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2874586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助理医师《针灸学》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 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第二十六单元针灸治疗总论针灸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 清热温寒 治病求本 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 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针灸处方选穴原则 配穴方法 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一)补虚泻实基本原则1.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针刺治疗虚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补虚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补虚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补法等来实现的。如脏腑经脉的虚损之证,取相应的脏腑背俞穴、原穴治疗,可改善脏腑功能,补益阴阳气血的不足。陷下则灸之,即指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对于因脏腑经络之气虚弱,中气不足,气血及内脏失于固摄而出现的一系列病证,如久泻、久痢、

2、遗尿、脱肛等,常灸百会、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针刺治疗实证,主要是通过选择具有泻实作用的腧穴,选用具有泻实作用的针灸方法,采用刺灸手法之泻法等来实现的。如脏腑经脉的实证,取相应的井穴、募穴,可调节脏腑功能,疏泄脏腑邪气。“菀”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菀陈”泛指体表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菀陈则除之”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可用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对于病久入络及跌仆损伤、毒蛇咬伤、丹毒、腱鞘囊肿等病证,宜采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方法使之出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目的。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指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的病变

3、,而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于本经自病者,治疗应当取本经穴。此“不盛不虚”,并非病证本身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明显。临床应用时还要注意,当针下得气后,一般再行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平补平泻),使本经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正常。(二)清热温寒清热是指治疗热证用清法,温寒是指治疗寒证用温法。1.热则疾之是指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放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短暂留针,以清泻热毒。如风热感冒,常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等穴,浅刺疾出,可达到清热解表的目的。若伴有咽喉肿痛者,可用三棱针在少商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泻热、消肿、止痛的作用。2.寒则留之是指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

4、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因寒性凝滞而主收引,针刺时不易得气,故应留针候气;加艾灸更能助阳散寒,使阳气得复,寒邪乃散。如寒邪在表,留于经络者,艾灸法较为适宜;若寒邪在里,凝滞脏腑,则针刺应深而久留,或配合“烧山火”针刺手法,或加用艾灸,以温针法最为适宜。(三)治病求本“标”、“本”是相对的概念。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治病分标本缓急,就是抓主要矛盾。1.急则治标 标病急于本病,治疗标病,治标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目的。如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小便潴留,均应首先针刺中极、膀胱俞、水道、秩边、委阳,急利小便,然后再

5、根据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本论治。2.缓则治本尤其对于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而引起的月经量少或闭经,经少或闭经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治宜针灸足三里、三阴交、血海、中脘以补益脾胃,脾胃和气血足,则月经自调。3.标本同治当标病和本病处于俱重或俱缓的状态时,单纯地扶正或祛邪都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如肾虚腰痛,治当补肾壮腰、通络止痛,可取肾俞、大钟补肾壮腰以治本,取阿是、委中通络止痛以治标。(四)“三因制宜”是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治疗对象、地理环境、季节(包括时辰)等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法。1.因人制宜2.因时制宜3.因地制宜细目二针

6、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理经气,使瘀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用毫针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皮肤针叩刺、拔罐调和阴阳:使机体从阴阳的失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刺募穴治疗六腑病,刺背俞穴治疗五脏病,便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刺法的典型应用,其核心仍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扶助正气而祛除病邪。疾病向良性方向转归的基本保证细目三针灸处方(一)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1.近部选穴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2.远部选穴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用于治疗脏腑病及头面、五官、躯干疾患,

7、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腰背痛选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等。3.辨证选穴辨证选穴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选心俞、肾俞等。4.对症选穴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的个别突出的症状而选取穴位。“经验选穴”。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发热取大椎、痰多取丰隆、哮喘取定喘、虫证取百虫窝、落枕取外劳宫、腰痛取腰痛点、面瘫取牵正、目赤取耳尖等。对症选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二)配穴方法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两大类。1.按部配穴(1)远近配穴法远近配

