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72435016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PPTX 页数:5 大小:3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险案例分析案例一(2021年整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二: 某联合体承建非洲公路项目的失败案例我国某工程联合体(某央企十某省 公司)在承建非洲某公路项目时,由于风险管理不当,造成工程严重拖期,亏 损严重,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承包商的声誉。该项目业主是该非洲国政府工程和 能源部,出资方为非洲开发银行和该国政府,项目监理是英国监理公司。 在项目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中方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尽管投入了大 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合同于 2005 年 7 月到期后,实物工程量只 完成了 35。2005 年 8 月,顷目业主和监理工程师不顾中方的反对,单方面启 动了延期罚款,金额每天高达 5000 美元。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流失,维 护国家和企业的

2、利益,中方承包商在我国驻该国大使馆和经商处的指导和支持 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2006 年 2 月,业主致函我方承包商同意延长 3 年工期, 不再进行工期罚款,条件是中方必须出具由当地银行开具的约 1145 万美元的无 条件履约保函。由于保函金额过大,又无任何合同依据,且业主未对涉及工程 实施的重大问题做出回复,为了保证公司资金安全,维护我方利益,中方不同 意出具该保函,而用中国银行出具的 400 万美元的保函来代替。但是,由于政 府对该项目的干预往往得不到项目业主的认可,2006 年 3 月,业主在监理工程 师和律师的怂恿下,不顾政府高层的调解,无视中方对继续实施本合同所做出 的种种努力,以

3、中方不能提供所要求的 1145 万美元履约保函的名义,致函终止 了与中方公司的合同。针对这种情况,中方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并委托律师,争 取安全、妥善、有秩序地处理好善后事宜,力争把损失降至最低,但最终结果 目前尚难预料。 该项目的风险主要有:外部风险:项目所在地土地全部为私有,土地 征用程序及纠纷问题极其复杂,地主阻工的事件经常发生,当地工会组织活动 活跃;当地天气条件恶劣,可施工日很少,一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可施工日;该 国政府对环保有特殊规定,任何取土采沙场和采石场的使用都必须事先进行相 关环保评估并最终获得批准方可使用,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极低,这些都给项 目的实施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承包商自身

4、风险:在陌生的环境特别是当地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中方 的施工、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等不能适应于该项目的实施。 在项目实施之前,尽管中方公司从投标到中标的过程还算顺利,但是 其间蕴藏了很大的风险。业主委托一家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的英国监理公司起 草该合同。该监理公司根据非常熟悉当地情况,将合同中几乎所有可能存在的 对业主的风险全部转嫁给了承包商,包括雨季计算公式、料场情况、征地情况。 中方公司在招投标前期做的工作不够充分,对招标文件的熟悉和研究不够深入, 现场考察也未能做好,对项目风险的认识不足,低估了项目的难度和复杂性, 对可能造成工期严重延误的风险并未做出有效的预测和预防,造成了投标失误, 给项

5、目的最终失败埋下了隐患。 随着项目的实施,该承包商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了项目的进展,但由于前期的风险识别和分析不足以及一些客观原因,这一 系列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由于合同条款先天就对中方承包商极 其不利,造成了中方索赔工作成效甚微。 另外,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中方内部管理不善,野蛮使用设备,1,没有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 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不适合该国的实际情况,对项目质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 响。这一切都造成项目进度仍然严重滞后,成本大大超支,工程质量也不如意。 该项目由某央企工程公司和省工程公司双方五五出资参与合作,项

6、目 组主要由该省公司人员组成。项目初期,设备、人员配置不到位,部分设备选 型错误,中方人员低估了项目的复杂性和难度,当项目出现问题时又过于强调 客观理由。现场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项目的需要,现场的组织管理沿用国内模式。 在一个以道路施工为主的工程项目中,道路工程师却严重不足甚至缺位,所造 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在项目实施的四年间,中方竟三次调换办事处总经理 和现场项目经理。在项目的后期,由于项目举步维艰,加上业主启动了惩罚程 序,这对原本亏损巨大的该项目雪上加霜,项目组织也未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军 心。由于看不到希望,现场中外职工情绪不稳,人心涣散,许多职工纷纷要求 回国,当地劳工纷纷辞职,这对项目也

7、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由上可见,尽管该项目有许多不利的客观因素,但是项目失败的主要 原因还是在于承包商的失误,而这些失误主要还是源于前期工作不够充分,特 别是风险识别、分析管理过程不够科学。尽管在国际工程承包中价格因素极为 重要而且由市场决定,但可以说,承包商风险管理(及随之的合同管理)的好 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亏,2,三鹿集团败于管理失控 风险类型:运营风险 代表企业:三鹿集团 背景材料: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包括巴氏杀菌奶和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奶两种, 巴氏奶指的是采用国际流行的“巴氏”杀菌方法,将原奶中对人体有害的细菌 杀死并同时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成分的新鲜牛奶,相对目前市场上所普

