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3221414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优秀教案10页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胡同文化授课时间教材分析这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作的序。作者先是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基本情况,进而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概括,最后阐明胡同及其文化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式的序文来写,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一篇具有个性风格的散文小品。 学情分析当代中学生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较多,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要引导学生对以往的事物进行灵魂的触摸,学会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

2、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3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抓住第1段中总领全文的句子和其它文段中的关键句,理清全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分别概括北京胡同建筑的特点、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并理解其中的内在联系。最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作品的语言特色等。预习词语积累披离:覆散开来的样子。安土重zhng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搬迁。挪nu窝:搬家。远亲不如近邻:关系疏远的亲戚比不上居住很近的邻居。腌yn萝卜:用盐浸制

3、萝卜。熬o白菜:白菜等加水并放在文火上煮。姑奶奶:娘家称已出嫁的女儿,以示娇贵。摞lu:成堆摆放。冷眼旁观: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没m落:衰败,趋于死亡。凭吊:对着遗迹、碑墓等怀念(故人旧事)。低徊:徘徊;流连。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或个人的财富积累。课前播放录音:胡同行板:不唱那辉煌的故宫,/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数不清,/横胡同竖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砖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七拐八拐

4、是九道弯哪,/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您哪,要侧身行或者播放歌曲: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民风。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

5、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刚刚我们听了一首歌,它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特色?(北京。)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的北京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008!不过,你们是否知道,在这座大都市的现代文明背后,还留存着一处处古老的人文景观,例如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故宫。今天,让我们跟随已故作家汪曾祺一起走近北京,了解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当过教师、编辑等。少时常到其家所开的万全堂中药店廊下的书摊借阅唱本。生平喜读风物民俗、方志游

6、记、草木虫鱼、书论画论、笔记野史之类的闲杂图书。他说:“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要多得多。”他生活阅历丰富,对社会、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汪先生熟悉市井民居生活,经他的描述,一方水土鲜活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者以一种文化的品味悠闲、散淡地叙说北京胡同,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现象以及世代居住于此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生活习俗有了如此生动形象的了解。面对新旧文化传统的碰撞,作者在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对胡同文化的怀旧情绪,传递着些许的伤感。3.补录:人评汪

7、曾祺小品:汪老的随笔小品,像胡同文化、昆明的食菌、故乡的野菜,散而庄,淡而腴。记人事,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叙掌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夜雨春韭,秋末晚崧,皆有情致。“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净如寒潭之秋水。”汪曾祺自叙: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了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我很喜欢宋儒的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三、阅读课文1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

8、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

9、、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2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四、布置作业1 抄写词语2 思考下节课预习题第二课时具体分析课文 一、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

10、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二、研习课文 (一) 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有名

11、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 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

12、)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板书胡同文化的特点 封闭

13、文化(安土重迁独门独院) 知足文化(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闲适文化(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 隐忍文化(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五)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板书作者的感情怀恋(怀旧情绪) 怅惘(有些伤感怅望低回) 无奈(无可奈何) 理解(总会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