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7282018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受降城地理位置重要相符点史爱平摘要:中受降城为唐代著名城址,和其相关连的还有拂云堆、拂云祠、木兰庙等中国著名景点和古建筑遗迹,几十年来围绕它们位于何地颇有争议,本文作者通过亲身祥细考察提出重要观点,即在包头昆都仑区以西的哈德门沟,为近年来我市极为重要的发现。 关键词:中受降城、拂云堆、拂云祠、木兰庙公元 708 年,唐朝大将张仁愿乘机在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目的是阻止突厥南侵。其中尤以中受降城盛名天下。至 2010 年,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及现场观察表明,中受降城、以及和其相连的拂云堆、拂云祠等著名遗址极可能就在包头昆都仑河以西 20 多公里处的哈德门沟南口以东的北坡处(以下或简称为哈德门沟)

2、。之所以提出此观点,是因为哈德门沟地理属性及其遗存,十分符合典籍记载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众多历史学家之分析判断。现将其重要相符之处论述如下:一、符合唐吕温三受降城碑铭:“有拂云祠者,在河之北,地形雄坦,控扼枢会”、“三城岳立,以拂云祠为中城,东西相去各四百里 1”描述之状。于此述我们事先可知拂云祠在黄河以北,位于挺拔平坦的高处(雄坦,即挺拔高大且平坦),并控制着东西南北来往重要通道。特别是黄河在前清以前未改道时河水离乌拉山很近,其北部恰为乌拉山一带(见张静文先生呼和浩特史料第四集383 页)。其次,唐代所设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拂云祠处,分别距东、西受降城各为 400 里,拂云祠又称拂

3、云堆神祠在拂云堆上,故中受降城同拂云堆、拂云祠紧密为一处。同现在我们所看到分析的哈德门沟情况十分吻合。其南口东部的这个北坡高而雄壮且上面十分平坦,于坡上可说是雄视八方,一览无余,地势险要并可对沟内南北来往交通形成有效控制。在坡上 50 米高平坦处有古琉璃大殿遗址。(这就是拂云堆上被盗者掘开的元代以前的琉璃瓦遗迹)这就不能不使我们考虑:为什么在偏远塞外用如此贵重的琉璃来建大殿,定有重大原由。因琉璃始于汉唐,以唐三彩最有名,唐时经常用来装饰建筑屋顶的周边(见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264 页),哈德门沟很可能在唐时就有过装饰着琉璃的大殿,因年代久远损毁被后世不断重修重建。 (我们无奈地看着拂云堆上

4、的古琉璃瓦遗迹只能唉叹,因为无人管,说也没人信)我们现在于坡上发现的琉璃明显是元代前的建筑构件,这里不能排除属于重修重建的性质,即在过去基础上,后世直到元代还在按唐风格给以重建或维修(元代时琉璃釉主要用于皇宫或重要建筑上。坡上还发现有一烧琉璃釉瓦窑遗址,规模不大应为后世维修用)。这种情况和大同市的华严寺琉璃建筑类似。华严寺原本在辽代时已毁,但到金代又按原琉璃风貌给以重建。因此享有如此贵重琉璃建筑构件,对于塞外偏远的哈德门沟来说,非拂云堆神祠莫属。只不过到元代重修重建后该殿又损毁了,留下至今仍可见的琉璃碎瓦遗迹。 (从拂云堆上被水冲下坡底的古琉璃瓦片)因此,从大殿遗址、高坡、以及坡下早有的汉代古

5、城(后世均在沿用,包括做为受降城等)均处同一地点的形势分析,哈德门沟地貌和三受降城碑铭描述极为相似。 (据所知,发现元代前琉璃瓦的地方只有包头。连北京、西安都从来未发现过这么多古建筑琉璃件,可见多么珍贵)二、符合唐代诸多大诗人来中受降城、拂云堆后有感而抒写的诗文。其中:1、符合李益受降城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中讲到美妙的乐声回荡在山峰前,受降城下的月光如同下过霜。从此文可看出受降城一定在山峰下,否则芦管吹出的乐曲不会有回荡效果,哈德门沟所处的乌拉山旁符合这一特定环境。即受降城地貌不远处有高大峰体。 (上到 50 米高的拂云堆上来看,殿址台地已

