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

上传人:sz****0 文档编号:172861841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

2、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m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

3、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

4、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一遍2、大声感情朗读课文3、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四、深入研读讨论1.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学生阅读、讨论,教师小结: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

5、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

6、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

7、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现在,我们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3.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

8、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4.我们之前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和写鲁迅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对他有点敬而远之?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点拨: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藤野先生等文章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的印象,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感受到一个真诚热情,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爱护青年

9、人,热爱亲人,待人热情诚恳,工作认真投入的鲁迅,让人感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课堂小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六、布置作业1. 观察熟悉的一个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2. 课外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板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生活琐事 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细节描写 热爱和怀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