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342450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感悟诗歌形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诗歌鉴赏专题之一: 感悟诗歌形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色)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人物形象:A、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借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意象与意境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物) 。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诗歌的意象:有单一

2、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即几个物共同表达同一种感情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比喻性意象例 读曹植的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后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 喻什么?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烘托性意象例读 王翰的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 饮 琵琶 马 上催。醉卧沙 场 君莫笑,古来征 战 几人回? ”回答

3、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小 松 杜荀 鹤 自小刺 头 深草里,而今 渐觉 出蓬蒿。时 人不 识 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 怎样的特征? (2 分) 答: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什么的 艺术手法,(1 分)请说说 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 分)答: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对意象情感的把握:例 1、 (2002 年全国高考古

4、诗鉴赏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 闻 笛 李白谁 家玉笛暗 飞 声,散入春 风满 洛城。此夜曲中 闻 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 -答:1、送别。2、同意。因为这一意象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并且为下一句抒情作了铺垫。例 2、阅读下面一首诗,体味她的情感。望月 怀远 ( 唐 张 九 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 怜光 满 ,披衣 觉 露滋。不堪盈手 赠 ,还 寝梦佳期。(怀远 :思念正在 远 方的 亲 人。遥夜:漫漫 长 夜。竟夕:通宵。

5、披衣:表示出 户 。露滋:露水打湿。 还 寝:回卧室再睡。-主要意象:月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借助月亮这一特定的意象表达了主人公内心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

6、术境界。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枫桥 夜泊 (张继 )月落 乌 啼霜 满 天,江 枫渔 火 对 愁眠;姑 苏 城外寒山寺,夜半 钟 声到客船。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由月亮、乌鸦、寒霜、枫树、渔火、寒山寺和夜半钟声等诸多意象构成一种凄美的幽愁意境。登 鹳 雀楼 (王之 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 穷 千里目,更上一 层 楼。这首诗通过白日依山和共黄河入海两组意象不仅表现了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寄寓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哲理。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 萨 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 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 绿 。纤 指十三弦

7、, 细 将幽恨 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 飞 燕。弹 到断 肠时 ,春山眉黛低。这首 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词里集中 对 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 “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 “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

8、柱” 。 “春山眉黛低 ”,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练习二、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 尘 。忽然一夜清 风 起,散作乾坤万里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特征后标出从原诗的哪句诗句得来)答: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 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 、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 、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3 -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

9、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题引路小儿垂 钓 (胡令能 )蓬 头 稚子学垂 纶 ,侧 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 问 遥招手,怕得 鱼 惊不 应 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是作简要分析。答案: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聪明(机灵) ,天真可爱;分析:“蓬头”“ 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摇招手”, “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长 干曲 (崔 颢 )君家何 处 住 ? 妾住在横塘。停船 暂 借 问 ,或恐是同 乡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答案: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略显唐突与羞涩

10、的少女形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通过描写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的情景来刻画人物。点 绛 唇 (李清照)蹴 罢 秋千,起来慵整 纤纤 手。露 浓 花瘦,薄汗 轻 衣透。 见 有人来,袜划金 钗 溜,和羞走。倚 门 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答案: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活泼,感情丰富却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恐、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鉴赏指导 1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 衷情 陆 游当年万里

11、 觅 封侯,匹 马 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 ,尘 暗旧貂。胡未 灭 ,鬓 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 洲。( 注: 沧 洲,水 边 ,古 时隐 者所居之地。 陆 游晚年居于 绍兴镜 湖 边 的三山。 )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2、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江雪 柳宗元千山 鸟飞绝 ,万径人踪 灭 。孤舟蓑笠翁,独 钓 寒江雪。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 的形象。1、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2、诗句通过“鸟飞绝” “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

12、寒与孤寂。而通过“蓑笠翁”“独钓江雪” 勾画人物,突出了一位具有坚忍不拔、卓然独立、清高孤傲的品格的人物形象。 3、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4 - 鉴赏指导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例题分析一:(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 衷情 陆 游当年万里 觅 封侯,匹 马 戍梁州。关河梦断何 处 ,尘 暗旧貂 ?胡未 灭 ,鬓 先秋,泪空流。此生 谁 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 洲。(注: 沧 洲,水 边 ,古 时隐 者所居之地。 陆 游晚年居于 绍兴镜 湖 边 的三山 .)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

13、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 、 “关河梦断 ”、 “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 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

14、,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 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 “天山”代指抗金前线。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题分析二. 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登幽州台歌唐 陈 子昂前不 见 古人,后不 见 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怆 然而涕下。注 释 :幽州台:即 蓟 北楼、燕台, 为战 国 时 燕昭王所建,原名

15、黄金台,是燕昭王招 纳贤 才之地。【分析】(1) 、诗后附有“幽州台” 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 、抓人物语言:“念” 、 “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独”“怆然而涕下”。【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综合练习:】1.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试分析诗

16、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 (李白)众 鸟 高 飞 尽,孤云独去 闲 。相看两不 厌 ,只有敬亭山。误例: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 “相看两不厌” 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 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 0 分。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 5 -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