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72721477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_主治医师 (健康教育)-流行病学(A1型题 2)1、双生子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或)异卵双生子人群中某疾病和症状发生率的不同判断遗传和环境的贡献程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同卵双生子疾病和症状的差别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同卵双生子疾病和症状的差别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C.异卵双生子疾病和症状的差别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D.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疾病和症状的差别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E.以上结果都不对2、易患性是指A.多因子遗传病中,遗传因素引起的生物差异或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的程度B.多因子遗传病中,单纯有遗传素质决定的患病风险C.多因子遗传病中,单纯有环境因素决

2、定的患病风险D.多因子遗传病中,人群个体易于或不易于患某种疾病的属性变量E.人群中遗传病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3、分离分析是指A.检验实际观察的子代同胞分离比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比有无统计学差异B.检验实际观察的子代同胞分离比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比有无统计学差异C.检验实际观察的子代同胞分离比与性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比有无统计学差异D.检验实际观察的子代同胞分离比与性染色体隐性遗传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比有无统计学差异E.检验实际观察的子代同胞分离比与某特定遗传方式所决定的理论分离比有无统计学差异4、遗传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主要区别是A.遗传流行病学主要研究

3、基因频率及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B.遗传流行病学着眼于群体疾病的研究C.遗传流行病学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病因以及制定预防对策时首先考虑遗传因素及家庭相似性D.遗传流行病学主要研究遗传性疾病,未与健康状况挂钩E.遗传流行病学主要阐明正常性状的传递规律及遗传病的遗传原理5、疾病高危人群的筛选是医学预防中的重要任务,采用以下哪个指标进行筛选能发现最早期发病人群A.内暴露剂量B.早期生物效应分子C.生物作用剂量D.出现靶器官细胞凋亡E.测量易感基因6、人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许多疾病,在分子流行病学中用易感性标志来测量人体自身因素的情况,以下描述正确的有A.暴露前已经存在的可测量遗传性标志

4、B.其存在可导致某种肿瘤的发生C.易感性基因标志仅表现在遗传性疾病中D.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只能从特异性免疫力水平判断E.易感性标志在特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才能促成疾病的发生7、关于内暴露标志物,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源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可靠依据B.与外环境暴露比较可增加可靠性C.由于个体差异造成仅能定性测量D.常用于外源性致癌物的暴露水平E.可用于探讨肿瘤发生的病因8、分子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新阶段,关于其认识正确的是A.从微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B.从宏观方面研究疾病和健康C.宏观和微观综合研究疾病和健康D.相当于大批量检测临床标本E.不需要人群现场就可研究9、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主要区

5、别是A.研究对象不同B.测量的结局不同C.研究目标不同D.群体调查方法不同E.设计思想不同10、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暴露标志和效应标志是结合疾病的不同阶段和研究需要确定的;根据研究目的不同,许多情况下,一项生物标志A.作为暴露标志就不能作为效应标志B.作为效应标志就不能作为暴露标志C.有时作为效应标志,有时也可作为暴露标志D.可以同时既是暴露标志又是效应标志E.只是作为暴露标志11、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是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D.病原体的毒力E.病原体的侵袭力12、经土壤传播的意义大小,取决于A.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B.易感者与土壤的接触机会C.个人卫生习惯D

6、.A、B、C均不是E.A、B、C均是13、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A.无地区性,但有季节性B.有地区性,但无季节性C.有明显的职业特点D.无明显的职业特点E.发病年龄无差异14、以下哪一项不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因素A.传染病流行B.易感人口的迁出C.计划免疫D.免疫人口的死亡E.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15、可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新生儿增加B.易感人口的增加C.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D.免疫人口的死亡E.以上均是16、垂直传播是指A.经胎盘传播B.上行性传播C.分娩时引起的传播D.A、B、C均不是E.A、B、C均是17、引起医源性感染的细菌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A.经空气

7、传播B.经污染物传播C.共同媒介传播D.媒介昆虫传播E.经手直接传播18、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A.散发为主B.呈周期性C.患者有共同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都不发病D.儿童发病为主E.呈季节性19、关于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常有季节性特点B.常有周期性特点C.易暴发D.儿童发病多见E.以上全对20、以下哪一项不是经饮用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A.发病年龄有差异,新迁入者易发病。原居住区的病例多集中于儿童B.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C.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的差异D.常受污染的水源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一次大量污染可导致暴发E.

