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73289164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第1课(蜀道难)学习指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鲁人版 ( 唐诗宋词 ) 第 1 课 ( 蜀道难 ) 学习指导【进入情境】李白公元 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出生地有两说,一为生于蜀,一为生于碎叶, 但都认为唐代剑南道绵州昌明县清廉乡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是他的故里。李白少年时代正当“开元之治”前期,欣欣向荣的时代妨碍了少年的李白。他胸怀大志,决心将其文才武艺献给大唐王朝,梦想平步青云,“申管晏之志,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济苍生,安社稷。当朝廷征入朝时,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李白几入长安,志不得酬,最终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而浪迹天涯。尽管历尽坎坷, 屡遭打击, 而他为实现

2、政治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未曾消歇。他尽管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 但却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大批璀璨的异宝奇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人称李白为“诗仙” 。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创作方式见长,诗风豪迈狂放,想象奇特诡异,用词险峻而流畅,设境惊心而动魄,夸张横空出世,铺排滔滔滚滚。读其诗,有一种情感摇曳,欲随其动荡的感受, 有一种不得不伴诗人情感变化的而喜而怒的感受,有一种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感受。 李白写了一系列歌颂美好自然的作品和友人赠酬的作品,情感真挚, 大气磅礴, 令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 人间的美好; 他写了一系列宣泻志不得酬的作品,愤慨和不平,悲怒和超然,构成了一组交响曲,令人产生共鸣,受

3、到震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催下了古今多少怀才不遇之士的悲伤泪水;“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激发了多少受挫者的奋斗之志。能够说,李白的诗,老少咸宜,不同的读者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品,甚至能够找到自己情感的影子。所以,特定时代的诗人,其诗也必定有其时代认识水平的局限。李白的诗中有些宣扬虚无、颓废思想的地方等等,需要我们阅读时不可表面化,而要深入分析,正确理解。李白的这首 蜀道难,大约写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是诗人在长安为西去之蜀的友人而作。唐摭言第七卷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

4、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日: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诗中写蜀道,先提太白山, 次说青泥岭, 再说剑阁, 最后说到锦城即成都, 这些基本上由长安人蜀的必经之地;诗中又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 “问君西游” “侧身西望” ,都可证明诗人当时身在长安,作别友人。因为诗作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内涵颇具典型性,因此,引发了许多如此或那样的解释, 也引起许多专家来考证。 有一点却是一致的, 即诗的艺术价值是人人称道的。【赏析全诗】自作蜀道难一诗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仙”之笔,描绘了一幅蜀道难行图,给人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意蕴和展开丰富联想的天地, 其美感力量撼动了古今中外

5、许多人的心灵。 诗作自写出,受到贺知章的高度评价,被称为“谪仙人”以来,诵者如云,评者如林,各抒己见,新解迭出。 沈德潜评论其诗说: “笔阵纵横, 如虬飞蠖动,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唐诗别裁 陆时雍称其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 。诗镜总论 殷璠赞颂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河岳英灵集 阎少昭典说观赏其诗,“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能够看到诗人那落笔撼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唐诗鉴赏辞典 这些基本上剀切之论。我认为,这首诗之因此千古传诵,历久愈香,至少有三方面的美学意义不可忽视。一、气势纵横、气象阔大的雄壮美。蜀道难是借古题写“新”诗,其新就新在他以如椽之笔,借沧

6、海之墨,在阔大的天幕上自如挥洒,创作了超越所有前人同题诗作的新乐章。这首诗,写形,虚实结合,峥嵘崔嵬,既有“天梯石栈” 、“枯松倒挂”的实景,又有“六龙回日”、“扪参历井”的虚象;写意,贯古穿今,连地接天,既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现实感受,又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广泛联想。诗人不受任何约束,笔随情移,忽而似写仙界异地,忽而又在人间凡境。正因其摆脱了束缚,笔触才得以纵横驰骋,勾勒出经天纬地、阔大无比的宏伟景象,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能及的千古诗作。诗人为了最好的表现通过蜀道的艰难,所选意象基本上险峻、宏伟的,“危”、“高

7、”、“青天”、“茫然”、“四万八千岁” “不通人烟” 、“太白”“鸟道”、“峨眉巅” 、“地崩山摧” 、“六龙回日” 、“冲波逆折” 、“青泥”“盘盘”、“百步九折” 、“畏途巉岩” 、“悲鸟”、“绝壁”、“争喧虺”、“万壑雷”、“峥嵘”、“崔嵬”等等;诗人还用夸张的手法大肆渲染奇险的令人惊讶,善飞的黄鹤要飞越,尚且“不得过”,连最能攀缘的猿猱想通过这大山也要熬煎;说山高,是“连峰去距离天不盈满尺”,说山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路难,是“难于上青天” 。整首诗确实是由这些险峻奇异的意象构成,形成撼人心魄的雄壮美。这种美的选择,是与诗作所要描写的对象“蜀道难”相一致的。 而更妙的是诗人极

