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3220427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p.4 频率特性分析基本要求1掌握频率特性的定义和代数表示法以及与传递函数、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和微分方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频率特性和频率响应的求法; 掌握动刚度与动柔度的概念。2掌握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组成原理, 熟悉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及其绘制, 掌握一般系统的Nyquist图和Bode图的特点和绘制。3了解闭环频率特性与开环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4掌握频域中性能指标的定义和求法; 了解频域性能指标与系统性能的关系。5 解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的概念。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1频率特性基本概念、代数表示法及其特点。2频率特性的图示法的原理、典型环

2、节的图示法及其特点和一般系统频率特性的两种图形的绘制。3 频域中的性能指标。本章难点1一般系统频率特性图的画法以及对图形的分析。2频域性能指标和时域性能指标之间的基本关系。1 概述一、频域法的特点:系统分析法:时域法、频域法 仅数学语言表达不同:将t转换为,不影响对系统本身物理过程的分析; 时域法侧重于计算分析,频域法侧重于作图分析; 工程上更喜欢频域法 优点:a)系统无法用计算分析法建立传递函数时,可用频域法求出频率特性,进而导出其传递函数; b)验证原传递函数的正确性:计算法建立的传递函数,通过实验求出频率特性以验证;c)物理意义较直观。 缺点:仅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工程上大量使用频域法。二

3、、基本概念: 1、频率响应:定义:系统对正弦(或余弦)信号的稳态响应。 输入:xi(t)=Xisint 输出:包括两部分: 瞬态响应:非正弦函数,且t时,瞬态响应为零。 稳态响应: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波形,仍为正弦波,但振幅和相位发生变化。fig4.1.1讨论:a)频率响应仅是时间响应的特例; b)频率响应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输出随变化(非t); c)为何选简谐信号为输入? 原因:工程上绝大多数 周期信号可用F变换展开成叠加的离散谐波信号; 非周期信号可用F变换展开成叠加的连续谐波信号。 用正弦信号作输入合理。2、频率特性G(j):(为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的总称) 定义:频域中,系统的输入量与输出

4、量之比。 讨论:G(j)是复数,可写成: G(j)=u()+jv()=G(j)ej()=A()()u():为G(j)的实部 实频特性;v():为G(j)的虚部 虚频特性。 幅频特性G(j):输出量的振幅与输入量的振幅之比。G(j)反映输入在不同下,幅值衰减或增大的特性。G(j)是G(j)模: 相频特性():定义:输出量的相位与输入量的相位之差。()= ()=t+G()- ta) G()反映频率特性的幅角;b) 符号:()逆时针方向为正; 系统()一般为负。原因:系统输出一般滞后。结论:频率响应实际上可由频率特性描述,而频率特性可由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达。三、频率特性获取:1、L逆变换:因为X0

5、(s)=G(s)Xi(s)若xi(t)=Xisint (例)2、用j替代s: 求出G(s)后,用j替代s即可。(证明,例)3、实验方法:不能用计算方法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时尤其适用。方法:改变输入信号频率,测出相应输出的幅值和相位 画出XO()/ Xi与曲线 获幅频特性 画出()与曲线 相频特性系统数学模型获取方法: p.89四、频率特性的特点: 1、G(j)是w(t)的F变换。因为X0(s)=G(s)Xi(s) xi(t)=(t) Xi(s)=1 x0(t)=w(t)所以,X0(j)= G(j) 即Fw(t)= G(j)结论: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析就是对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的频谱分析。2、G(j)在频

6、域内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 G(j)是谐波输入下的时域中的稳态响应,而在频域中,系统随变化反映系统动态特性。3、频域分析比时域容易。a) 分析系统结构及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时更容易分析;b) 易于稳定性分析;c) 易于校正,使系统达到预期目标;d) 易于抑制噪声,用频率特性易于设计出合适的通频带,抑制噪声。2频率特性的Nyquist图(极坐标图) 频率特性分析常用图示法:极坐标图(Nyquist),对数坐标图(Bode)一、极坐标图的绘制: Nyquist图:当由0时,G(j)(矢量)的端点在G(j)复平面上所形成的轨迹。矢量:即为频率特性G(j) 对=1 在实轴上投影:G(j)实部,u()=u

