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172326341 上传时间:2021-03-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混合运算_六年级数学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数混合运算 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重点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教学难点分数乘法的简算教学过程一、复习(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二、探索、悟理(一)出示例题(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三)做一做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四)小结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

2、算呢?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 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 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七)做一做三、归纳、质疑(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四、训练、深化(一)巩固混合运算1判断( )( )( )( )2计算(二)巩固简算1填空2简算

3、(三)提高练习五、课后作业(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六、板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点评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 对整数、 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了,所以, 本教学设计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复习,让学生讨论、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技巧。巩固练习中,从基本练习一直到提高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教学目标(一 )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二 )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三 )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用具小黑板,

4、投影片。教学过程设计(一 )复习准备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a+b=b+a(a+b)+c=a+(b+c)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6=36+25 ; (17+28)+72=17+(28+72) ; 6.2+2.3=2.3+6.2 ; (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 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二 )学习新课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得数是否相等?使学生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

5、用?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教师: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学生尝试例3。学生口述,教师板书: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教师: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总结: 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 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三 )巩固反馈1在下面的 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思考题:(四 )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学生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 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

6、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作业:课本142 页练习三十二,2, 3, 4。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分数加法时,体会到加法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由整数、 小数扩展到分数。通过基本练习强化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由学生独立完成带分数加法, 学生在计算中领悟到我们早已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分数加法计算中。第二部分:教师稍加点拨后,学生尝试分数加法计算并归纳出使计算简便的方法。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

7、初读课文,了解“将 ”、 “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二)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 “理屈 ”、 “示弱 ”、“能耐 ”、“绝口不提 ”、“完璧归赵 ” 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三)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二)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设计这个问题, 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 诸如:我想知道 “将 ”和 “相 ” 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

8、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 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本课的生字虽然不多,只有7 个,但有好几个都是学生特别容易读错字音。允、颇、侮:2指导认清字形。本课有许多生字的字形都容易错,可采用“以熟带生 ”的方法掌握字形。如“璧 ”与 “壁 ”相近, “壁”是熟字,墙壁,与“土 ”有关,所以是“土 ”字底。而 “璧 ”是一种宝玉, 是无价宝, 所以下面是 “玉 ”。如“允 ”与 “充 ”相近,“侮”与 “悔 ”相近, “颇 ”与 “波 ”相近,教师一定要指导同学进行区分,

9、从而记住字形。3理解词意。因为书后有一道题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词意的,所以教师可以提出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意。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完璧归赵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 中间有孔。 本课的和氏璧, 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 ”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理屈 理亏。绝口不提 因回避而不说。示弱 表示比对方软弱, 不敢较量。推辞 谦让不干。抵御 抵挡,抵抗。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能耐 技能,本领。攻无不克 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

10、打仗。负荆请罪 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 背着荆条, 到蔺相如家请罪。 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 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篇课文是由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廉蔺交好 ”(或 “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 ”的 “璧 ”指的就是 “和氏璧 ”。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 认为卞

11、和在欺骗戏弄自己, 就以欺君之罪名, 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 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 文王即位。 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 “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 痛哭, 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 “和氏璧 ”。由于这

12、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 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 ”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 “和氏璧 ”的珍贵。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蔺相如,战国时

13、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 楚国和氏璧, 秦国强以15 座城换取 “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 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 与秦王相会, 使赵王未受辱于秦, 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四)三读课文,把 “将”、 “相 ”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 ”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 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 可以用 “完璧归赵 ”来概括。 第二个:可以用 “渑池之会 ”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 ”来概括。(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全文可以分成三段。第一段(1 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第二段(11 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第三段(16 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