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3272295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4页24页(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湿垃圾处理实施规划(20142020年)规划前言根据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垃圾分类将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必然趋势。自2011年以来,经过四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垃圾分类在“三大系统”建设方面各具特色。社会系统初显成效,全市建成了由十九个市级政府部门和十七个区县政府形成合力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联席会议,经国家统计局上海城市调查总队2013年底抽样调查显示,本市98.9%市民赞成推进垃圾分类。政策系统具备雏形,随着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的颁布,本市垃圾分类标准、管理流程获得了法治支撑。技术系统尚待完

2、善,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渠道得到回收利用;有害垃圾依托危险废物处理厂和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干垃圾进入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实现了能源回收;湿垃圾处理依靠多样化的设施设备得到了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但在能力缺口和处理水平上亟待发展,才能适应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发展趋势。为保障随着分类覆盖面扩大后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理不断增长的需求,亟需在原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规划基础上明确湿垃圾处理方向,为湿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的推进和管理提供依据。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本规划所称湿垃圾,包括餐饮单位及企事业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不含废弃食用油脂)、居民区经分类后产生的厨余果皮以及集贸市场分类后产生的果

3、蔬菜皮(称为菜场湿垃圾)三部分。本规划结合湿垃圾处理现状,按2015年、2017年、2020年三个时间节点提出湿垃圾专项处理的目标和方案。 (一)基本现状1、厨余果皮、菜场湿垃圾处理量及流向2013年底,全市居民生活分类收集覆盖240万户,厨余果皮分类处理量约为465吨/日、菜场湿垃圾日均分类处理量约为703吨/日,合计1168吨/日。湿垃圾由各区统筹处理,其中静安、徐汇、虹口三区借助区外设施处理,其他各区以本区设施处理为主,奉贤区等郊区探索以镇为单位的分散处理模式。此外,部分小区和菜场还利用小型生化机处理分类后的厨余果皮和菜场湿垃圾。具体处理量及流向见附表1。2、餐厨垃圾处理量及流向2013

4、年餐厨垃圾日均处理量为812吨。餐厨垃圾处理以区集中处理为主,其中普陀、杨浦、闵行、宝山、浦东、松江、嘉定、奉贤、崇明等区的餐厨垃圾进入区内处理设施,其他区进入区外的处理设施处理。此外,部分单位利用小型生化机处理单位食堂的餐厨垃圾。具体处理量及流向见附表2。 (二)存在问题1、湿垃圾处理能力难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的需求2013年湿垃圾处理量约为1980吨/日,就近、集中处理设施的规模为1910吨/日,其余由小型的就地设施处理,基本能适应当前分类湿垃圾的处理需求。但随着分类收集覆盖面的扩大和收集率的提高,湿垃圾分类量逐步增加,需进一步提高湿垃圾处理能力。2、资源化利用水平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对行业

5、发展的要求目前湿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主要是通过生化处理制肥、制饲料,产品品质不稳定,销路困难;部分企业工艺落后,残渣率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低;小型化就地处理设备类型多样、缺乏引领性标准;湿垃圾资源化产品应用渠道不畅,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影响了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和整体生态文明进程的推进,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提升迫在眉睫。3、政策配套力度难以满足技术发展期的建设需求目前湿垃圾规模化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些年建成的相对集中湿垃圾处理设施选址稳定性较差;各单位特别是住宅区配置的小型就地生化处理设备则处在政策观望阶段,急需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撑。相对于大型生活垃圾处

6、置设施的市对区财政补贴制度,处于技术成长期的湿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更急需对技术研发、新技术应用和设施建设的配套政策和鼓励措施。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发展趋势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进程的加快,“垃圾分类,源头减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关于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促进源头减量的实施意见(沪府办201062号)、上海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办法(98号令)、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14

7、号令)等政策法规,本市将逐步扩大垃圾分类推进范围,计划在居住区覆盖面按照2015年380万户、2017年500万户、2020年750万户步骤进行推进;随着分类覆盖面的扩大,湿垃圾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品种,其分类量、占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必将逐步提高;为保证湿垃圾分类处理,提高湿垃圾分类处理实效,湿垃圾分类处理能力需求将不断增大,湿垃圾处理能力建设等工作必然成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重要环节。(二)需求预测1、预测模型根据对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分别建立生活垃圾产生量和厨余果皮、菜场湿垃圾及餐厨垃圾处理量的预测模型:W = mp10W1 WP1P2S1W2 WP3P4S2W3 m3p10S3W规划年

8、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不包括餐厨垃圾),吨/日;m生活垃圾每人每日产生量,m3餐厨垃圾每人每日产生量千克/人日;p服务区域人口,万人;W1厨余果皮处理量,W2菜场湿垃圾处理量,W3餐厨垃圾处理量,t/d;P1居民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P2厨余果皮占居民垃圾比例,P3菜场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P4菜场湿垃圾占菜场垃圾比例,%;S1厨余果皮有效分流率(厨余果皮处理量与产生量之比),S2菜场湿垃圾有效分流率(菜场湿垃圾处理量与产生量之比),S3餐厨垃圾有效分流率(餐厨垃圾处理量与产生量之比)。2、参数选取 服务人口根据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本市规划控制总人口为2650万人。根据该规划分析上海市各区域规划人口

