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

上传人:in****us 文档编号:172414378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25课《马致远曲二首》课件(沪教版五四制九年级上)(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致远曲二首,马致远,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 2.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品味曲中所创设的意境,学会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了解写作背景,解读诗歌背后的故事,借此体会诗人情感。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作者简介,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 ( 今北京 )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现存小令 115 首,套数 16 套,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

2、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 16 种,现存 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

3、思之祖,划分节奏 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问题讨论,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4、?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道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蟾宫曲 叹世,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整体感知,分组讨论,弄清文意,找出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分析其中的意思,思想内容,思考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

5、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写作特色,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的风格,拓展阅读,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分析: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