8、遍销售的 UHT 奶而言,巴氏奶具有更新鲜、营养价值更高的优点,因此“新鲜”成为巴 氏杀菌奶的最大优势,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巴氏奶在液态奶中所占的比例已 经超过了 90%,目前我国的比例为 30%左右。 2008 年 12 月 25 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破产案处理情况。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3,发生后,三鹿集团于 2008 年 9 月 12 日全面停产。截止 2008 年 10 月 31 日财务 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 15.61 亿元,总负债 17.62 亿元,净资产 -2.01 亿元,12 月 19 日三鹿集团又借款

9、9.02 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 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目前,三鹿集团净资产为-11.03 亿元(不包括 2008 年 10 月 31 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至此,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价值高达 149.07 亿元的三鹿品 牌资产灰飞烟灭。 反思三鹿毒奶粉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三鹿悲剧的,三聚氰胺只 是个导火索,而事件背后的运营风险管理失控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醉心于规模扩张, 高层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对于乳业而言,要实现产能的扩张,就要实现奶源的控制。为了不丧 失奶源的控制,三鹿在有些时候接受了质量低下的原奶。据了解,三鹿集团在 石家庄收奶时对原

10、奶要求比其他企业低。 对于奶源质量的要求,乳制品行业一般认为巴氏奶和酸奶对奶源质量 要求较高,UHT 奶次之,奶粉对奶源质量要求较低,冰激淋等产品更次之。因 此,三鹿集团祸起奶粉,也就不足为奇。 另外,三鹿集团大打价格战以提高销售额,以挤压没有话语权的产业 链前端环节利润。尽管三鹿的销售额从 2005 年的 74.53 亿元激增到 2007 年的 103 亿元,但是三鹿从未将公司与上游环节进行有效的利益捆绑,因此,上游企 业要想保住利润,就必然会牺牲奶源质量。 河北省一位退休高层领导如此评价田文华:“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田 文华头脑开始发热,出事就出在管理上。” 企业快速增长, 管理存在巨大风

11、险 作为与人们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乳制品企业,本应加强奶源建设,充 分保证原奶质量,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三鹿仍将大部分资源聚焦到了保证原奶 供应上。 三鹿集团“奶牛+农户”饲养管理模式在执行中存在重大风险。乳业在 原奶及原料的采购上主要有四种模式,分别是牧场模式(集中饲养百头以上奶 牛统一采奶运送)、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由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各 自喂养自己的奶牛,由小区统一采奶配送)、挤奶厅模式(由奶农各自散养奶牛,4,到挤奶厅统一采奶运送)、交叉模式(是前面三种方式交叉)。三鹿的散户奶源 比例占到一半,且形式多样,要实现对数百个奶站在原奶生产、收购、运输环 节实时监控已是不可能的任务,只

12、能依靠最后一关的严格检查,加强对蛋白质 等指标的检测,但如此一来,反而滋生了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 但是三鹿集团的反舞弊监管不力。企业负责奶源收购的工作人员往往 被奶站“搞”定了,这样就形成了行业“潜规则”。不合格的奶制品就在商业腐 败中流向市场。 另外,三鹿集团对贴牌生产的合作企业监控不严,产品质量风险巨大。 贴牌生产,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至 少在个别贴牌企业的管理上,三鹿的管理并不严格。 危机处理不当导致风险失控 2007 年底,三鹿已经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幼儿 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现象。到 2008 年 6 月中旬,又收到婴幼儿

13、患肾 结石去医院治疗的信息。于是三鹿于 7 月 24 日将 16 个样品委托河北出入镜检 验检疫技术中心进行检测,并在 8 月 1 日得到了令人胆寒的结果。 与此同时,三鹿并没有对奶粉问题进行公开,而其原奶事业部、销售 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 传软文,将“三鹿”、“肾结石”的关联封杀于无形。 2008 年 7 月 29 日,三鹿集团向各地代理商发送了婴幼儿尿结晶和肾 结石问题的解释,要求各终端以天气过热、饮水过多、脂肪摄取过多、蛋白质 过量等理由安抚消费者。 而对于经销商,三鹿集团也同样采取了糊弄的手法,对经销商隐瞒事 实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从 2

14、008 年 7 月 10 日到 8 月底的几轮回收过程中,三 鹿集团从未向经销商公开产品质量问题,而是以更换包装和新标识进行促销为 理由,导致经销商响应者寥寥。正是召回的迟缓与隐瞒真相耽搁了大量时间。 大规模调货引起了部分经销商对产品质量的极大怀疑,可销售代表拍着胸脯说, 质量绝对没有问题。在 2008 年 8 月 18 日,一份标注为“重要、精确、紧急” 传达给经销商的通知中,三鹿严令各地终端货架与仓库在 8 月 23 日前将产 品调换完毕,但仍未说明换货原因。调货效果依然不佳,毒奶粉仍在流通。 而三鹿集团的外资股东新西兰恒天然在 2008 年 8 月 2 日得知情况后, 要求三鹿在最短时间内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立即向中国政府有关 部门报告。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的方式引起了恒天然的极大不满。 恒天然将此事上报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克拉克于 9 月 8 日绕过河北省政 府直接将消息通知中国中央政府。 另外,三鹿集团缺乏足够的协调应对危机的能力。在危机发生后,面,5,对外界的质疑和媒体的一再质问,仍不将真实情况公布,引发了媒体的继续深 挖曝光和曝光后消费者对其不可恢复的消费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