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上传人:细*** 文档编号:1727090 上传时间:2017-07-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规划教材 针灸学 (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 2004 年发布的第 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一)。(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 30 min 之久;(4)疼痛常自发产生,也

2、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二)证候诊断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

3、沉涩。二、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针灸取穴: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 、外关;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 、颧髎、下关、迎香、合谷;第三支(下颌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 、大迎、翳风、内庭;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治疗方法:1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

4、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上颌支痛取四白透颧髎,下关、迎香直刺;下颌支痛取颊车透大迎,大迎透承浆,下关直刺、深刺。针刺治疗时间 30min,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10 次为一疗程。2电针刺激:发作时,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即同侧合谷接同侧外关) ,刺激参数:连续波(高频 50100Hz)1015 分钟,连续波(低频 2Hz) 1530分钟,或疏密波(2/100 Hz )3045 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日一次,10 次为一疗程。发作间隙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电针一对,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每次治疗

5、 30 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3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时,面痛病局部附近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轻、以患者能感受为度;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刺激时间 3045 分钟,每日一次。发作缓解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同侧或对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治疗30 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4埋线治疗:据患者症状选取上述腧穴,每次选穴 24 个腧穴,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进行常规操作,两周 1 次,3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一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

6、位继续埋线。5穴位注射:按三叉神经分支选取 23 个腧穴,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液(维生素 B12、当归或香丹注射液) ,将抽取的药液缓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 0.10.3ml,隔日 1 次或每周两次,10 次为一疗程。6隔姜灸切取厚约 0.2cm,直径 23cm 的生姜片,在中心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每次灸2 壮,隔日 1 次或每周两次。7耳穴:选取额、神门、枕、上颌、下颌、面颊、肝、胃、肾、皮质下,以患侧耳穴为主,也可两耳同时贴压。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为压物,在上述穴位中选 58 个敏感点,并嘱患者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7、 510 分钟,使耳部出现胀热、 酸痛的感觉,两耳轮流,3 天 1 换。8火针选取阿是穴,用细火针进行速刺法,点刺不留针,深度 12cm,以疏通局部气血,通则不痛。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10 次一个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24h 勿使火针治疗处接触到水,防止感染。9平衡针取穴:耳尖上 3 厘米,交叉取穴。采用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强刺激不留针的方法,以局部出现的酸麻胀为度;每次治疗 30 分钟,隔日 1 次或每周两次。10第二掌骨侧针法取穴:头穴位于食指掌指关节

8、桡侧后凹陷处,相当于三间穴。操作:常规消毒后,用 1 寸毫针于第二掌骨桡侧面边缘垂直刺入,变换方向找到最强针感点后留针 45 分钟,每隔 510 分钟行针一次,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7 次为一疗程。以上疗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二)其他外治疗法:1配 合 药 物 离 子 导 入 法 : 半 面 具 正 电 极 置 于 患 侧 面 部 , 副 电 极 约 为 300cm2置 于 肩 胛 间 ; 导 入 药 物 5%奴 夫 卡 因 2ml、 5%可 卡 因 1ml、 2%地 卡 因 1ml、 1%索卡 因 、 0.1%肾 上 腺 素 0.5ml、 30ml 水 。 从 阳 极 导 入 , 81

9、6mA 每 次 1525min, 每日 一 次 , 15 次 为 一 疗 程 。2微波治疗:圆形辐射器置于患侧面部,微热量,1015min,一日一次,1520 次为一疗程。3药膏贴敷法: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分,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每取适量,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 1 次。一些反复发作较顽固的三叉神经痛也可选用小针刀治疗。(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外袭证治法:疏风散寒,温经止痛。推荐方药:葛根汤加减。葛根、桂枝、白芍、麻黄、白芷、当归、川芎、0cm细辛、制川乌、炙甘草等。2风热上犯证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升麻葛根汤加减。升麻、葛根、白芍、

10、钩藤、薄荷、僵蚕、蝉蜕、金银花、荆芥穗等。3胃火上攻证治法:清胃泻火,祛风通络止痛。推荐方药:清胃散加减。黄连、升麻、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细辛、黄芩、生栀子等。4气滞血瘀证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柴胡、桔梗、赤芍、天麻等。(三)内科基础治疗卡马西平口服开始每日 2 次,以后可每日 3 次。每日 0.20.6g,分 23次服用,每日极量 1.2g。对已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针灸期间药量维持原剂量或逐渐减量。三、疗效评价1VAS 疼痛评分尺VAS 疼痛评分尺(无疼痛) (十分疼痛)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11、 scale,VA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疼痛强度最低限度地参与的测量方法。它己广泛地用于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可获得疼痛的快速指标,并设计了数量值。2行为评分法行为评分法(BRs-6 ,behavioral rating scale):0 分一无疼痛;1 分一有痛,但易被忽视;2 分一有痛,无法忽视,但不影响日常生活;3 分一有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4 分一有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均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等;5cm 10cm5 分一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要休息或卧床休息。注:行为评分法(behavioral rating scale,BRS-6)是由 Budzynski 等人推出,目前临床上多用于测定头痛和其它疼痛,也用于对疼痛病人的对比性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