6、是荒草一片)至于是不是中受降城,咱们再看李益的下一首诗拂云堆:“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显然李益这位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是在拂云堆,即以拂云堆为中城的中受降城,而不是在其它处,否则不会平白无故地写拂云堆。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李益除了晚上描写在中受降城听芦管一夜未睡,抒发自己长期滞留中受降城拂云堆处不能回乡的惆怅外,还写了拂云堆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旌旗半上拂云堆”,即受降城上插的旗帜远看才能达到拂云堆高度的一半,至半山腰的位置。 (这些瓦片如连在一起,可见当年之宏伟)哈德门沟南口以东的北坡之貌正符合这一情况。甚至可人为试验,在坡底的汉代古城上若插一旗帜,其高度不是正符合李益所描述的

7、“半上”之远看效果吗?2、符合杜牧边游诗:“日暮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此诗是讲大诗人杜牧黄昏时从拂云堆下骑马走过,在马前碰到一个射大老鹰的人。可见当时拂云堆之奇,是一个有老鹰出没的地方,倘若没有达到相当高度,又何以吸引老鹰来此,而且是大雕,成为当时可打猎之处。这首诗所描绘的高,不仅和李益诗中旌旗所烘托的形象效果相同外,还更给人以此处宽广博大的生态美感。今天的哈德门沟地理地貌虽然从生态角度上讲不可能同从前比,但专从地理形态上、其高而博大之势、其上平坦之形,还是完全符合诗中之意的。因为拂云堆有高度,上面建有拂云堆神祠,所以使得杜牧登上拂云堆感怀而写了另一首题木兰庙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

8、梳妆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虽然此诗也是写离乡别愁,但我们还是注意到,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当年在拂云堆上还有一处建筑叫木兰庙,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不仅是包头地区也是全国最早的一处有明确记载的木兰庙。特别巧合的是,今天我们在哈德门沟坡上除了发现有一处大殿遗址外,恰还有另一处较小的殿遗址,是否就是这个木兰庙尚不可知。3、符合王之涣凉州词诗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这里,非常需要强调一下拂云堆三字的含义,显然是指可以摸着云彩的高坡。由于高,当年曾占领包头地区的突厥王抬头向北望即可看到,并且被突厥王所相中,做为杀马登高的祭神之处。如果不是哈

9、德门沟这样高而雄的非一般地貌,而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什么大土坡,想必不会有如此结果。哈德门沟南北交通之便利,更是当年诸多民族包括唐代突厥王南下必经路线之一。而拂云堆除了前面所说的高以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它对南北来往形成的有效控制,是任何一个稍具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关注和承认的。哈德门沟南口北坡正是一个符合此种情况的可以控制南北来往的重要咽喉。而且我们通过史料了解到,对于突厥王的进退来说,南北来往比东西交通更为重要,往往成为败退时命悬一线的求生路。为控制好哈德门沟南北交通这一关键位置,突厥王绝不会舍近求远抛开此处,而移防远地。突厥王就是从信奉和利用好地形位置的角度,每年都要登上去祭天占卜吉凶,以决

10、定是否南下渡黄河攻打唐朝。这在三受降城碑铭中描述得极为逼真:“虏伏其下,以窥域中,祷神观兵,然后入寇”。其中的“虏伏其下”则指明突厥军队就驻于拂云堆下。时刻窥视着黄河以南的中原之地。因此,古人起的拂云堆之名,绝不是指普通之地,否则,突厥王、以及唐代诸多大诗人绝不会弱智到连“拂云”二字都不知,而干出杀马祭天和写出许多千古传颂之诗,让后人不解。三、符合新唐书地理志转引唐德宗宰相贾眈皇华四达记:“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2”记述。这是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最为精确的历史依据。这里首先要明确的是,呼延谷即今天的昆都仑河谷,唐代里程距离要比今天短得多。比如托克托县东受降

11、城至包头中受降城唐代时记为 400 里,其实只有 260 里(从昆区阿尔丁广场起实际驾车测量在 230 里左右),据此来换算,我们就可以知道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即从城北墙正中往东走八十里可到呼延谷,也就是昆都仑河谷,这八十里其实仅相当于今天的四十多里,约合 20 多公里,正好是今天哈德门沟到昆都仑沟实际驾车测量的距离。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符合这一题义满足如东八十里的只有哈德门沟。当然,也可以步行从哈德门沟至昆都仑沟作试验,即不走公路绕山根走,这肯定非常困难,里程还要增多,毕竟八十里是个约数。可以说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述已经非常明白地点明了当时的中受降城所在地即为今天的哈德门沟南口。四、符合

