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

上传人:d****e 文档编号:172872810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760号)精神,提高我市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书记对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围绕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的实施,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普及营养健康知识、优化营养健康服务、完善营养健康制度、营造营养健康环境、发展营养健康产业为重点,坚持政府引导、科学发展、创新融合、

2、共建共享,将营养融入健康政策,着力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需求,形成融入全局、贯穿全程、惠及全民的健康治理新格局,为建设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营养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市、区两级营养工作体系逐步完善,基层营养工作得到加强;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日益丰富;营养健康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重点人群营养不良状况明显改善,吃动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普及,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以下目标:降低人群贫血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孕妇贫血率下降至15%以下;老年人群贫血率下降至10%以下。孕妇叶酸缺乏率

3、控制在5%以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3%以下。农村中小学生的生长迟缓率保持在3%以下,缩小城乡学生身高差别,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减缓。提高住院病人营养筛查率和营养不良住院病人的营养治疗比例。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控制在30克以内。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0%。食品营养标签知晓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本市生产的含糖饮料添加蔗糖量及指导食用信息标识覆盖率达到30%。本市盐包装印制摄盐量指导标识覆盖率达到80%。研发食品能量分级标准并起草标识的相关规定。完成市食物营养成分数据库的建立。到2030年

4、,营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传统食养服务更加丰富,“互联网+营养健康”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居民营养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实现以下目标:进一步降低重点人群贫血率。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8%以下;孕妇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下降至3%以下;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60%以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学生身高差别;学生肥胖率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提高住院病人营养筛查率和营养不良住院病人的营养治疗比例。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10%。人均每日烹调油摄入量继续控制在30克以内。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在现有基础上

5、降低20%,居民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食品营养标签知晓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继续提高10%。本市盐包装印制摄盐量指导标识覆盖率达到100%。食品能量分级标识覆盖率达到20%。本市生产的含糖饮料添加蔗糖量及指导食用信息标识覆盖率达到50%。进一步完善市食物成分数据库,基本覆盖所有大类食物。三、实施策略(一)落实国家营养法规政策标准,加强地方立法。落实国家营养法规政策。开展本市营养相关法规的研究及制定,完善营养健康相关政策。研究建立市、区两级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加强营养健康法规、政策、标准等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制定的基础研究和措施保障,提高标准制修订能力,积极参加国家营

6、养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同时,开展本市营养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完善本市临床营养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二)加强营养能力建设。加强营养科研能力建设。研究制定我市营养相关疾病的防控技术及策略。开展营养与健康、营养与社会发展的营养经济学研究。围绕国家营养专业机构布局,积极争取建立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省部级营养专项重点实验室。加强营养人才培养。强化营养人才的专业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营养人才的需求。推进对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临床医生和集中供餐单位配餐人员等的营养培训。开展营养师、营养配餐员等社会急需营养人才的培养,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的供餐单位应

7、配备营养师,推动有条件的集中供餐单位配备或聘请营养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营养教育培训。加强医教协同,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加强对医学生营养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培养,支持高校设立营养教育相关专业,加强有针对性的继续医学教育,着力培养营养实用型人才。(三)强化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定期开展人群营养状况监测。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开展具有全市代表性的成人、学生、儿童及乳母人群营养健康状况监测,收集人群食物摄入量、营养素摄入量、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等信息。建立人群营养状况数据库,及时分析评估人群营养状况,为营养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及人群膳食指导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食物成分监测工作。拓展食物成分监测内容,

8、定期开展监测,收集营养成分、功能成分、与特殊疾病相关成分、有害成分等数据。持续更新、完善市食物成分数据库,并开展针对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高消费量食物的专项监测。加强食品监测能力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建立实验室参比体系,强化质量控制。开展综合评价与评估工作。收集历史调查资料,系统整理各类监测数据,建立数据库。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评价、食物营养价值评价。开展膳食营养素摄入、污染物等有害物质暴露的风险评估,为制定科学膳食指导提供依据。强化碘营养监测与碘缺乏病防治。持续开展人群尿碘、水碘、盐碘监测以及重点食物中的碘调查,逐步扩大覆盖地区和人群。研究制定人群碘营养状况科学评价技术与指标。制定差异

9、化碘干预措施,构建公众碘营养自我评价平台,实施精准补碘。(四)发展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加大力度推进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生产。提升优质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将“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推广国家营养型优质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与食用。充分利用全国农产品营养品质数据库及食物营养供需平衡决策支持系统,为政府、农业、企业、市民做好指导。规范指导满足不同需求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开发利用我市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满足市场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加强产业指