7、(1) 在虚轴上投影:G(j)虚部,v()=v(1)G(j1)= u(1)+ jv(1)模 相角 Nyquist图既表示实频和虚频特性,也反映幅频和相频特性。绘制步骤:由G(j)列出G(j)和G(j)表达式; 角G(j)走向:逆正顺负 在0,取不同值,代入G(j)、G(j),获得相应值; 在相应于G(j)射线上,截取G(j)值;将G(j)线段的终点连接起来,即获得G(j)的极坐标图。二、典型环节的Nyquist图:1、 比例环节:G(s)=K频率特性:G(j)=K G(j)=K u()=KG(j)=00 v()=0轨迹:一条与实轴重合的直线。结论:比例环节的幅、相频率特性与无关; 输出量的振幅

8、永远是输入量振幅的K倍,且相位永远相同。2、 积分环节:G(s)=1/s频率特性:G(j)=1/j G(j)=1/ u()=0G(j)=-900 v()=-1/变化:=0 G(j)= G(j)=-900 = G(j)=0 G(j)=-900轨迹:一条与负虚轴重合的直线,由无穷远点指向原点,相位总是-900结论:低频(0)时,输出振幅很大,高频()时输出振幅为0;输出相位总是滞后输入900。3、 微分环节 G(s)=s频率特性:G(j)=j G(j)= u()=0G(j)=900 v()=变化:=0 G(j)=0 G(j)=900 = G(j)= G(j)=900轨迹:与正虚轴重合的直线,由原点

9、无穷远点指向无穷远点,相位总是900结论:低频(0)时,输出振幅为0,高频()时输出振幅很大;输出相位总是超前输入900。4、 惯性环节: G(j)=-arctgT变化:=0 G(j)=k G(j)=00 =1/T G(j)=0.707k G(j)=-450 = G(j)=0 G(j)=-900轨迹:四象限内的一半圆。(图4.2.1)结论:低频端(0)时,输出振幅等于输入振幅,输出相位紧跟输入相位,即此时信号全部通过; 随,输出振幅越来越小(衰减),相位越来越滞后; 高频端()时输出振幅衰减至0,即高频信号被完全滤掉 (实际上是一个低通滤波器)5、 一阶微分环节:G(s)=Ts+1G(j)=j

10、T+1 u()=1 v()= T G(j)=arctgT变化:=0 G(j)=1 G(j)=00 =1/T G(j)=1.414k G(j)=450 = G(j)= G(j)=900轨迹:始于正实轴点(1,j0),且平行于虚轴,在第一象限内的一条直线。结论:高、低频信号都能全部通过,频率越高,增益越大,相位越超前。6、振荡环节: 变化:=0 (=0) G(j)=1 G(j)=00 = n (=1) G(j)=1/2 G(j)=-900 = (= ) G(j)=0 G(j)=-1800轨迹:在三、四象限内的曲线。起点(1,j0),终点(0,j0)(图4.2.6)讨论:取值不同,Nyquist图形

11、状不同;(图4.2.7) 值越大,曲线范围越小。固有频率n:曲线与虚轴之交点,此时幅值G(j)=1/2谐振频率r:使G(j)出现峰值的频率。 rd:欠阻尼下,谐振频率总小于有阻尼固有频率。7、 延时环节:G(s)=e-s=|G|ej()|G(j)|=1 G(j)=- (图4.2.9)三、Nyquist图的一般形式:传递函数: 式中,k=b0/a0,分母次数n,分子次数m,1、 0型系统(v=0):当=0 G(j)=k G(j)=00= G(j)=0 G(j)=(m-n)900在低端,轨迹始于正实轴,高端时,轨迹趋于原点(由哪个象限趋于原点?)2、型系统(v=1):当=0 G(j)= G(j)=

12、-900= G(j)=0 G(j)=(m-n)900低端,轨迹的渐近线与负虚轴平行,高端时,轨迹趋于原点3、型系统(v=2):当=0 G(j)= G(j)=-1800= G(j)=0 G(j)=(m-n)900低端,轨迹的渐近线与负实轴平行,高端时,轨迹趋于原点可见,无论0、型系统,低端幅值都很大,高端都趋于0 控制系统总是具有低通滤波的性能。四、例题:1、 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试绘制其Nyquist图。(图4.3.1) 2、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试绘制其Nyquist图。(图4.3.2)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试绘制其Nyquist图。(图4.3.3)3 Bode图(对数坐标图)将幅、相频率特性分开画:对数幅频特性,对数相频特性,统称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