8、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等措施后可控制流行21、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A.传染源不断向外界排出病原体的过程B.病原体沿一定传播途径扩散的过程C.易感人群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病的过程D.一系列相互联系、相继发生的新旧疫源地的过程E.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不断繁殖的过程22、构成传染过程必须具备的因素是A.病原体、易感机体B.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C.病人、污染物、易感者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E.微生物、媒介及宿主23、现行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儿童基础免疫)规定接种的疫苗是A.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B.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C

9、.乙肝疫苗、卡介苗、麻疹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D.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E.卡介苗、百白破、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24、确定对某传染病接触者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的主要依据是该传染病的A.传染期B.潜伏期C.临床症状期D.恢复期E.病原携带期25、某年冬季,某地区居民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而发生甲型肝炎流行,此毛蚶称为A.传染源B.储存宿主C.传播因素D.传播机制E.病原携带者26、疫源地是指A.传染源能达到的范围B.传染源所在的地区C.传染源容易聚集的地方D.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E.易感者聚集的地方27、传

10、播途径是指A.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B.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的过程C.病原体更换宿主在外界环境下所经历的途径D.病原体侵入易感者的过程E.以上均是28、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所携带病原体的型别、毒力B.携带病原体时间的长短C.排出病原体数量的多少D.有无间接排出病原体E.病原携带者的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29、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临床症状最早出现的一段时间称为A.潜伏期B.传染期C.前驱期D.发病前期E.隔离期30、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环节是A.传染源、宿主、传播途径B.传染源、传播途径、机体C.传染源、传播途径、环境D.传染源、传播途径、自然环境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

11、1、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A.传染期B.临床症状期C.恢复期D.病原携带期E.潜伏期32、以下属于主动监测的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卫生防疫部门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C.行为危险因素监测D.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E.单病种如流行性感冒、艾滋病、出血热、伤寒等的监测33、在高危人群中进行HIV抗体筛检来了解艾滋病的流行概况属于A.一级预防B.二级预防C.三级预防D.主动检测E.哨点监测34、有关疾病监测的论述正确的是A.疾病监测是一种横向研究B.疾病监测获得的信息应该纵向反馈,而不能横向反馈C.主动监测的资料要比被动监测准确D.常规报告系统是一种主动监测E.哨点监测的费用要比一

12、般监测高35、现代医学模式指的是A.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B.社会-心理医学模式C.生物医学模式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E.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6、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理论分离比为A.0.15B.0.25C.0.50D.0.75E.0.8037、同病率是指A.因为同卵双生子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因此,其所患疾病或性状也相同B.同卵双生子共同罹患某种疾病的对子数C.异卵双生子共同罹患某种疾病的对子数D.双生子中某种疾病的一致性E.以上都不对38、养子分析是A.通过比较养子与一般儿童某种疾病或遗传性状的差异,研究该疾病或遗传性状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B.通过比较养子与一

13、般成人某种疾病或遗传性状的差异,研究该疾病或遗传性状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C.通过比较养子与其同胞及生身父母的相似性和与其寄养同胞或寄养父母的相似性,研究某种疾病或遗传性状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D.通过比较养子与其寄养同胞的成长环境的相似性,研究某种疾病或遗传性状发病过程中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E.通过比较养子与其出身同胞某种疾病或遗传性状的差异,研究该疾病或遗传性状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对作用的大小39、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除样本选择偏倚外,还可能出现A.标本储存偏倚B.标本采集偏倚C.检测偏倚D.混杂偏倚E.信息偏倚40、在以下哪项研究中,血清学调查是唯一可行的方法A.疾病监测与预测B.疾病的三间分布C.疾病早期诊断D.预防接种免疫学效果评价E.病因及危险因素探索41、外潜伏期是指A.病人受感染后所经过的时间B.病原体在体内存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