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1727518 上传时间:2017-07-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志病科 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寐病(发作性睡眠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年)以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3 年) ,结合 2005 年颁布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二版(ICSD-2)诊断标准。1)有猝倒的发作性睡眠病(1)主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 3 个月。(2)有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一过性肌张力丧失。(3)诊断应尽可能经过 MSLT 及随后的夜间多导睡

2、眠检测证实。MSLT 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 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 6 个小时)后,次日 MSLT 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 REM 睡眠(SOREMP) 。或者脑脊液的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1)110 pg/ml 或正常值的 1/3。(4)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神经疾病、药物滥用或依赖来解释。2)不伴猝倒的发作性睡眠病(1)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 3 个月。(2)不伴猝倒发作或仅有可疑或不典型的发作。(3)诊断应尽可能经过 MSLT 及随后的夜间多导睡眠检测证实。MSLT 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 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 6 个小时)后,次日

3、MSLT 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 REM 睡眠(SOREMP) 。(4)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神经疾病、药物滥用或依赖来解释。3)继发性发作性睡眠病(1)诉日间过度嗜睡,几乎每天发生,至少持续 3 个月。(2)观察到下述一项:明确的猝倒史,猝倒被定义为由情感诱发的突然发作的一过性肌张力丧失。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则夜间多导睡眠检测及随后的 MSLT 须证实:MSLT 的平均睡眠潜伏期8 分钟,且经过充足的睡眠(至少 6 个小时)后,次日 MSLT 可见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睡眠始发的 REM 睡眠(SOREMP) 。患者在非昏迷状态下,脑脊液的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1)

4、110 pg/ml 或正常值的 30。(3)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4)睡眠障碍、精神疾病、用药或物质依赖难以解释过度嗜睡。4)按照国际 ICSD 的诊断标准:(1)主诉过多地出现睡眠或者肌张力突然降低。(2)白昼反复瞌睡,几乎每天均出现自发性的睡眠,且连续发生 3 个月以上。(3)伴随发生强烈的情感性肌紧张,突然肌张力丧失。(4)伴随其他特征:睡眠瘫痪;入睡幻觉;猝倒;主要睡眠发作分析。(5)多导睡眠图检查可见以下一项或者一项以上所见:睡眠潜伏时间在10 分钟。REM 睡眠潜伏时间在 20 分钟。MSLT 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在30 分钟下。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睡眠开始

5、时间在 REM 期。(6)用 HLA 判断,DRZ 可有阳性所见。(7)从症状学上不能说明存在内科疾病或者精神医学方面的障碍。(8)即便存在其他睡眠障碍,也不能说明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如周期性四肢运动障碍或者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最低诊断标准:至少应该包括(2)+(3)或(l)+(4)+(5)+(7) 。(二)证候诊断1.痰湿困脾证:疲乏嗜睡,肢体沉重,脘腹痞胀,恶心呕吐,胸闷咯痰,身体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或濡。2.胆热痰扰证:神情不爽,昏闷如醉,多睡少起,心胸烦闷,口苦咯痰,头目昏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3.肝郁气滞证:多有情志不畅的病史,每遇情志不舒而嗜睡发作。舌质鲜红苔白,脉弦

6、。4.脉络瘀阻证:昏睡欲眠,入睡短暂,平时头昏沉重,健忘,面色黛黑,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5.中气下陷证:食后困倦嗜睡,神疲乏力,食少,腹胀便溏,或卒然仆倒入睡,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痰湿困脾证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醒神。推荐方药: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白豆蔻、生苡仁、藿香、佩兰、肉豆蔻、麻黄等。中成药:平胃丸、二陈丸等。2.胆热痰扰证治法:清热利胆,化痰清窍。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姜半夏、陈皮、茯苓、生甘草、胆南星、石菖蒲、益智仁等。3.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通窍。推荐方药:丹桅

