在老师讲话时才转向黑板。老师用一道道很有趣味的数学题讲解着“和与差”、“单位进行制”等概念,老师发问,学生抢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教室里不时响起阵阵笑声。 事实上,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6、。当前不少教师的教学仍是满堂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课堂教学不能做到精讲教材,抓不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顺利编码,储存,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适量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优化知识结果的有效途径,但练习的质量是关键要使练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学习材料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精选练习题,便学生能在练习中通过不同的变式和比较进步理解,巩固所学知识,那些只想通过剩饭式的“题海战术”,并试图用“时间加汗水”来“以量补质”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耗学生的时间精力,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 总之,中国的教育

7、目的就是考上好大学才有好未来,学历越高相对照的就是本领越大,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即让他们在“温室”中成长,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无处不在,只注重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及公民意识则关心甚少。而西方文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他们崇尚并引导孩子独立。这种独立包含很多方面,在金钱,在情感,在人格等等,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练,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力,这些素质和技能,使得西方教育体制下的孩子

8、更有创造力与行动力,更有智慧与能力,也更会生活,这为他们走向社会,谋职就业,为社会与国家做出贡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似我们国内的大学生成千上百万的待业啃老,即便上岗也缺乏干劲与创意,与为生存而干苦力的人心态一致。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中西方教育如此大的差异,我们暂且抛开存在的问题不讲,从基础的孩子成长的家庭,启蒙教育和教师资格的问题入手研究一下差距形成的原因。首先从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来看: 首先,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它包含了许多传统的家庭教育的成分,贯穿中国古代家庭领域历史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如:德教为先、尊老爱幼、修身为本、以身作则、励志自强、博学慎思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源远流长。

9、尽管如此,由于中西方地域的差异和各自文化耳洞不同,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的方面表现各自的特色,这大概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倾向差异。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设各种品行于子女。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改变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地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的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

10、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才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上无光,西方家庭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理念。 3.家庭主题观与教育的互相性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你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父母的职责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 4.教育重心差异 中

11、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你生命和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要指向群体,人见人爱,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着许多种的社会职能其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征,而子女教育只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

12、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力,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的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的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经历14致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以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下来,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指能够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直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的个人。 分析完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的学前教育中师资培养体系方面的比较结果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

13、在师资培养方面忙于补“学历”,然而由于起步晚,教师总需求量变大,截至2007年,全国幼儿园教师(包括园长)达到专科学历的仍不到总数的一半,达到本科学历的约占6%。在我国最主要城市北京和上海,虽有2007年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数量已过半,但本科学历的教师仍然只占15%左右。“二战”前后,发达国家相继修订教育法案,要求学前教育师资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由大学或专科学校培养,早在1977年前后,美国,英国的早期教育教师具备学士学位已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其次,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师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的道路发展,这一点与法国相似,其他发达国家与我国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国家把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

14、交给了各类大学的教育、初等教育、儿童发展、早期教育、家政及家庭教育等系科,这种培养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类办学机构能办出特色、公平竞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合理定位:社区学院(专科)和普通大学(本科)以培养合格的师资为主,而实力较强的大学则偏向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师资(如研究生)可谓各有所长,层次分明,而我国现阶段各师范大学大多没有学前教育专业,重点师范院校也是从专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一应俱全,缺乏分明的办学层次和培养重点,这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外一点,我国沿袭前苏联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强调语言,绘画,音乐等技能的训练及相关各领域教学法的培训,见习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

15、在教学方面以培养集体授课的技能为主,对学习者观察、理解、分析,指导儿童方面的能力培养较为忽视,发达国家大多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和丹麦为例,其四年制大学早期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包括人文、历史、哲学、艺术、科学、社科、戏剧、政治等)占整个课程的三分之一,这样既保证了早期教育从业人员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也为学习者今后专业选择或在职进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个人多种职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有人对比过美国与中国师范大学学生的实习。发现美国的教育实习时间长方式多且制度化。由于出自精心设计,往往能使学习者真正参与到教育实践中去,认真地思考相关的问题并学习相应的实践方法

16、,而我国的教育实习多数放到大学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有单纯为适应工作而学习技能之嫌,此外,我国的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选择机会较少,一旦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很难再根据个人的兴趣或特长转换专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前教育的毕业人数,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坚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识和信念。 最后一点,我国师资培养体系相对封闭,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系科较为单一,同时,我国学生主要的集中在省会等大城市,教师资格证制度开放性不足,认证培训有单一,松散,简单化的倾向,而发达国家为保证学前教育师资的基本水准,大多设置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其中有专门的学前教育师资标准,发达国家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落实认证制度中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规定,一个是规定大学生在培养学前教师资格的过程中必须参照认证系统的标准,二是直接要求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必须通过认证系统的考试及相关实践能力考查。 从上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