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

上传人:in****us 文档编号:172357734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PPTX 页数:42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新版教材培训交流·素材(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材教学方法交流学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改新教材新中考 学习的几点心得,一、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一点四面、立德树人” “三个落脚点”:传统文化、民族自信、红色经典,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知识、能力、情态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中考”考试目标是什么,历史学科考试目标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注意

2、过程方法的体现,也就是说,新中考重视初高中历史衔接,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考查目标开始伸向“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三、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新教材”学习目标是什么,史学思想方法,唯物史观思想性,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1.明确课标

3、,以新人教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注意两个原则: 教学内容要源于课标但高于课标。 平时教学以课标要求为依据,但要适当参考省考试指导意见考试要求。 复习考试以省考试指导意见考试要求为依据,但要适当参考课标要求,2.解读课标在研读课标(考纲)基础上,概述本课的课魂,一课一灵魂,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本课课魂是什么,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教材处理建构主义理论,丘逢甲

4、春望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甲午 之觞,不甘居孤岛之境解读日本的“大陆政策”(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甲午 之耻,甲午 之思,甲午之鉴,1.春愁难遣强看山重温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 2.往事惊心泪欲潸讲述旅顺大屠杀的惨剧。 3.有公足壮海军威感悟邓世昌等人的民族气节 4.去年今日割台湾马关条约内容(与南京 条约比较,1.感受民族危机的加剧(时局图) 2.甲午大战中国为什么会惨败,1.甲午战争的史实,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教训与启迪? 2.小结:对中国人民觉醒的巨大刺激作用,时空观念基础性 省考试指导意见要求: 再认重大的历史事实、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

5、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1.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B.主要目

6、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性质: 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 :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

7、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2.“点线”结合,建构历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点”是指具体的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时序性年代尺,如中国近代史,线索性空间比较,如:七年级册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请注意: 1.时序性(纵向比较):考查这一时期的特征、趋势、经验教训、共同点 2.空间(横向比较):考查共性、不同之处等,专题(五)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内容 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教育、新闻出版业、文化、社会生活,史料实证,史料的分类: 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

8、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B.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从他处收集来的信息,报纸、课本、 传记、历史著作等。 史料按资料表现形式可分为 A.实物资料,如遗址、遗迹和考古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B.文献资料,如史书、文件、日记、报刊、图片等。 C.口述资料,如历史传说(口传)、口述历史等,省考试指导意见要求:阅读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简单的问题有正确判断和认识。识读简单的图、表、数据,把握历史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上海2013年中考)无征不信,孤证一立,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材料一 圆明园大水法废墟,以下事件均发

9、生于中国近代: A火烧圆明园 B中共“一大”召开 C九一八事变 D虎门销烟 1.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2.在右列地图方框内分别用字母标注上述事件的发生地,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能否仅用材料一证明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焚毁的?为什么,否,材料一(该照片)只能说明圆明园被焚毁;该照片摄制年代不祥;该照片没有出现英法联军等,是,材料二、三都是直接参与劫掠、焚毁圆明园的军官回忆;作为侵略者自己的回忆或陈述是可信的,材料二 几天后,便决议烧毁圆明园。第一师(指英国第一步兵师)奉命前进到那里,我们在下午很晚的时候才到达我们更奉命掠取所能掠到的一切,并用辆载回我们所喜欢的东西。

10、参与火烧圆明园的英国军官赫利的回忆 材料三 (圆明园)所有可以带走的贵重物品,包括黄金、白银、钟表、珐琅器、瓷器、玉石、丝绸和刺绣品等都被联军夺走。 (法国)阿尔高特将军的回忆,2)材料二、三是否可以作为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证据?为什么,3)为了更有力证实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除英方、法方外,还可以补充哪几方的证据?简要说明理由,中方,作为第三方亲历者的记述是有说服力的,作为受害者的控诉是有力的证据,第三方,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真的吗? 日军为什么会发动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会重演吗,课标: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一手史料 二手

11、史料,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下列各项可以成为南京大屠杀最有力证据的是 A.屠杀现场遗迹 B.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历史文献记载 D.幸存者的控诉材料,史料的来源,如法国勒内格鲁塞的伟大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盛与辉煌、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吴于盧l 、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如:“龙岩市初中历史教师说题比赛”龙岩市教科院高卫平老师命制的题目之一,要有出处、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材料论述题,五大主要工业经济体的规模(18201913年,这个题目从材料来源上讲,最大问题是什么,材料没有出处,依据史料进行设问的设置,历史解释 省考试指导意见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对历

12、史问题进行简单地说明、辨析。初步运用史论结合、辩证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1新版课标增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一句话,就是诠释评价的范畴,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1.时序与地域(时空观,图1 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2 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图3 马关条约开放的商埠,A.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再到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

13、的突出特点是:外国侵略势力由 深入到 地区再进一步深入 到 . B.这些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原因与结果内在因果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件对另一个事件的影响。即推动、促进、保障等等,下列有关原因与后果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 C.公车上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学习历史,必须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下列各组历史事件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A.新航路开辟贸易与科技的发展经济全球化 B.独立宣言的发表拉美民族解放电气时代 C.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国际工人

14、运动三国同盟 D.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德黑兰会议,3.动机与后果 (平时多注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如: 中国古代史:张骞通西域主观目的?客观作用? 中国近代史: A.洋务运动主观目的?客观作用? B.戊戌变法主观目的?客观作用? C.近代的被动与主动开埠,4.延续与变迁,延续”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或改变很少的部分,如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 “变迁”是发生根本改变的那部分(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如“近代化的探索,延续”的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道路,都追求独立富强等,变迁”的是对西方学习内容的不同: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

15、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三个层次阶段,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过程,5.联系与综合,A.辨析题,辨与析:“辨”是辨别与判断,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析”是对辨别判断进一步简单说明,类型(注意:不能超过3个元素) 指出以上材料的一处错误,并说明理由。 有A观点、B观点,问“同意谁的观点”或“谁的观点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答题要领 先作出判断,回答: “观点是否正确?”或“你认为谁的看法是错误的?” 说明理由(要注意因果关系),但不要展开论述,例1:某历史课本剧中有如下场景:1695年的某天,英国国王亲自拟定并颁布征税法令 对该场景小历和小史有不同的看法,如下图所示。

16、你认为谁的看法是错误的?请说明理由,答案】 小历的看法。理由:该场景中“国王亲自拟定和颁布法令”不符合史实;因为1689年英国已通过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得征税,新人教八上31页)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讨论戊戌变法,主要观点如下: A.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C.戊戌变法失败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B.材料论述题解题技巧:“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论述要三个论据。 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 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类似于语文的概括材料中心思想) 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句,用评价式、影响式、启示式的语句加以概括。 论述要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依据,紧密围绕观点而论述,论述过程要分三个要点(论据)。 如事件类:时间+背景+事件+影响。 比较类:事件1的时间和影响+事件2的时间和影响。 结论写法:在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对该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作一个升华描述。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条理1分,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观)人文性,1.历史评价=(积极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