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新编

上传人:1352****589 文档编号:172823574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新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年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新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新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新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围绕四城同创,创建和谐秀美太阳围绕四城同创 创建和谐秀美太阳 太阳镇镇长 黄园林近年来, 太阳镇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号召,逐年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打好基础,实现突破”的小城镇建设总体要求,大力实施“和谐秀美”工程,努力 打造“生态、文明、大气、宜居”小城镇新形象。近年来,小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小城镇环境明显改善,小城镇品位明显提升。1、 小城镇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全镇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民强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抓住改革开放和三县(区)交界的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创新“

2、双轮驱动”战略,小城镇和交通基础设施建成效明显。1、基础设施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近几年来,太阳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约500万元。到20XX年底,小城镇规划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小城镇范围内人口为3000人,小城镇主干道长度5公里、路面积为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为 15平方米,排水管网长度4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公共绿地7.6平方米,休闲广场2个,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4%, 供水普及率达100%, 太阳能普及率达90%,设垃圾中转站1座,垃圾窖50余个,垃圾桶100余个,极大地改善了小镇城卫生环境,现有太阳至xx客运车辆10余辆,东临公路穿境而过,百姓出行极为方便。2、 小城镇

3、建设取得了新突破。按照“完善老街、拓展新街、提升农贸市场、村村通水泥路”的总体思路,对小城镇道路、农贸市场和商住街进行了大规模的新、改、扩建,对11个村委会进行路面硬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对20余个自然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累计完成道路建设60余公里,为太阳镇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成了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工程,显著改善农贸市场交易环境,吸引了xxxx等商户落户;对东临公路沿线房屋进行了刷白和盖瓦,构建了和谐秀美乡村;对集镇范围内进行规划扩建,建设休闲广场,安装健身器材;对小城镇范围内安装了90余盏路灯,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美化了小城镇街景景观,提高了小城镇品位,改善了居民群众的生活环

4、境。 3、小城镇建设引入新理念。在城建资金的筹措方面,坚持走经营小城镇之路,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市场运作机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投资近亿元的商住楼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积极调动能人志士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来。 几年来,太阳小城镇建设规划编制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管理逐步强化,小城镇建设成果日新月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老街绿化总量偏低的现状未能得到显著改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尚处于较低水平,距离“四城同创”的标准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小城镇下水道工程建设遗留的各种矛盾问题比较突出,管网工程建设进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公用事

5、业改革步伐迟缓。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二、开展“四城同创”实施战略 “四城同创”应抓住关键,务求实效。“四城同创”是场硬仗,在具体创建过程中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务求实效的原则。这是创建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二是要坚持完善机制、突出长效的原则。要以“四城同创”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管理、责任、教育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三是要坚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原则。特别注重发挥社区在组织发动群众中的作用。同时,要开展人民群众评议活动,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建工作的评判标准。开展“四城同创”, 必须牢固树立治城先育人的观念,切实增强提高居民

6、素质这个软件工程的建设,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表面整治与教育引导作为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提升小城镇品位与形象、丰富小城镇内涵和精神特质的首要任务。 (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弘扬新时期创新精神,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 五年大变样”的目标要求,做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文化建设并重,城建重点工程和居民素质工程同步,努力以完备的小城镇功能方便人,以优美的环境愉悦人,以先进的文化培育人,以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鼓舞人,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和谐的小城镇环境,创造良好的文

7、明条件。 (2) 实施方略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1、实施小城镇基础设施便民工程。进一步对主城区道路基础设施进行修缮与完善,不断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完善小城镇功能, 为实施居民素质工程建设提供硬件支持。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细部环节的打磨,体现便民、利民的民本 城建理念;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管护、修缮,保证设施完好率, 让广大居民从一点一滴中感受到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小城镇主人意识。2、实施小城镇生态环境工程。将小城镇绿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打造宜居宜人的小城镇环境。实施中心城区老政府及周边地块的开发建设,同步推进文化中心广场改造、进一步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实施小城镇重要节点绿地和小 品

8、的实施建设,形成小城镇动态交通和静态景观新的结合点, 加快形成“绿心、绿廊、绿带、绿环”为主题的绿地结构, 打造优美人居环境。 3、实施小城镇文化提升工程。坚持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新时代创新精神的弘扬并重,注重用小城镇文化推进文化小城镇的建设。根据小城镇自身特有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和文化渊源等内容,充分展示小城镇的鲜明个性。一是突出小城镇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发掘小城镇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加以发扬光大。 二是突出特有的小城镇精神。培育小城镇文化精神,构造积 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系,注重小城镇精神内涵的概括和提升。 聘请专家在充分挖掘小城镇人文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太阳人文特色的地标性景观、雕塑等。三是

9、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特色建筑。在小城镇主要节点规划建设一批小城镇特色建筑, 以体现特定的文化意蕴和小城镇个性。四是加强小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在休闲广场、路口等公共场所,设置一批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公益广告。在小城镇主出入口、商业街区及街头广场内建设标志性建筑以及高品位雕塑、艺术景观等,彰显太阳人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 4、实施“新市民”塑造工程。太阳是鞭炮之乡,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有4000余人,在加快推进小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新市民”素质培育、塑造和养成。一是以 “珍惜小城镇建设成果、 爱护小城镇基础设施” 等内容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开展“争做小城镇主人”主题论坛活动

10、。二是建立市政、绿化举报管理制度,鼓励居民明辨是非、美丑、 善恶,自觉同各类破坏小城镇基础设施的行为做斗争。三是推进小城镇绿化社会化养护,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实行专业化 养护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将全镇公共绿地切块分割,就近安排给中学、机关企事业单位义务养护,并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四是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等教育阵地, 对外来务工人员以及新改居市民实施“新市民”素质教育活动,促使其增强市民意识,主动融入小城镇。 3、 保障措施 1、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建立太阳文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人员为组成人员。领导小组结合年度小城镇建设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年度文

11、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将工作任务下达给各责任单位,并认真组织实施,及时跟踪监督,确保工作成效。 2、 健全制度,提高效能。建立文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建设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奖惩制度, 将文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建设与部门中心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考核、一并奖惩。根据文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建设要求, 适时调整工作目标和措施,提高工作成效。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文明小城镇创建和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按照“新城更新、老城出新、节点展新”的小城镇建设要求,在小城镇建设和基础 设施配套建设过程中,高标准、高起点,注重系统性、超前性,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推

12、进。力求提高“新区”品 位和内涵,明确功能定位;加快改造、完善,优化“老城” 环境;体现个性特色和时代气息,展示“节点”新的面貌, 进一步彰显小城镇的灵魂、灵气和品位。 4、创新机制,筹措资金。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树立经营小城镇的理念,运用土地注入、净地上市、合作开发、项目招商、有偿转让、银行贷款等方式,发挥政策引导、产业 引导、资金引导等的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太阳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创建小城镇品牌、特色,提升小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5、创新思路,注重实效。建立并推行重大城建事项公示、听证制度。重大城建项目实施前、重大行政管理、行业 管理规范性文件出xx,认真组织开展公示、听证活动,广 泛听取市民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真正体 现“民本城建”理念。 20XX年4月24日本文来自 同创 秀美 围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