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19707 上传时间:2017-07-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中心: 江苏南通海安奥鹏学习中心8VIP 分 数:_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业论文论文题目 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 课程名称 邓小平理论 年 级 一年级 专业层次 财务管理专升本 学 号 10619041063 学生姓名 王小清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均衡的艺术: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王小清 10619041063【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我们需要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推动对外经济整体由更大规模“量的扩张”向更高层次“质的转变” ,就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使之达到均

2、衡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关键词】 均衡 拓展 对外开放 广度 深度纵观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经历了“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试验探索到全面开放、全面接轨到互利共赢的战略发展过程, “特区经济、世贸组织、反倾销、引进来,走出去、互利共赢、五个统筹”等一系列与对外开放相关的词汇层出不穷,在不同阶段或时期影响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与发展。对对外开放讨论的重点已经不是针对我国“要不要”实行对外开放,而是针对“怎样”拓展对外开放发展战略。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一个国家是开放的,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比较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逐

3、步提高,我们需要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推动对外经济整体由更大规模“量的扩张”向更高层次“质的转变” ,就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使之达到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选择什么样的开放道路,关系到对外开放的效果和前途。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地域广,而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城乡之间、沿海内地之间、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在改革的承载和接受能力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各个区域或部门的改革不可能“齐步走” ,而需要“分而治之” ,梯次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根据国内外发展条件,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

4、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先在特区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稳步前进、全面推广,走出的一条非均衡发展的开放之路。 ”首先,非均衡的开放之路体现在区域开放次序安排上。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外向内,由沿海向内地,这样形成明显的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这是由于区域间在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禀赋上的差异,不同区域之间的初始条件本身就是不均衡的。正如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系列非均衡理论,如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

5、因果论;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弗农的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等。这些理论已在我国的对外开放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验证。其次,非均衡的开放之路体现在产业开放次序上。开放初期,考虑到各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承受对外开放中竞争压力的能力存在差异等问题,优先开放第一、二产业中许多领域,允许外商投资宾馆、服务设施等少数第三产业领域。1992 年以来过去视为禁区的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航空、律师等服务领域,已经允许开展试点投资,过去限制投资的土地开发、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已逐步放开和扩大外商投资。再次,非均衡的开放之路体现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上。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

6、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 “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走出去”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从资本流向上看, “引进来”与“走出去”恰好相反;但是从相互作用机理上看,吸收外资能够诱发对外投资,对外投资又能推动吸收外资,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可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非均衡的开放之路还体现在其他诸多方面,如人民币的逐步走向自由兑换,分阶段降低关税总水平,逐步扩大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走向出口产品市场和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从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到谋求加入多边贸易体制,从引进为主转向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竞

7、争等。应该说,非均衡发展的累积效应促进了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促进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局面。但是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加大。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来看,中国东南沿海优先扩大对外开放,优先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是双向进程,一方面是全球资本优先在我国东部得到渗入,另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区与全球资本优先得到对接和融合。其结果是我国东部地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大大提高,也大大增强了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国内外资源,优先发展区域经

8、济的能力。相反,西部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着禀赋上的差异,由于开放进程滞后,得不到机会获得加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国际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经济难以摆脱原有均衡下的循环而获得发展,同时中西部地区的体制改革进程也进展缓慢。因为没有开放的压力,改革就缺乏动力,就有在自循环中保持均衡的惯性。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加大(图 1)图 1 2009 年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 (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对外经济贸易)二、非均衡的产业开放政策导致产业间发展参差不齐。对外开放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

9、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同时,随着制造业市场的持续好转,高利润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目标。同时也造成了其它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其它行业的有序发展,不仅严重冲击了制造业、也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向制造行业集中,使有限的资金向其它行业投入严得不足。图 2 200

10、9 年我国对外开放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百分比(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对外经济贸易)产业间技术发展不均衡也影响产业发展的进程,我国境内的外资企业大多数属于资本密集型的终端产品加工组装产业,这类企业技术档次低,甚至根本没有先进技术。尽管有一部分外资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通过他们引进的大都是机器设备为主的物化的硬技术,而以工艺流程、图纸、专利、专有技术等为主的软技术较小;部分外资企业以提供以组装技术为代表的初级技术为主,对反映核心技术和设计开发技术的前期工序生产技术则较少提供;高科技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较难获得,如计算机行业中的高级芯片技术和软件技术、航天工业中的卫星制造技

11、术等;对于为数不多的属于成熟型先进技术产业范畴的外资企业,如汽车工业、飞机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外商虽向我方转让部门非关键技术,但对核心技术封锁甚严。引进外资来源结构不合理,以港澳台的中小企业为主,美日欧的跨国企业为辅。从图 3 可以看出,一方面来自技术发达国家(美日欧)的投资少,另外方面项目投资的规模小,反映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水平不高。图 3 2009 年我国对外开放实际外商投资额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 (对外经济贸易)三、 “引进来 ”与“走出去 ”不协调,制约着中国国家利益实现。 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通过引进国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飞跃。但是,与

12、“引进来”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中国企业“走出去” 的步伐则相对缓慢。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 年度中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 29 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为 334 亿美元,分别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的 045 和 048 。中国“引进来”与“ 走出去”不相协调,表示着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本国经济利益的丧失。因为虽然引进外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外国资本也要从东道国赚取利润,外资利润的汇出表示东道国国民创造财富的部分流失。相反,对外投资则能够实现本国资本的国外增值,进而增加了本国的国民收益。中国在“引进来” 和“走出去”两方面发展的失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13、中国企业还远远没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并从经济全球化获得较大的利益。将我国 1991-2004 年来吸收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进行对比,却不难发现二者的严重失衡。1991-2004 年 14 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差距基本上呈逐年拉大态势,从 1991 年相差 39.96 亿美元发展到 2004 年的 570.10 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 14倍以上。 另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设计的衡量一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对规模大小的统计指标计算,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 年已高达到 35.6%;而对外直接投资

1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始终徘徊不前,2003 年仅为 2.6%。 图 4 1991-2004 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和对外直接投资额比较( 单位:亿美元)注: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实际使用外资额计算,对外直接投资额以中方投资额计算。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外资统计(历年) , 2003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业务统计。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与庞大的吸收外资规模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严重滞后,这种长期以来“ 引进来” 与 “走出去”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若不尽快扭转,必将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渐进式改革加大了工业化中劳动密集型向技术

15、密集型经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难度。近几年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劳资之间的矛盾加剧,贫富分化更为明显,社会结构紧张的局面比较严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变化是市场化发展规律,但中国就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农业劳动力应随着农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下降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存在许多制度性障碍,而且总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尽管统计上的城镇失业率从未超过 4.5,但据冯兰瑞的估计,2000 年失业率高达 21.4,全国失业总人数达 1.53 亿人。失业率不断攀升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 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 2.57:1,1985 年缩小到 1.8:

16、1,2000 年扩大为2.79:1,2004 年扩大为 3.21:1。中国统计局的统计表明, 2007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140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786 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 43.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 785 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 1479 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7861067 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 2841 万人。 社会分化严重,甚至两极社会的直接后果可能是社会冲突和对抗的发生,特别是社会底层对上层社会的敌视和反抗。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协调稳定的,但一些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2005 年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达 3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