12、资治通鉴中宗景龙二年(公元 708 年)注:“中受降城在黄河北岸,南去朔方千三百余里,安北都护府治焉3”以及绥远通志稿包头县条:“唐中降城于今县西,尝为安北都护府及天德节度使治所4”之论述。这些论点,中受降城在黄河北岸,同三受降城碑铭所见相同。而中受降城在包头县西观点,更将中受降城定位于包头境内,这已经是非常接近真实了。包头县 1926 年设立,其西部边缘恰恰包含哈德门沟一带。还有安北都护府也设在中受降城,为治理中心。如果查看中国历史地图集 1975 年版唐代版图中的安北都护府治所位置,也会发现所标就在包头西部位置上。大有和哈德门沟重迭之感。哈德门沟也应经得起这几条论述的考量。 (此图摄于包头

13、博物馆陶瓷大厅墙上,作者填了一些标示,可见唐代时安北都护府位置即是中受降城位置,古代黄河未改道时,河岸即在乌拉山脚不远处,故拂云堆神祠在河北岸,即今天的哈德门沟口北坡)五、符合内蒙古文物古迹简述(1976 年):“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它们都修筑在阴山南面通往山北的交通要道上5”以及“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受降城位于乌拉特前旗东部靠近包头市的地方6”之论述。其中在阴山南面通往山北的交通要道上的观点已经十分具体,不管现在的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位置有什么争论,哈德门沟南口的位置是合适的。可以说,这种在阴山南面通往山北的交通要道上修筑中受降城,目前再找到像哈德门沟如此理由充分的地点,尚难。在乌拉特

14、前旗东部靠近包头市的地方之论述,其实同绥远通志稿中在包头县西的观点在方位上基本一致而互补,这起码说明哈德门沟之地点,在方向上是对头的。六、符合归绥识略、绥远通志稿、清史稿等记载的清朝乾隆前期所发生的“私开乌拉山事件”毁林大案中,宰相刘统勋奉乾隆皇帝之命来包头乌拉山上拂云堆调查毁林事件,并几上拂云堆进行现场堪验的地方7,查清案件后,将肇事者绥远大将军保德、归化城理事同知普喜和涉及此案的几十位贪官正法,成为清乾隆处杀封疆大吏震动朝野的北方第一大案。此案的拂云堆正在包头乌拉山上。刘统勋秘密骑毛驴来拂云堆上看毁林情况并获得有力证据,归绥识略专门记下了他向包头方向阴山而走和上拂云堆的诗:“骞驴破帽独冲风

15、,路指阴山落日红”以及“皇恩雨露苏边草,使节星霜滞转蓬;几度拂云堆上望,纷纷得失悟虽虫。”即是说他带着一顶破帽子一个人骑毛驴顶着风向阴山而行,直走到晚上太阳落山。而且他到包头乌拉山几次上拂云堆后感受颇深,通过作诗表达出他想说的话,即皇上的恩德就像雨露滋润着塞外的草民,他作为使节不顾日夜冷暖久久在外奔波,为了查清案情多次到拂云堆上观望毁林现场,可恶的贪官们为了一己之得失即使醒悟也晚了不过蛀虫而已。可以分析出,当时的拂云堆若不在乌拉山生长林木之地,刘统勋也就没必要上什么拂云堆了。因此我们说,寻找拂云堆必到乌拉山去找,找拂云堆即是找中受降城。拂云堆在乌拉山是前提,是本质。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和前面典籍、唐诗等联系起来,目光落在哈德门沟处就不足为怪。这里还要说明,内蒙古著名历史学家张静文先生、荣祥先生都认为拂云堆在乌拉山上,这在张静文先生围绕上述“私开乌拉山事件”祥细描写的刘统勋私访归化城(载呼和浩特史料 4 集)中有明确论述,除了把上述事件细化外,张静文在 384 页中说:“拂云堆,原为唐朝突厥南下渡河以前祭神的地方,据荣祥先生考证就是指乌拉山末梢在套外的那个西山嘴,总之,拂云堆即代表乌拉山。”张静文借荣祥先生的话,表示了一种相同意见,这里的关键,是拂云堆在乌拉山上,因此历史上的“私开乌拉山事件”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