8、穴是以病变部位为依据,在病变附近和远部同时选穴配伍组成处方的方法。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邻近的风池、远端的光明相配。(2)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胃脘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鱼际、下取太溪。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即属于上下配穴法。(3)前后配穴法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阙,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等。俞募配穴属于前后配穴法。(

9、4)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是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总结而成的。如胃痛可选用双侧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右侧面瘫可取右侧的地仓、颊车和左侧合谷,左侧偏头痛,选左侧的太阳和右侧的外关同样属于左右配穴。既可以左右同取,也可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2.按经配穴按经配穴是根据经脉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进行配穴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等。(1)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遵循“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用本经脉的腧穴配伍组成处方的方法。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

10、头痛,可取率谷、风池、侠溪;胃火循经上扰的牙痛,可取颊车、内庭。(2)表里经配穴法: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本经和其相表里经脉的腧穴配合组成处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配大肠经的曲池、合谷。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3)同名经配穴法: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组成处方的方法。本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即名称相同的经络相互沟通、交会。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腧穴治疗选穴原则的是A.对症B.辩证C.远部D.近部E.辨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远部选穴远治作

11、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以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为主。A.前后配穴B.表里配穴C.左右配穴D.上下配穴E.本经配穴胃脘痛取内关、足三里,其配穴方法是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上下配穴法将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如头项强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仑;胸腹满闷,上取内关、下配公孙;子宫脱垂,上取百会、下配气海;胃脘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鱼际、下取太溪。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即属于上下配穴法。肺病取中府、肺俞,其配穴方法是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前后配穴法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

12、取巨阙,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筋缩等。俞募配穴属于前后配穴法。针灸治疗各论题型:A2型病案形式考察疾病的主穴和配穴治法、操作(12分)学习方法:主穴-理解方义+趣味性歌诀配穴-异病同证配穴相同患者,男,42岁。胃脘胀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并呕逆酸苦,二便如常,舌苔薄白,脉沉弦。治疗应首选A.足三里、中脘、内关、期门、太冲B.中脘、内关、脾俞、胃俞C.内关、足三里、梁门、天枢D.天枢、上巨虚、阴陵泉E.足太阳、督脉经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教材:胃痛主症:实证病势较急,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食后痛增;虚证病势较缓,痛势较轻,痛处喜按,空腹痛甚。胃脘胀痛,痛连两胁,每因情志因素

13、而诱发或加重,嗳气泛酸,喜太息,苔薄白,脉弦者为肝气犯胃;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饮食伤胃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瘀血停胃配膈俞、三阴交.患者,女,25岁。痛经2年,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红,夹有瘀块,血块下后痛可缓解,舌有瘀斑,脉沉涩。治疗应除次髎、地机、中极还宜选A.关元、归来B.气海、脾俞C.太溪、肾俞D.太冲、血海E.隐白、中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教材:痛经(实证)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缓,伴有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者,为气滞血瘀;主穴:中极 次髎 地机 三阴交 十七椎配穴: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凝血瘀配关元、归來。针灸治疗中辨证分型常用配穴总结治风:风门(外感风寒合谷、列缺)、风池(还可化肝风)、风府、风市风热:曲池、大椎、外关脏腑郁热(里热):荥穴,如:内庭、侠溪、行间化痰湿:阴陵泉、丰隆、中脘血瘀:膈俞、血海(另有治风先治血)、三阴交(妇科多用)寒湿:关元/命门/腰阳关/肾俞(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肝阳上亢:太溪、太冲(滋水涵木)、风池气郁/气滞:太冲、期门、膻中气滞血瘀(躯体痛证):合谷、内关(行气止痛)肝肾亏虚:肝俞、肾俞肾阴虚:太溪、照海肾阳虚:肾俞、命门、关元气血虚(脾胃虚):脾俞、足三里、胃俞心肾不交: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心俞、胆俞心脾两虚:心俞、脾俞 第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针灸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