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3219032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7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祝福公开课教学设计【思路解说】祝福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年年如此”的真实面貌,塑造了个被侮辱、受压迫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将主体精神结构及内在的矛盾与真实的客观生活描绘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近代中国小说的高地,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例如对祝福主旨的解读,传统的说法侧重论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对祥林嫂的戕害,近来主要强调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在群众中的影响,还有学者认为是儒释道“吃人”的寓言其实不仅如此,鲁迅作品的重要特色就是将他对中国人人生特有的深刻、广博而又确定的体验融在故事中,展现他的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鲁迅作品的精神底蕴对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影响具有不

2、可替代性当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面面俱到地讲解,认为鲁迅作品有阅读难度,没有老师透彻全面的讲解,学生不能掌握;二是偏重于思想意义,文章本身的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不见了正因为鲁迅作品的内蕴极深广,所以教学祝福需要有选择地处理教材,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本设计力求删繁就简、突出重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状况,预设了“备选要求”,供学有余力时选用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忽视人的生命体验,导致学生在阅读时未能有主体的生命参与笔者认识到激活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生命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因此,本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从情节入手,进入情境;运用

3、问题引领,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命运,体验作者复杂的情感,收获自己的感悟,进而很好地理解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不仅体验到作品人物的辛酸,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大悲悯、大悲哀、大悲痛祝福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索的地方很多当学生进入文本后,老师不一定固守现成的设计,要关注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要注意捕捉有价值的即时生成,鼓励个性化解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不要急于求“成”【教学目标】1,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2,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教学方法】1,研读文本,自主学习,静心体会2,问题引领,聚焦悲剧进行探究3,链接资料,师生互动,拓展深

4、度,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探求【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里的“消灭”可理解为外在的、物质的、肉体的,“打败”可理解为内在的、意志的、精神的也就是说,外在的肉体可以受磨难以至被消灭,但是内在的精神不能被击垮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祥林嫂却是既被消灭也被打败了二、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情节脉络师:祝福的情节可从两个角度去梳理:祥林嫂的故事,“我”的故事要求:阅读课文,理清相关情节1,祥林嫂的故事理清情节,完成如下表格:明确:祝福倒叙手法的运用,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

5、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接着写了祥林嫂一生经历了五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抓回强卖到贺家墺;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女人:捐门槛不被承认,沦为乞丐这五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2,“我”的故事“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时间跨度三天第一天:“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事件:回鲁镇第二天:“第二天我起得很迟”事件: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第三天:“第三天也照样”事件: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

6、渐渐舒畅,回忆祥林嫂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明确:用“我”(第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权威性备选要求:用第人称“我”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还有什么作用?(鲁迅借助“我”将祥林嫂的故事植入主体的心灵演变和自省之中,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三、分析人物描写,把握形象特征师: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我们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除了通过情节,还通过各类描写完成要求:以主要人物祥林嫂为例,掌

7、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特别是写眼睛的细节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明确:从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2,言为心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与“我”对话魂灵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明确:祥林嫂在痛苦的挣扎中死去3,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反对再嫁逃;为了生存(毫不懈怠地)做“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整天地做

8、,似乎闲着就无聊”:反抗再嫁嚎、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鬼神问(灵魂有无)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要求极低,想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的性格是坚强的,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这个限度又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她面前她最终被打败备选要求: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反抗不仅没有帮助她走出自己的悲剧,反而使她更加痛苦,加速了她的死亡?祥林嫂该不该反抗?(老师最后总结:反抗是其生命中的亮色)四、分析环境描写,体会艺术匠心师:祝福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自然也描绘了这种复杂性格赖以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要求:找出文中几处环

9、境描写,分别理解其作用1,关于祝福的描写形象地再现祥林嫂生活的鲁镇封建气息浓厚的环境同时它也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还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2,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表露了鲁四老爷的身份,揭示了鲁四老爷伪善的本质他是一个宣扬封建礼教,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的卫道者3,鲁镇人文环境的描写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是当时中国偏僻而落后的一个角落,受到理学严密的思想统治,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为祥林嫂的“被打败”提供了典型环境五、聚焦悲剧原因,探究文章主旨师一有研究者认为,”祥林嫂的故事”的文本结构是“她的死乃由造成”这是一个向读者的阐释开放的文本,只

10、要从文本本身出发,可以出现种种不同的解释,同学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要求:探讨祥林嫂悲剧(被打败)原因1,从祥林嫂生几次重大变化,分析悲剧原因师生互动明确:守寡不成,被迫改嫁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虽然打着礼教的幌子,其实又是一个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使祥林嫂被打上了“不干净”的烙印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这也

11、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守家不成,无路可走祥林嫂再回到鲁镇,原因是被大伯赶了出来,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任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赶了出来,失了生活根基这里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是赤裸裸的掠夺守命不成,末路行乞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是接受认同的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惶恐不安,苦闷异常在捐门槛无效之后,失去了活下去的精神依托,彻底崩溃她在临死前,对魂灵的有无产生了疑惑她希望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十白人死后有魂灵,因为她害十自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

12、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2,参与打败祥林嫂的还有谁?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路上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四叔、四婶: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的代表他们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在捐出门槛之后,祥林嫂自以为争得了祝福的权利,“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但是四婶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击碎了她最后一点残存的希望当一切艰辛努力都付诸东流,怎不让人万念俱灰?她活下去的最后一点火星被无情地踩灭了其他的“人们”:不仅有向祥林嫂灌输封建迷信思想的柳妈,还有鲁镇的其他人他们对祥林嫂表现出的

13、令人战栗的凉薄与冷漠,甚至还有对苦难的“赏鉴”,是吹走祥林嫂内心最后一点温暖的“寒气”“我”:“我”是鲁镇唯一对祥林嫂表示同情的人“我”思想进步,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明确: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的,有的是有意为之,如鲁四老爷,但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主观愿望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毋庸讳言,“我”也是将祥林嫂推上绝路的人备选要求: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可链接鲁迅杂文我之节烈观、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

14、的寓言等资料,产生思想碰撞)总结: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参考文献1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3高远东(祝福):儒释道“吃人”的寓言,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2期4段鼎著、祁人译作为一个不完全句子的文本(祝福)的叙述奥秘分析,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7期5钱理群(祝福):“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语文学习1993年第7期6徐茂东“我”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也谈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