7、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丹皮、栀子、茯苓、炒白术、枳实、沉香、香附、青皮、麻黄等。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等。4.脉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推荐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当归、葱白、柴胡、益母草等。中成药:通窍活血丸等。5.中气下陷证治法:健脾益气,升阳养神。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升麻、陈皮、炒白术、炙甘草、当归、荷叶、砂仁、生麦芽等。中成药:补中益气合剂等。(二)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风池、天柱、水沟、印堂、内关、神门、三阴交、申脉、照海。配穴:根据不同证型选取配穴。痰湿困脾证配丰隆,阴陵泉;胆热痰扰证配阳陵泉、内庭;肝郁气滞证配太冲;脉络瘀阻证配合

8、谷、血海;中气下陷证配足三里。治法:留针 30 分钟,可选提插补泻与呼吸补泻。2.耳穴疗法取穴:心、神门、皮质下、交感、肝、脑点等。方法:实证用重手法,年老体弱、倦怠纳差者用轻手法,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 23 次。(三)特色疗法1.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低阻抗状态的诱导过程: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躺在一个舒适的床上,或者坐在椅子上,通过听音乐、放松诱导的语言或者针灸、按摩、点穴等任何一种患者可以接受的治疗手段使患者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等。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构成的由言语的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的作用,使被治疗者在接受这种“思想、理念、观念”的信息之后,形成自

9、我大脑中的某种符合治疗需要的“境像” ,再影响、覆盖、替代被治疗者过去的“思想、理念、观念” ,最终影响到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某种心理治疗与心理康复作用的治疗过程。2.导引疗法A.三线放松法第一条线:由头顶百会穴面部前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前面两小腿前面两脚的脚背和脚趾放松。第二条线:头顶百会穴后枕部后颈部背部腰部臀部两大腿后面两小腿后面两脚跟及脚心涌泉穴。第三条线:头顶百会穴两侧颞部两侧颈部两肩两上臂两前臂两手,然后意松两手心劳宫穴片刻,再重复做B.分段放松法头部放松颈部放松肩与上肢放松胸背放松腹腰放松大腿放松小腿放松足放松。一般反复做 35 遍即可。C.默念词句放松法即通过默念词句来

10、帮助放松。通过默念良好的词句,不但可以帮助排除杂念放松入静,而且这些词句对大脑皮质还是一种良性刺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对操练者能 起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默念的词句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有高血压或兴奋占优势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易焦虑紧张,可以默念“松、静”或“松静好” 等。默念词句一般与呼吸配合,如吸气时默念“静” ,呼气时默念松,同时随意念向下放松。3.耳尖放血取耳尖穴。用 75%乙醇消毒耳廓后用三菱针在耳尖穴位处点刺放血。(四)健康指导1.宣传教育:改变患者对发作性睡眠病认识的偏差,指出这种不正确的,不良的认知方式,分析其不现实和不合逻辑的方面,用较现实的或较强适应能力的认知方式取而

11、代之,以消除或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如对睡眠的认识和期望、对做梦的认识、对症状与发作性睡眠病关系的认识等。2.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证一定的夜间睡眠时间;白天可适当饮点茶或咖啡以增加大脑兴奋性。3.生活调理: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多参加文体活动,做有兴趣的工作,尽量避免从事单调的活动。4.情志调摄: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抑郁、焦虑,但也不宜过于兴奋,过度兴奋可诱发猝倒发作。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症状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多寐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24 小时内睡眠时间减少到发病前的情况,夜间睡眠时间与一般正常人相同;显效:睡眠时间明显减少,或睡眠时间与一般人相同;有效:多寐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2)Epworth 嗜睡量表(ESS)减分率。ESS 评分减少率(疗前评分疗后评分)/疗前评分100。治愈:ESS 评分减少75%;显效:ESS 评分减少50%;有效:ESS 评分减少30%;无效:ESS 评分减少30%。(二)评价方法采用症状疗效评价标准,Epworth 嗜睡量表(ESS) ,分别于进入路径时、治疗后每 4 周及出路径时进行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