10、导,规范市场秩序,规范食品包装营养成分标识,引导食品健康消费,促进平衡膳食;制定在食盐包装上印制摄盐量指导信息、在食物包装上印制食物能量分级标识和添加蔗糖量及食用指导信息等相关规定,为消费者选择食物提供参考。科学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开展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组织开展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制定并出台餐饮业烹饪菜肴油盐用量规范,逐步降低菜肴中的盐、油含量;组织开展健康餐厅示范建设, 研发并合理选择减少烹调用盐用油、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指导餐饮单位标识菜品的营养成分,开展减油、减盐行动,鼓励餐饮单位研发低盐、低油菜品;引导师生科学选餐;研发及推广学生营养

11、餐配餐软件,使营养配餐更科学、方便。积极配合国家强化营养主食、双蛋白工程等重大项目实施力度。继续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与消费引导,以传统大众型、地域特色型、休闲及功能型产品为重点,开展营养主食的示范引导。以优质动物、植物蛋白为主要营养基料,加大力度创新基础研究与加工技术工艺,开展双蛋白工程重点产品的转化推广。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引导食品企业与卫生计生部门、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优先研究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用量及其与健康的相关性,重点关注大众消费量较多的快速方便食品,并适时出台加工食品中油、盐、糖的控制措施,积极研发低盐、低脂、低糖食品。提出食品加工工艺营养化改造路径,集成降低营养损耗

12、和避免有毒有害物质产生的技术体系。研究不同贮运条件对食物营养物质等的影响,控制食物贮运过程中的营养损失。(五)大力发展传统食养服务。加强传统食养指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制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居民食养指南,引导养成符合地区饮食特点的食养习惯。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推动传统食养与现代营养学、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开展针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慢性病人群的食养指导,提升居民食养科学素养。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逐步形成适合居民健康需求的食养制度体系。开展传统养生食材监测评价。建立传统养生食材监测和评价制度,开展食材中功效成分、污染物的监测及安全性评价,积极研发本市特色食品,纳入我国既是

13、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名单。深入调研,筛选一批具有一定使用历史和实证依据的传统食材和配伍,对其养生作用进行实证研究。建设养生食材数据库和信息化共享平台。推进传统食养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升级换代。将现代食品加工工业与传统食养产品、配方等相结合,推动产品、配方标准化,推进产业规模化,形成一批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较大的食养产品。积极参与建立覆盖全国养生食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工作,掌握资源动态变化,为研发、生产、消费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六)加强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共享利用。大力推动营养健康数据互通共享。依托现有信息平台,加强营养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食物成分与人群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构建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

14、推动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协同共享环境、农业、食品药品、医疗、教育、体育等信息数据资源,建设跨行业集成、跨地域共享、跨业务应用的基础数据平台。建立营养健康数据标准体系和电子认证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信息安全能力。积极推动“互联网+营养健康”服务和促进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带动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深化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建立营养健康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制定分级授权、分类应用、安全审查的管理规范,促进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强化数据资源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多领域数据综合分析与挖掘,开展数据分析应用场景研究,构建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科学预警、决策支持模型,推动整合型大数据驱动的服务体系,支

15、持业务集成、跨部门协同、社会服务和科学决策,实现政府精准管理和高效服务。大力开展信息惠民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利用“普及健康生活”微信公众号做好吃动平衡等营养知识大众普及工作,针对各类人群设计健康课程、指导等内容,高频次、多形式地推送营养健康知识。发展汇集营养、运动和健康信息的可穿戴设备、移动终端(APP),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前沿技术、物联网与营养健康融合发展,开发与推广营养健康电子化产品,如居民平衡膳食指导手机APP、餐饮业营养点餐评价软件、学生及集体食堂餐饮营养配餐软件移动应用等,提供方便可及的健康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探索营养干预新模式。(七)普及营养健康知识。提升营养健康科普信息供给和传播能力。围绕国民营养、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需求,结合本地食物资源和饮食习惯,结合传统食养理念,充分利用医学、食物、营养等相关专业机构的优势,动员并支持有关学术团体组织专家编写适合不同人群的居民营养、食品安全科普宣传资料,由专业机构向社会发布,广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食品安全等科普知识,使科普工作更好落地。创新科普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