8、力渲染蜀道之难,写的是那么宏伟,险峻,但读者认真品尝以后,不但可不能望而生畏、望而却步,望而胆寒, 反而会产生一种欲亲往一试的探险欲望。这确实是雄壮美的力量。 这确实是因为诗人写险,着力在雄,着力在奇,即使写“壮士死”,也着力在壮,而不在悲的妙处。二、倾泻而出、率直豪爽的形象美。诗是抒情的艺术。 没有情就没有诗。 严格的说李白的这首诗不是抒情诗,但它最大的特点又是诗人的情在描写景象中倾泻而出,犹如万汇出山, 江河直下, 在诗中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率直豪爽的诗人形象。 诗中有三处直截了当抒情的句子,构成诗的抒情基调, 有一唱三叹的效果,在这咏叹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诗人奋力登山,历尽万险的身影,听到诗

9、人一声接一声的长叹。诗人写险, 如亲历亲见,整个的感受基本上以亲身感受的口吻而写。我们在感受蜀道峻伟形象的同时, 分明的看见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 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上。 他走在那飞鸟也难直截了当飞过的曲折山荆间,回想着前辈们是如何的斗千难,战万险,开辟连接两地的通道,他上看“六龙回日”的胜迹, 下瞰 “冲波逆折”的奇景,摸索在星斗之间,飘然在天山相接之处,赏“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绝妙仙景,听“飞湍瀑流争喧虺,抨崖转石万壑雷”的特有涛声。诗人仿佛在感叹“蜀道之难”、“不如早还家” ,而读者读着诗篇却被诗人历险的那种情景所吸引,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勇敢坚韧的攀登者的形象美。三、包

10、容广泛、引人联想的境界美。诗无达诂。 因为诗歌创作的最后完成是要靠读者和诗人的共鸣。而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产生的共鸣也就各异。我以上所讲,可能与有些书上说的不一样,这只是我读诗后的感受。什么原因人读同样一首诗, 竟有不同的感受呢?除了读者各异以外, 诗的本身所创设的境界更是重要缘故。蜀道难所创设的境界以其开放性、发散性、广泛性而从各个角度触发读者感悟的神经, 引发各类读者的不同联想,因而生发出种种不同的共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诱人的美感力量。就诗人当时的写作动机而言,也许只是为送别友人, 但写作时,由于诗人自觉的、主动的、倾心的融入了个人的生活感受、人生观点,又加上诗人纵横恣肆的才气,以喷发而不可

11、收的语言一气呵成, 诗作实际给人的触发点却是多方位的。 不管诗人当初是否想到,但能够让读者联想到诸如劝人慎重、用人要当、游子艰难、揭露动荡的社会等等诸多方面,引起人对生活、 对社会、 对政治的多角度深刻思考。 而这些思考都能从诗句中找到思维的指向。这正是优秀作品的赢人之处。【翻译全诗】啊呀呀,真险要阿真高峻!入蜀的道路真难行,难得好比上天廷。蚕丛、鱼凫开蜀国,古事茫茫难追寻,从此以来四万八千年,秦蜀阻塞从来无人相通行。向西望,太白高山有条鸟兽路,由此可达峨眉峰。想当初, 开山崩石多少壮士为此死,才有栈道石梯相沟通。山之高啊,驾御日神的六龙也得绕道走;沟之深啊,水旋波急浪汹涌。黄鹤想飞尚且难通过

12、,猿猱攀援也要现愁容。青泥岭小路曲折多盘旋,百步之路有九十九步绕山转。在星宿之间小心走,抬头呼吸也不敢。手摸胸膛抚惊吓,坐地不起叹连叹。朋友啊,您西游去蜀何时回呀,只怕是险岩峭石不可攀。那途中,只有深山林中悲鸟叫,雄雌相随绕林转。 更况且子规悲鸣在夜间, 山月幽阴令人心发寒。入蜀之路可真难啊,难得好比上青天, 让人一听也要变了脸。那山峰相连离天不到一尺远,绝壁上枯松倒挂真罕见。激流飞瀑竞呼啸,撞石碰岩千山万壑雷声响不断。那个险呀,真如此,哎呀,非蜀地之人为何还要来?况且要越剑阁更险难。一人把关口,万人不能过。假如守关之人非亲信,割据称霸人遭难。才避猛虎去,又逢长蛇来,磨牙又吮血,杀人乱如麻。虽说锦城好啊,不如早回家。要攀蜀道难啊 , 比登天难更难,侧身向西望啊,不由叹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