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2878776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年广东水稻病虫害测报培训教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教材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二四年十二月 前 言 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是植保工作系统决策依据,只有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及时、准确,才能正确地制订病虫综合防治计划和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确保农业的高产、优质。 随着我省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果、蔬病虫发生种类增多、为害面积增大、为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我省果、蔬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为有效地控制为害,扩大我省农作物病虫测报范围和服务面,我站聘请多年从事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的林裕正高级农艺师、温桂章高级农艺师、姚采媚高级农艺师、归树章高级农艺师、王炳珠高级农艺师和赖沛茂高级农艺师等分别编写了水稻、蔬

2、菜、果树作物主要病虫测报培训教材,省植保总站陈忠南站长、副站长叶细养对培训教材进行了编审,邹寿发、黄德超、赖信红、钟宝玉等参加了教材编写。 由于一些病虫发生规律尚未摸清,测报办法也属试行阶段,尚未成熟,敬请各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同时,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改。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汕头市植保站、清远市植保站、广州市环保植保站、深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 二四年十二月目录目录0害虫预测预报发展简况及方法1稻飞虱3稻纵卷叶螟9水稻螟虫14稻瘿蚊21稻瘟病26纹枯病28小菜蛾30黄曲条跳甲36斜纹夜蛾41节瓜蓟马46

3、美洲斑潜蝇49烟粉虱55瓜类霜霉病58瓜类白粉病61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64瓜类疫病67荔枝蒂蛀虫70荔枝蝽象77荔枝霜疫霉病82龙眼角颊木虱86柑桔病虫及害螨89柑桔溃疡病89柑桔炭疽病94柑桔潜叶蛾98柑桔红圆蚧102柑桔红蜘蛛106柑桔锈螨111害虫预测预报发展简况及方法摘自2004年9月8日“农民日报”第七版作者:南京农业大学 张孝羲 害虫预测预报是估计害虫未来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以及扩散分布趋势,进而提供虫情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一种应用技术,是在对害虫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理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简况 20世纪40年代,苏联和日本已开展对重要害虫的预测。70年代以来,美

4、国、加拿大、英国和日本等国开始建立测报资料计算机数据库,可随时调用各种资料。美国许多州已开发害虫综合管理电算系统。西欧建立了一个由8国参加的蚜虫联合测报计算机系统。红外遥感技术监测田间害虫发生已在美国应用。欧洲开始运用雷达扫描技术,监测迁飞性昆虫的活动。 20世纪50年代初期, 我国开展了东亚飞蝗和小麦吸浆虫的虫情侦查和预报。1956年开始稻、棉等作物主要害虫预测预报。1978年已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病虫测报体系,设有全国性的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省(市、区)、地区和县级各设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979年创用农业病虫测报专用电码,作为公益电报在全国通用。1981年推行了模式电报,使预报内容

5、规格化、编报程序化,并通过广播电台发布重要虫情。至1983年曾先后对粮、棉、经济作物主要害虫的测报方法进行了多次修订。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先后研究了粘虫、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的迁飞规律,为异地测报打下了基础。7080年代,我国对多种重要害虫的生命表、损失估计、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随着数学模型的应用的完善,电子计算机技术、遥感和雷达扫描技术在测报中的应用,害虫测报技术和害虫综合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实地调查各种病虫测报方法都是以实地调查所获数据为依据的。一般按害虫分布型采取相应的抽样方法进行害虫种群基数和密度调查,对于有迁移活动的种群,还可以采用标记再捕估值法调查其数量。一定时间、空间或面

6、积条件下调查所获数据资料,即可作为各种预测预报统计分析的基础。种类方法按测报内容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预测及虫害损失估计。按预测期长短可分为短期预报,即预测一个虫态或几天以后的发生动态;中期预测,即预测一个世代或一个月以上的发生动态;长期预测,即预测几个世代或几个月的发生动态。按预测的空间范围可分:本地虫源预测,预测的对象是本地越冬、本地繁殖的种群;外来虫源预测或异地预测,预测的对象是迁飞性害虫,迁入地的虫情靠迁出地提供。发生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发育进度预测法、有效积温预测法、物侯预测法、回归统计预测法。发生量预测的方法有:数理统计预测法、生物气候图预测法和形态指标预测法。稻 飞

7、 虱一、习性与发生规律稻飞虱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稻飞虱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稻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印度次大陆、东南亚、日本、朝鲜。稻飞虱在我国终年繁殖区仅限于海南省南部、我省南部属越冬区,北部属间歇越冬区(褐飞虱只能在再生稻或落粒再生苗上越冬),越冬数量由南向北依次减少,越冬北界褐飞虱约处于1月份日平均温度12等温线。在北纬2326左右,而白背飞虱可达到北纬25左右。在我省年发生7-8代(全国统一世代),以早造第三代、晚造第六、七代为主,有些年份第二、五代发生量也较多。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每年春季至夏初由南向北迁飞,当温度在16-22时开始迁入,22-27时大量迁

8、入,秋季随东北气流向南回迁。稻飞虱迁入降落的天气条件主要是峰面天气,副高边缘,低压槽、台风环流等。我省早造的主要虫源由东南亚迁入,成虫借助前汛期西南气流运载迁入,在粤西南迁入期较早,粤东、粤北地区迁入期相对较迟,常年迁入初峰期出现于4月中下旬,峰期在5月上中旬。若前汛期西南气流活动频繁,雨日、雨量多,且雷面天多,则利于迁入,早造稻飞虱发生量的多少与迁入期的迟早、迁入量的多少有密切相关。早造迁出期视食料条件和天气条件而定。常年始迁出期在6月中下旬,峰期在7月上中旬。白背飞虱迁出期较早,比褐飞虱提早10-15天,晚造虫源性质比较复杂,有本地虫源和台风环流影响迁入虫源,还有回迁虫源。常年以本地虫源为