9、年增长率,结合2012年常住人口统计数据,预测上海市各区服务人口。餐厨垃圾计算时,中心城区服务人口为范围内总人口;外围区考虑一定的城镇化率,以90%计。 人均垃圾产生量现状中心各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0.81.0 kg/人d),高于外围各区(0.60.7 kg/人d),结合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上海市发展框架,将上海市划分为3个层次确定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0.570.9 kg/人d);根据现有研究成果,人均餐厨垃圾产生量取为0.09千克/人日。 居民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厨余果皮占居民垃圾比例现状中心八区居民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稳定在54%58%,均值为56%。判断今后城市形态将更趋近于现状中

10、心城区,故居民垃圾占以58%计;根据上海市多年居民生活垃圾组分数据,厨余果皮占比在66%72%之间波动,本规划选取平均值69%。 厨余果皮有效分流率“厨余果皮有效分流率=分类收集实施范围实施范围内厨余果皮分出率(厨余果皮分出量/产生量)”,2015年、2017年、2020年分别为15%、24%、38%。 菜场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菜场垃圾中湿垃圾所占比例根据近年统计数据,各区菜场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在5%-35%不等,将菜场垃圾占比分为4个等级取值(6%、9%、17%、30%);根据上海市多年菜场垃圾组分分析数据,厨余果皮占比在70%90%之间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本规划以78%计。 菜

11、场湿垃圾有效分流率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菜场湿垃圾有效分流率为50%。今后随着分类收集工作的日益推进,有效分流率将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预计2015年、2017年、2020年分流率分别达到53%、57%、60%。 餐厨垃圾有效分流率结合现状餐厨垃圾收集率,不同区县采用不同的分流率(30%90%)。3、预测结果生活垃圾清运量2015年、2017年、2020年分别约为20400吨/日、21100吨/日、22100吨/日,湿垃圾总处理量分别为3150吨/日、4180吨/日、5850吨/日,湿垃圾处理量占生活垃圾总量(包含餐厨垃圾)的14%、18%、25%。表 1 湿垃圾处理量预测表(单位:吨/日)项

12、目时间湿垃圾总量厨余果皮菜场湿垃圾餐厨垃圾2015315012259809452017418020101100107020205850331512151320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部署,遵循节能减排、低碳技术理念,倡导资源利用,保障无害化处理,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推进需求,明确上海市湿垃圾处理的总体思路,建设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有序、支撑发展的湿垃圾处理系统。(二)基本原则1、属地管理,明确责任湿垃圾产生单位应积极采用各种措施就地、就近处理自身产出的湿垃圾,各区县政府作为本区域湿垃圾收集、处理的第一责任

13、人,应根据本区域实际情况制订区内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方案,按照湿垃圾管理要求,建设湿垃圾处理设施,解决湿垃圾处理出路。2、源头减量,资源利用鼓励具备条件的单位、居住区等发展就地、就近处理设施,通过社会系统在源头实现湿垃圾减量;按照规模适度的原则,推进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建设,提高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3、全市统筹,资源共享根据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统筹建设规模化湿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合理确定湿垃圾物流。各类设施应服从市级部门统一调度,实现湿垃圾中转、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资源共享。(三)规划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属地落实责任、就地源头减量、集中资源利用为原则,推进湿垃圾处理处置及资

14、源化利用设施改造、建设,逐步建立湿垃圾就地、就近、集中相结合的分类处理体系,提升湿垃圾处理服务能级,提升生活垃圾整体处理效率。按照满足需求,保障应急的原则,湿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总能力规划目标确定为:2015年达到3300吨/日,2017年达到4500吨/日, 2020年达到6400吨/日。四、规划布局(一)总体思路湿垃圾处理系统的建设随分类覆盖面的扩大逐步推进,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布局模式进行资源化利用或处理。遵循可行性和多样性要求,选用国际国内先进成熟的处理技术,发展多元化的处理设施;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提高设施水平和建设标准。2014-2015年主要利用已有设施,以分散就

15、近处理为主;2015-2017年加快发展就地处理设施,启动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建设;2017-2020年逐步完成集中处理设施改造、建设,形成大型集中处理和小型就地、就近处理相结合的格局。原有处理设施根据湿垃圾处理市场的发展需求通过开展技术改造等方式不断提升竞争能力,以满足市场要求。(二)设施设置原则根据市区、郊区不同情况,各类处理设施服务对象,提出以下设置原则:1、 处理设施的设置采用就地、就近、集中三种类型。就地是指以居民家庭或居住小区为单位自行处理厨余果皮垃圾,或是以单个单位个体为单位自行处理菜场湿垃圾和餐厨垃圾,一般规模小于1吨/日;就近是指以园区、街道、镇等有一定范围的单独管辖区域为单位设置处理设施,一般规模在1吨/日50吨/日;集中是指以多个街道(镇)联合、或以区为单位、或几个区联合设置大型处理设施,一般规模大于100吨/日。2、 为减少运输成本,控制污染范围,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鼓励有条件的区域优先设置就地、就近设施处理湿垃圾,集中设施作为区县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托底保障。3、 中心城区采用以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为辅的处理模式,由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属地区支持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