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

上传人:Wo****A 文档编号:172113749 上传时间:2021-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7章 力与运动导学案2(新版)沪科版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二力平衡的条件。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平衡力的概念,理解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2、技能目标: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的现象,并能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和防止惯性。会使用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目标:体会力与运动的关系;通过分析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平衡问题,感受物理就在身边。学导重点及方法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惯性现象的解释,二力平衡的受力分析。力的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难点:等效思想、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运用,力的平

2、衡的受力分析。力的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挖掘点:力的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惯性现象利用与防止。问题预设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各持什么观点,他们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支持谁的观点,为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每次实验都 “让滑块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什么?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滑块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由此归纳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写下你的理解。2、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这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由此写出惯性的定义和你对惯性的理解。在

3、乘坐公交车时,当公交车启动、转弯、刹车时汽车广播都会提醒乘客“扶好、站好”,请解释其中的原因。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请至少写出5个,并分析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你是怎样理解力的合成的?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此方法?研究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实验中合力与分力有何具体的关系?4、人像大战”中的绳子处于僵持状态,正在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受到外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那么这涉及到的是什么问题?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把纸板转动一小角度的目的是什么

4、?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判断物体所受的力为平衡力?5、 完成各节的课后作业并写出本节的知识框架。张宇在用力推桌子但是没推动,黎明说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张杰说是因为重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晓晓说压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陈欣说你们说的都不对,那么应该怎么说呢?从中总结出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过 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1-2min播放课件,惯性带来的危害,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是什么原因?目标咀嚼1-2min 结合预习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明确自己的个性化的目标,展示自己的目标,教师加以强调重点和难点。自学指导8min1、自学要求:时间8钟,解决问题引领的问题,并将解决方案写在

5、单子上,书写要认真、规范,只须写出问题的答题要点即可;同时再次发现新的围绕本节目标的生活实际问题,并总结解题的方法。在思考之后无思路的可寻求同位的帮助。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引领和纠正,同时关注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小组进行个辅,发现问题较多的做好引领,加快学习速度。若经思考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小声与临位交流解决。同时教师根据各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评价。3、归纳对力的认识,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摩擦力的增大和减小的方法。讨论指导6min1、学科长负责组织、安排本小组各同学的任务,并督促各成员积极参与,根据要求快速交流引领问题,形成明确的答案,思路,方法、2、 对

6、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科长安排专人记录。3、在小组交流的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各持什么观点,他们观点的依据是什么?你支持谁的观点,为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每次实验都 “让滑块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什么?采用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一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假如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滑块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由此归纳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写下你的理解。释疑:1)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和思辨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

7、通过实验说明: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 永远匀速运动下去永远匀速运动下去、英国科学家 牛顿牛顿慨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著名的惯性定律、(2)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作为经典力学的先驱,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物理的先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先在物理学中成为共识、2、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到达终点时不能立刻停下来,这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由此写出惯性的定义和你对惯性的理解。在乘坐公交车时,当公交车启动、转弯、刹车时汽车广播都会提醒乘客“扶好、站好”

8、,请解释其中的原因。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请至少写出5个,并分析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释疑:百米赛跑中,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此不能马上停下来;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运动员在全过程中惯性的大小不变(相同)、在公共汽车在到达路口前,乘客具有与汽车相同的速度,当车辆转弯时,由于惯性,乘客要保持向前的速度,这样转弯时乘客有向转弯的外侧倾倒的可能、所以车内播音员提醒主要是提醒站着的乘客拉好扶手,以免车辆转弯时可能向转弯的外侧倾倒。归纳:正确理解惯性的概念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惯性作为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

9、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所学惯性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但一定要注意惯性不是力,说消失、产生、惯性力是错误的、3、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你是怎样理解力的合成的?采用的方法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此方法?研究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实验中合力与分力有何具体的关系?4、人像大战”中的绳子处于僵持状态,正在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它们都受到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受到外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矛盾吗?那么这涉及到的是什么问题?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把纸板转动一小角度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得出哪些结论?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判断物体所受

10、的力为平衡力?过程中,教师巡视、参与各组的交流,了解存在的问题展讲指导7min1、各个小组以物理学科长为解答者,先订正答案,然后逐题进行思路和方法的交流,并对有创意的题目解法记录下来,以备全班交流2、全班对题目进行交流特别是交流解题的思路和方法。3、必要时老师可以进行必要的点拨。精讲点拨 审题答案 方法 拓展3min教师预设问题: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如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小球从斜面AO上某处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经O点滚上斜面OB、有关他的理想实验程序内容如下:(1)减少第二个斜面OB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的远些、(2)两个对接的

11、斜面中,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到释放的高度、(4)继续减少斜面OB的倾角,小球到达同一的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最后使斜面OB处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有关理想实验程序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选项是()A、 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B、 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C、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D、事实(2)事实(1)推论(4)推论(3)4、今年五一假期,小江一家开车到开化钱江源游玩。下列是小江对游玩场景的描写,其中不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早上冲出家门,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跑到车边

12、很难停下 B、上车后系上安全带可以减小行车时的惯性,从而减少意外伤害 C、上山过程中惯性越来越大,导致爬山越来越慢 D、爬上山顶抛出太阳帽,太阳帽离手前后惯性不变训练指导17min1、引导学生完训练评价单,并搞好个辅与督促。2、提出要求:独立完成,书写规范,审题认真,时间15min。3、教师给小组长进行批阅。学科长给组员批阅,并纠错。车急刹车时,坐在车内倾倒的乘客会向前倾倒。这种现象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解释:乘客猝不及防,向前倾倒。汽车很快停止运动,乘客的下半身也很快随车停止运动。乘客的上半身由于具有惯性,仍然向前运动。坐在车里的乘客随汽车向前运动,司机发现情况立即刹车。以上四句话最合理的排列顺

13、序是( )A B C D思路:该题中,原来人和车都处于运动状态,当紧急刹车时,人的脚随着车运动停止,而人的上身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由于上身的继续运动而使得人向前倾倒、故答案为:、 打点收获2min1、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2、 教师板书。3、 评价学生学习优胜小组与个人。、惯性就是牛一定律,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无惯性。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释疑;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是一种性质,其大小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拓展: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拓展:惯性的危害和利用:汽车司机和前排乘客系安全带,扶手设置,严禁超载,保持车距,拍打衣服上的灰尘,工人师傅的器械使用等等。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比如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为什么向后倒?释疑:解释惯性现象分三步,即“三步法”。(1)明确研究的是哪个物体,它原来处 于怎样的运动状态。(2)观察哪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后突然改变了运动状态,并指明其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3)分析研究的物体由于惯性怎样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出现题目给出的现象4、导后反思反思不足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