9、主,回迁虫源迁入补充,台风环流影响迁入有时起到很大的作用,成为主要虫源。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田间混合发生,60-70年代以褐飞虱为主要种群, 80年代以后,白背飞虱比率逐步上升,90年代后成为优势种群。近年来,在部分地区褐飞虱比例有所回升。稻飞虱适宜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生长发育适温为22-28,湿度80%以上,当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于生长发育、产卵繁殖都不利,因此,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等气候条件将有利于该虫发生。如果7-8月份气温偏低,阴雨天多,则成虫定居多,迁出少。曲江站历年资料分析,7月份诱虫量与第六代发生量成正相关。晚造后期发生量与温度关系相当密切,汕头市历年资料统计,如果10

10、月份温度大于23.5,且湿度大,属暖型天气,则第七代发生量多。白背飞虱迁入期早,迁出期也早,在水稻抽穗期开始迁出;而褐飞虱迁入期较迟迁出期也迟,在水稻黄熟期才迁出。白背飞虱在田间分布为分散分布,而褐飞虱为集团分布。褐飞虱繁殖力明显高于白背飞虱,一头白背飞虱雌成虫一般产卵量为120-150粒,最多200粒,而一头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为200-300粒,最高500粒,而且往往出现短翅成虫较多。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有更大危害性。在水稻生长后期常出现“穿顶”。二、调查内容和方法1、冬后调查调查时间:2月中、下旬耕翻前调查1-2次;取样面积:根据当地主要越冬场所,如休闲田、绿肥田的再生稻、落粒再生苗、田边和沟

11、边杂草(查白背飞虱),每类型调查100m或1000丛,并估计可越冬的面积比例。调查方法:采用目测法,分别记录各类型稻褐、白飞虱高、低龄和成虫数,并折算单位面积虫量。2、灯光诱测根据各站实际,采用200w白炽灯、双色灯或佳多牌诱测灯进行诱测。开灯时间:一般在3-11月份进行,每天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观测方法:逐日将诱得的成虫计数,分类记录,折算总虫数,同时记录点灯的天气状况。3、田间成虫调查秧田调查:调查时间:秧苗三叶期至拔秧前止。调查方法:选主要类型田3块,每5日调查一次,随机取样,多点调查,并记录成虫始见期,每平方米的成、若虫量。本田调查:观察圃、观察区设置:观察圃设置有代表性品种二个,

12、观察区面积30公顷以上,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田3块。调查时间:A观察圃及观察区:水稻回青后至黄熟期结束,每5天调查一次。B大田普查:在主害前一代若虫二、三龄盛期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后各查一次,共3次,每次成虫迁入峰后,立即普查一次田间成虫迁入量。调查方法:大田选择有代表性类型点3-5个,每点2-3块田。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多点取样法,随机取样,每块田调查100科数,调查科数可根据虫口密度适当增减。采用目测法和盘拍法调查成若虫量,盘拍法采用33cm45cm的白搪瓷盘,查虫时将盘轻轻插入稻行,紧贴水面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连拍三下。计算褐飞虱、白背飞虱的长、短翅型成虫及各龄若虫数量,折算百科虫

13、量。4、田间卵量调查调查时间:观察圃、观察区在主害前一代及主害代成虫高峰后或迁入峰后5-7天各查一次。秧田在移栽前2-3天调查一次,大田在主害代成虫高峰后和迁入峰后5-7天调查一次。调查方法: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科拔取2-3株,每块田取20-50株,将取样的稻株带回室内剖查卵条和卵粒,计算百科(株)卵量、孵化率、寄生率、发育进度。5、天敌调查捕食性天敌调查:结合系统调查,记录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计算百科蜘蛛数。寄生性天敌调查在各代成虫主峰期进行,每代抽查成虫及高龄若虫50头以上,先目测螯蜂寄生数,再抽查线虫寄生虫数,计算寄生率。卵寄生性天敌调查结合卵量调查进行。三、预测预报方法1、发生趋势

14、估计:早造稻飞虱的主要虫源来自外地虫源迁入,在栽培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迁入量的多少是构成发生轻重的基础,气候条件影响着迁入期的迟早,迁入量的多少。根据气象台对前汛期的预报,如果西南气流活动频繁,开汛早,汛期雨量、雨日多,尤其雷雨天多,则有利于迁入,迁入期早,峰次多,虫量大,否则相反。结合本地虫源、植期、品种、历史资料综合分析。晚造的主要虫源是本地虫基数,播植期、后汛期天气情况影响第三代的迁出。晚造前期的虫源基数,7-8月份的温度、降雨量、回迁虫源、台风环流影响迁入等与晚造发生量相接相关。若7-8月份日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平均值,抑制高温天数少(33.5在5天以下),就不利于成虫迁出,残留转入晚造

15、本田虫源多,发生量大,否则相反,台风环流影响迁入有些年份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结合有关因素综合分析。2、发生期预测:发育进度预测:主要预报主害代的防治适期,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根据主害代的上一代田间各虫态比率,用各虫态历期推算低龄若虫盛发期,作出防治适期预报。若虫盛孵高峰日=成虫高峰日+产卵前期+卵历期1、2龄若虫盛发期=若虫盛孵高峰期+1龄若虫历期2、3龄若虫盛发期=若虫盛孵高峰期+1、2龄若虫历期期距预测法:根据当地多年积累的历史资料,计算两个世代之间相距天数,并计算平均值的标准差(用上一代某一虫态发生期,预测下一代相应的虫态发生期)。如汕头市站统计,2-3代和6-7代若虫高峰期期距为28天,3-4代和5-6代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