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214106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6.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三十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 32 中 20152016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

2、,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3.“史实” 、 “史论” 、 “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

3、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 (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

4、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7.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学说( )A反映了国家衰败在所难免 B成为皇权神化的理论依据C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D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5、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9.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

6、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10.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 B.修筑长城 C.推行郡县制 D.建立三公九卿11.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

7、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13. 1656 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 ,并“不许片帆入口” ,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1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

8、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15. 二十世纪初年,素有“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的山西祁县,这里的乡民只有靠垦种上岭下坂活命。可是,三年一次大灾害后又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天天有人成为饿殍,民不聊生。于是,男人们背起简单的行囊,听着女人们合着血泪唱的走西口踏上了走西口的道路。故土难离也得离,心爱的女人难舍难分也得舍也得分,生活中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辛酸。那么, 走西口主要描写的是哪一商帮的历

9、史?A.徽商 B.晋商 C.鲁商 D.浙商16. 下图所示城市的繁荣景象出现于( )A. 汉代的长安 B. 唐代的长安C. 北宋的东京 D. 明代的北京17. 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 ,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18. 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

10、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19.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0.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 “不求形式” ,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 、 “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

11、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请回答:(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焦点。 (4 分)(2)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6 分)(3)秦朝、唐代、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分)(4)根据所学知识,设想一下: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处理朝政时哪一位权力最大?为什么?(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观察两幅示意图,说明北宋东京与唐朝长安相比,在商业区的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 分)材

12、料二:史书记载,在唐朝都成长安,每日中午,日落前三刻击钲三百声散市;每晚击鼓八百声,鼓声过后关闭坊门。北宋东京城内有夜市,一直持续到三更,在闹市区甚至通宵不绝,随之早市又开始了。(2)以上记载反映出北宋与前代相比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3 分)上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 分)材料三:(雍正)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以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大清会典事例(3)依据材料指出雍正皇帝是怎么看待农业和工商业的关系的。 (分)清统治者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

13、哪些影响?(6 分)哈 32 中 20152016 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答案一、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B D D A D B C D A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D A D D B C A C C C二、非选择题21 (1)4 分矛盾焦点: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2)6 分方式: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实行郡县制;元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3)6 分变化:秦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唐代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4)4 分判断:明太祖权力最大。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2.(1)4 分长安:市场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分开;宋朝坊市界限不复存在(2)6 分突破了时间限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3 ) 10 分以农为本,以工商业为末,农业与工商业是对立关系。一定程度上保证农业的发展,不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